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榜样 >  往届回顾 >  2025年 >  8月 >  第二周榜单
[热心公益]鲍维江:自费收集革命文物百余件 无惧艰难建成红色博物馆
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2025-08-13

鲍维江

一.人物介绍

鲍维江,男,汉族,1969年5月出生,北京市大兴区第十一区红色文化博物馆馆长,大兴区收藏协会会长、大兴区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他是一位来自大兴区榆垡镇西胡林村的普通农民,以赤诚之心守护着民族的记忆,用坚韧不拔的毅力传承着革命的精神,以非凡的勇气和无私的奉献,成为了平南红色文化的守护者。


鲍维江(右)参加第十一区红色文化博物馆揭牌仪式

二.事迹介绍

鲍维江是北京市大兴区第十一区红色文化博物馆馆长,大兴区收藏协会会长、大兴区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

多年来,鲍维江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革命先烈的崇敬,自费收集大量革命红色文物和红色革命历史资料。尽管家庭并不富裕,但在挖掘研究、收集整理革命红色文物和文化资料方面,他毫不吝惜。

每闻红色革命文物的线索,鲍维江不顾路途遥远,不论价格高低,一心只想将其收入囊中。几年来,他的足迹踏遍了周边县市,行程数万公里,自费80多万元,积累了革命红色实物200余件、红色革命资料200余万字、革命历史照片近三百张,为筹建北京市大兴区第十一区红色文化博物馆打下了坚实基础。每一件文物、每一份资料,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和汗水,都承载着他对革命历史的深情厚谊。

在筹建北京市大兴区第十一区红色文化博物馆的过程中,鲍维江深感个人力量的渺小。他积极发动大兴区对平南大兴红色文化有研究成果的志愿者加入到他的队伍中来。他四处奔走,先后向几十位专家、知情老人、相关领导请教求证。每一次拜访,他都带着满满的诚意和敬意,认真倾听他们的讲述,仔细记录每一个细节。

他还多次联系革命烈士的后代、当年的堡垒户,深入挖掘历史事件的详细过程。在与烈士后代的交流中,他常常被先烈们的英勇事迹所感动,泪水在眼眶中打转。他深知,这些历史不仅仅是文字和图片,更是先烈们用生命书写的壮丽篇章。通过不懈的努力,他征集到了许多珍贵的历史实物和历史资料,为博物馆的筹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鲍维江(左)接受张广有将军家属捐赠的红色书籍

初次涉足红色文化领域的鲍维江,在筹建博物馆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不可预知的困难。

申办红色文化博物馆的程序、要求、标准一无所知,他就反复向北京市文物局专家虚心求教;面对家人的不理解,他没有放弃,而是耐心反复地做工作,用自己的热情和执着感染着家人;遇到红色历史文化断档、缺失时,他耐心向相关专家、红色文化志愿者求教核实。他不放过任何一个线索,不遗漏任何一个细节,力求还原历史的真相;遇到红色革命文物不足以支撑时,他利用自身优势发动大兴、房山、廊坊、永清、固安等周边县市收藏界的朋友们去挖掘收集,然后斥资回收。他四处奔波,遭遇了无数的冷眼和拒绝,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他坚信,把革命先烈的事迹展示留存给后人,是我们华夏子孙义不容辞的义务,不能让革命先烈的鲜血白流。


鲍维江(左)接受烈士后人捐赠的红色文物

多年来,行走在红色文化探寻路上的鲍维江历经坎坷、反复磨难,却初心不改。他始终坚定地值守着自己的信念,那就是把平南红色文化的空白弥补上。

平南永定河畔的大兴区,有无数革命英烈为了民族独立和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宝贵生命。从永定河畔长大的鲍维江,深感责任重大。他觉得,自己有义务把这里的先烈的事迹和壮举陈列给后人,让红色血脉得以赓续,让子孙后代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2024年10月15日,经过鲍维江的不懈努力,北京市大兴区第十一区红色文化博物馆成功建立,并通过了北京市文物局专家的终审验收。这是大兴区第一个在北京市注册的非公有性质的红色文化“类博物馆”。站在博物馆的展厅里,看着那些陈列的文物和资料,鲍维江的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他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先烈们的事迹终于有了一个展示的平台。

