王超,男,满族,1990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北京市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塔吊司机。
19年来,他先后参与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工程建设、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工程、人民大会堂屋面改造工程、北京工人体育场改造复建工程等三十多个大型项目的起重吊装服务配合工作,并在这19年里创造了零工伤、零事故的工作记录。
王超2012年进入北京建工三建公司,他执着地与艰苦工作环境相随、与冰冷的起重设备相拥、与嘈杂的机器轰鸣声相伴,19年的职业生涯中,累计工作时长达到6万多个小时,楼上楼下吊运的物料和构件多达60万多吨,相当于5座“鸟巢”的用钢量。
因长年戴着安全帽从事户外塔吊作业的缘故,王超的颧骨处呈现一道清晰的分界线,眼睛以下的皮肤被晒成黝亮的古铜色。荣誉背后是日积月累的勤学苦练和坚守责任的无悔付出,19年塔吊的职业生涯中,本着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的原则不停地努力着,追求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通过自己的学、思、悟、行,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19年全国吊装职业技能大赛中,捧回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个冠军奖杯!
再看那本厚厚的题集已被他无数次翻阅后磨破了书角,每个知识点王超都要求自己必须学懂弄通,并主动延伸扩展学习内容,密密麻麻的标注笔记倾注了他对吊装事业的专注。因为充分准备,在笔试时半小时答完便交卷,信心满满地走出了考场。并以预赛第三名的成绩进入决赛,决赛的竞技项目环节要求时间短,精准度高,6分钟内完成“水箱定点停放”“吊物杆道内运行”和“空中击落障碍物”三项比赛内容,王超最终凭借熟练的操作起升、回转和变幅系统掌握能力成为唯一一名在规定时间内顺利完成比赛的选手,至今保持着全国最佳纪录。
王超常把探索比喻成“圆周率”,求索之路,永续延伸。王超在操作及维修技术攻坚的道路上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19年间,他始终保持勇于拼搏的精神,努力积累塔吊技术经验,严格把守安全关,迎接挑战,不忘初心,精益求精,铸造匠心。2019年6月接到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工程建设的任务,他说:“有幸参建这一国家级重点项目,是我的职业生涯中一次重要的挑战。”由于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工程项目使用的12台起重设备全部是超大型起重设备,当时全国仅有四台的中联重科D2500-120T型起重机,这个项目就使用两台。进场安装阶段,正值三十几度的酷暑天气,为确保施工的安全顺利进行,从解析塔吊方案,塔吊基础的施工,到立塔前期的场地协调;王超每天仅能休息三四个小时。王超坚持“管理水平求提高,技术能力求全面,工作方面求拓展,不足之处求改正”的指导思想,以精精益求精,万万无一失的态度对待每一件小事,最终以专业、精湛的技能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赢得了集团公司内外的一致好评,并在劳动竞赛中荣获了“特殊贡献奖”和“保障服务品质 满足客户需求”的两面锦旗。这对于每一名建设者来说,既是一份荣誉,更是作为一名建筑工匠沉甸甸的责任。确保了国家会议中心二期主媒体中心工程安全顺利完工,为冬奥服务保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0年10月的一天,王超代表北京建工集团,参加2020年首都建筑业产业工人技能才艺展演活动。凭借多年的操作技巧,在活动当天他操控六十米高的塔吊,在无任何信号指挥情况下,吊运装满水的水箱在仅有一米八宽的障碍物中间不撒一滴水、不碰一根杆的自如穿梭;穿越障碍物后,非常精准的将放置在仅有6毫米厚玻璃面上的气球轻轻压爆,气球压爆后随之而来的就是现场观众的惊呼声和掌声,得到了市总工会各位领导的认可。