鲍维江说,传承革命红色血脉没有止境,为保卫革命红色江山永不停步。他就像一位执着的守望者,守护着平南的红色记忆,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榜样 >  往届回顾 >  2025年 >  8月 >  第二周榜单
[热心公益]鲍维江:自费收集革命文物百余件 无惧艰难建成红色博物馆
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2025-08-13

鲍维江

一.人物介绍

鲍维江,男,汉族,1969年5月出生,北京市大兴区第十一区红色文化博物馆馆长,大兴区收藏协会会长、大兴区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他是一位来自大兴区榆垡镇西胡林村的普通农民,以赤诚之心守护着民族的记忆,用坚韧不拔的毅力传承着革命的精神,以非凡的勇气和无私的奉献,成为了平南红色文化的守护者。


鲍维江(右)参加第十一区红色文化博物馆揭牌仪式

二.事迹介绍

鲍维江是北京市大兴区第十一区红色文化博物馆馆长,大兴区收藏协会会长、大兴区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

多年来,鲍维江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革命先烈的崇敬,自费收集大量革命红色文物和红色革命历史资料。尽管家庭并不富裕,但在挖掘研究、收集整理革命红色文物和文化资料方面,他毫不吝惜。

每闻红色革命文物的线索,鲍维江不顾路途遥远,不论价格高低,一心只想将其收入囊中。几年来,他的足迹踏遍了周边县市,行程数万公里,自费80多万元,积累了革命红色实物200余件、红色革命资料200余万字、革命历史照片近三百张,为筹建北京市大兴区第十一区红色文化博物馆打下了坚实基础。每一件文物、每一份资料,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和汗水,都承载着他对革命历史的深情厚谊。

在筹建北京市大兴区第十一区红色文化博物馆的过程中,鲍维江深感个人力量的渺小。他积极发动大兴区对平南大兴红色文化有研究成果的志愿者加入到他的队伍中来。他四处奔走,先后向几十位专家、知情老人、相关领导请教求证。每一次拜访,他都带着满满的诚意和敬意,认真倾听他们的讲述,仔细记录每一个细节。

他还多次联系革命烈士的后代、当年的堡垒户,深入挖掘历史事件的详细过程。在与烈士后代的交流中,他常常被先烈们的英勇事迹所感动,泪水在眼眶中打转。他深知,这些历史不仅仅是文字和图片,更是先烈们用生命书写的壮丽篇章。通过不懈的努力,他征集到了许多珍贵的历史实物和历史资料,为博物馆的筹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鲍维江(左)接受张广有将军家属捐赠的红色书籍

初次涉足红色文化领域的鲍维江,在筹建博物馆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不可预知的困难。

申办红色文化博物馆的程序、要求、标准一无所知,他就反复向北京市文物局专家虚心求教;面对家人的不理解,他没有放弃,而是耐心反复地做工作,用自己的热情和执着感染着家人;遇到红色历史文化断档、缺失时,他耐心向相关专家、红色文化志愿者求教核实。他不放过任何一个线索,不遗漏任何一个细节,力求还原历史的真相;遇到红色革命文物不足以支撑时,他利用自身优势发动大兴、房山、廊坊、永清、固安等周边县市收藏界的朋友们去挖掘收集,然后斥资回收。他四处奔波,遭遇了无数的冷眼和拒绝,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他坚信,把革命先烈的事迹展示留存给后人,是我们华夏子孙义不容辞的义务,不能让革命先烈的鲜血白流。


鲍维江(左)接受烈士后人捐赠的红色文物

多年来,行走在红色文化探寻路上的鲍维江历经坎坷、反复磨难,却初心不改。他始终坚定地值守着自己的信念,那就是把平南红色文化的空白弥补上。

平南永定河畔的大兴区,有无数革命英烈为了民族独立和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宝贵生命。从永定河畔长大的鲍维江,深感责任重大。他觉得,自己有义务把这里的先烈的事迹和壮举陈列给后人,让红色血脉得以赓续,让子孙后代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2024年10月15日,经过鲍维江的不懈努力,北京市大兴区第十一区红色文化博物馆成功建立,并通过了北京市文物局专家的终审验收。这是大兴区第一个在北京市注册的非公有性质的红色文化“类博物馆”。站在博物馆的展厅里,看着那些陈列的文物和资料,鲍维江的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他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先烈们的事迹终于有了一个展示的平台。

鲍维江说,传承革命红色血脉没有止境,为保卫革命红色江山永不停步。他就像一位执着的守望者,守护着平南的红色记忆,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