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王超接到重要任务——负责人民大会堂屋面改造工程大型起重设备的保障性检查。人民大会堂是北京建工张百发、李瑞环等老前辈建造的,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再次参与改造工程,他深知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不管是遇到风雨,还是极寒天气,他在检查过程中,对每一颗螺丝、每一个按钮、每一个安全装置都要仔细打量。因为他心里明白,大型起重设备吊装作业无小事,哪怕有一丝丝的马虎,都有可能留下隐患。历经二百多个日日夜夜的紧张施工,他以零事故、零故障的高标准、高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服务保障任务。
2021年初,王超担任了北京工人体育场改造复建项目机械主管,大年初十,他带领机械保障型青年突击队在跑步进场,精心策划,最终确定使用16台大型塔吊配合施工。该项目政治意义重大,从第一台1000t.m的大型塔机开始进场安装,到最后一台塔吊拆除出场,王超始终用严谨细实的工作态度在工程建设的背后,默默无闻地做出坚实的保障。他用青春勃发的激昂,谱写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十大建筑的再次复苏的乐章。
期间,王超每天告诫自己,一定要沉下心来。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每次执行维修任务,要关注问题本质,杜绝问题发生,控制不安全因素,合力优化机械设计……日积月累,形成了他独到的经验。他常常和身边的同事们说:我们机械工人的意志就要像机械钢铁一样,既要有刚性,又要有韧性。当2021年7月,他在天安门广场作为万千建筑工人代表中的一员参加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时,作为一名普通机械工人、建筑工人,中国人的自豪与骄傲油然而生。他说:“每次学习都是提升自己的旅程,每次执行任务都是磨砺自己的财富,我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2023年4月,王超代表首都国企,参加由北京市总工会举办的:第三届“北京大工匠”选树活动,王超凭借多年积累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巧,通过比评结合的方式,突破层层比拼,以高出第二名选手6分的优异成绩,荣获“北京大工匠”荣誉称号。
王超,一个“90后”,他用行动给我们展示了他敢于吃苦、甘于奉献的果敢勇毅,展示了他始终充满阳光、朝气蓬勃的生活态度,展示了他精益求精、不怕挫折的钻研精神。他凭借着过硬的机械操作技术探索着机械工人的未来,在新首都建设中以精准的操控技能为一项又一项精品工程的建设保驾护航。
王超,男,满族,1990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北京市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塔吊司机。
19年来,他先后参与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工程建设、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工程、人民大会堂屋面改造工程、北京工人体育场改造复建工程等三十多个大型项目的起重吊装服务配合工作,并在这19年里创造了零工伤、零事故的工作记录。
王超2012年进入北京建工三建公司,他执着地与艰苦工作环境相随、与冰冷的起重设备相拥、与嘈杂的机器轰鸣声相伴,19年的职业生涯中,累计工作时长达到6万多个小时,楼上楼下吊运的物料和构件多达60万多吨,相当于5座“鸟巢”的用钢量。
因长年戴着安全帽从事户外塔吊作业的缘故,王超的颧骨处呈现一道清晰的分界线,眼睛以下的皮肤被晒成黝亮的古铜色。荣誉背后是日积月累的勤学苦练和坚守责任的无悔付出,19年塔吊的职业生涯中,本着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的原则不停地努力着,追求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通过自己的学、思、悟、行,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19年全国吊装职业技能大赛中,捧回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个冠军奖杯!
再看那本厚厚的题集已被他无数次翻阅后磨破了书角,每个知识点王超都要求自己必须学懂弄通,并主动延伸扩展学习内容,密密麻麻的标注笔记倾注了他对吊装事业的专注。因为充分准备,在笔试时半小时答完便交卷,信心满满地走出了考场。并以预赛第三名的成绩进入决赛,决赛的竞技项目环节要求时间短,精准度高,6分钟内完成“水箱定点停放”“吊物杆道内运行”和“空中击落障碍物”三项比赛内容,王超最终凭借熟练的操作起升、回转和变幅系统掌握能力成为唯一一名在规定时间内顺利完成比赛的选手,至今保持着全国最佳纪录。
王超常把探索比喻成“圆周率”,求索之路,永续延伸。王超在操作及维修技术攻坚的道路上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19年间,他始终保持勇于拼搏的精神,努力积累塔吊技术经验,严格把守安全关,迎接挑战,不忘初心,精益求精,铸造匠心。2019年6月接到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工程建设的任务,他说:“有幸参建这一国家级重点项目,是我的职业生涯中一次重要的挑战。”由于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工程项目使用的12台起重设备全部是超大型起重设备,当时全国仅有四台的中联重科D2500-120T型起重机,这个项目就使用两台。进场安装阶段,正值三十几度的酷暑天气,为确保施工的安全顺利进行,从解析塔吊方案,塔吊基础的施工,到立塔前期的场地协调;王超每天仅能休息三四个小时。王超坚持“管理水平求提高,技术能力求全面,工作方面求拓展,不足之处求改正”的指导思想,以精精益求精,万万无一失的态度对待每一件小事,最终以专业、精湛的技能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赢得了集团公司内外的一致好评,并在劳动竞赛中荣获了“特殊贡献奖”和“保障服务品质 满足客户需求”的两面锦旗。这对于每一名建设者来说,既是一份荣誉,更是作为一名建筑工匠沉甸甸的责任。确保了国家会议中心二期主媒体中心工程安全顺利完工,为冬奥服务保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0年10月的一天,王超代表北京建工集团,参加2020年首都建筑业产业工人技能才艺展演活动。凭借多年的操作技巧,在活动当天他操控六十米高的塔吊,在无任何信号指挥情况下,吊运装满水的水箱在仅有一米八宽的障碍物中间不撒一滴水、不碰一根杆的自如穿梭;穿越障碍物后,非常精准的将放置在仅有6毫米厚玻璃面上的气球轻轻压爆,气球压爆后随之而来的就是现场观众的惊呼声和掌声,得到了市总工会各位领导的认可。
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王超接到重要任务——负责人民大会堂屋面改造工程大型起重设备的保障性检查。人民大会堂是北京建工张百发、李瑞环等老前辈建造的,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再次参与改造工程,他深知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不管是遇到风雨,还是极寒天气,他在检查过程中,对每一颗螺丝、每一个按钮、每一个安全装置都要仔细打量。因为他心里明白,大型起重设备吊装作业无小事,哪怕有一丝丝的马虎,都有可能留下隐患。历经二百多个日日夜夜的紧张施工,他以零事故、零故障的高标准、高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服务保障任务。
2021年初,王超担任了北京工人体育场改造复建项目机械主管,大年初十,他带领机械保障型青年突击队在跑步进场,精心策划,最终确定使用16台大型塔吊配合施工。该项目政治意义重大,从第一台1000t.m的大型塔机开始进场安装,到最后一台塔吊拆除出场,王超始终用严谨细实的工作态度在工程建设的背后,默默无闻地做出坚实的保障。他用青春勃发的激昂,谱写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十大建筑的再次复苏的乐章。
期间,王超每天告诫自己,一定要沉下心来。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每次执行维修任务,要关注问题本质,杜绝问题发生,控制不安全因素,合力优化机械设计……日积月累,形成了他独到的经验。他常常和身边的同事们说:我们机械工人的意志就要像机械钢铁一样,既要有刚性,又要有韧性。当2021年7月,他在天安门广场作为万千建筑工人代表中的一员参加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时,作为一名普通机械工人、建筑工人,中国人的自豪与骄傲油然而生。他说:“每次学习都是提升自己的旅程,每次执行任务都是磨砺自己的财富,我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2023年4月,王超代表首都国企,参加由北京市总工会举办的:第三届“北京大工匠”选树活动,王超凭借多年积累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巧,通过比评结合的方式,突破层层比拼,以高出第二名选手6分的优异成绩,荣获“北京大工匠”荣誉称号。
王超,一个“90后”,他用行动给我们展示了他敢于吃苦、甘于奉献的果敢勇毅,展示了他始终充满阳光、朝气蓬勃的生活态度,展示了他精益求精、不怕挫折的钻研精神。他凭借着过硬的机械操作技术探索着机械工人的未来,在新首都建设中以精准的操控技能为一项又一项精品工程的建设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