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榜样 >  往届回顾 >  2024年 >  8月 >  第三周榜单
[热心公益]朱立成、刘振华:退休夫妻打造公益书屋造福村民
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2024-08-19

朱立成、刘振华

一、人物介绍

朱立成,男,1954年9月出生;刘振华,女,1955年6月出生,夫妻皆为中共党员,昌平区十三陵镇长陵村村民。在十三陵镇长陵村,有一对令人敬佩的退休教师——朱立成和刘振华。他们用心打造的“立成书屋”,用自己的退休金购置阅读设施,先后投资十余万元。这里藏书丰富,环境雅致,书屋展厅150平方米左右,藏书3万4万册,是村民们汲取知识和享受阅读的圣地,六年来,约有三千余人前往书屋阅读体验。他们通过手工制作和废物利用,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变为精美的艺术品,让环保成为了一种时尚。他们虽已年近古稀,却仍满怀热情投身于公益事业,为乡村的文化建设和环保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用爱和智慧构筑了一个“最美家庭”,用他们的家风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们的善举和美德赢得了村民们的广泛赞誉和尊重,成为了长陵村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刘振华(右一)向孩子们展示废弃布料制作的背包

二、事迹介绍

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长陵村有一个静谧的小院落,它的主人是一对年近古稀的退休教师,他们退而不休,热心公益事业,不仅丰富了全村人的精神生活,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子孙后辈们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书香润泽乡村

一个开在家门口的书屋,可以让村民们学习大量知识,可以解决孩子课余时间学习的问题,让阅读点亮乡村生活。

朱立成、刘振华夫妇家的小院子绿意盎然,小院虽然不大,但是被夫妇安排得诗意十足。院内有5个房间,其中3间满满都是藏书,这就是深受村民喜爱的公益书屋——“立成书屋”。

“我外孙女很喜欢读书,让我有了建立书屋的想法,希望让更多的孩子有书读、读好书,都能‘立志成才’。”作为一名退休教师,朱立成深知读书学习对人的影响。

2018年,朱立成把自己和爱人多年来收藏的图书全部都拿了出来,按照儿童读物、散文诗歌、纪实文学、名人著作、古书典籍等多个不同类型进行分门别类,在不大的空间内打造出了不同的阅读区。同时,他们还拿出自己的退休金,添置了风扇、台灯、书架、座椅等相关设施,与墙上散发墨香的书法作品一起营造出一个“闲情可读书,无事可静坐”的环境,让人们更好地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

朱立成(右)和刘振华(左)共同整理书屋

夫妇二人身体力行,日拱一卒,逐渐地把书屋建成了一个小小的理想国,书本的摆放上蕴藏着他们的独到理解,设施的增添中体现着他们对读者的悉心关怀。在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书屋中集聚了越来越多的爱书之人,“现在好多了,不仅来看书的人越来越多,还有许多人和爱心人士把书捐到这里。”朱立成骄傲地说,现在“立成书屋”已经拥有近3万册图书。

经过6年的时光,“立成书屋”已经成为长陵村深受村民们喜爱的“文化阵地”,有近千名读者造访过这个书屋,这其中既有伙伴相约读书,也有村民带着孩子一起学习;既有朝气蓬勃的青年,也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既有初次登门的新读者,也有经常往来的老熟人,俨然一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光景……“我经常和我的小伙伴过来一起读书、写作业,在这里写作业也会很踏实,如果有什么问题,爷爷奶奶也会帮助我们,不写作业就看看书,让我的课余时间变得更有意义了。”长陵村10岁的张若说道。

除了让人们来书屋看书,朱立成还为幼儿园的小朋友们讲述自己的童年、十三陵的历史和书本上的故事,让阅读伴随孩子们共同成长。

让环保成为风尚

在这个小院子中,还有一个房间被人们津津乐道,在这里,帆布袋子、旧衣服上的布料、旧毛线……这些在人们眼中“无用”的东西都是刘振华的宝贝。一个操作台、一台缝纫机,她一个人一干就是数个小时,一个个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小物件由此诞生了。

“我从小就喜欢缝纫,自己自学时看过很多相关书籍,做过中山装、裙子、裤子。”刘振华说,“我从来没过一件衣服,即使当时是没有用的,但后面也一定能用上。”无论是已经褪色的围巾,还是孩子的旧衣物,经过她的巧思、巧手,都能焕发新的生机。在屋内的架子上,挂满了她的得意之作,“这个书包是用破牛仔裤改的,这个帽子是闺女旧外套改的,这个拼布小被子用的都是外孙女小时候的衣服……”

刘振华的作品饱含她的辛勤与巧思,但是从不对外售卖,她开设的“振华作室”也不开展任何以营利为目的的活动,大多的时候她选择把这些制作的技巧和方法与其他人共同分享。

“我无论是做包送给别人,还是教别人做,我都非常高兴,也不会收一分钱。”刘振华说,现在提倡环保生活,她也希望年轻人能把生活中的废旧物品重新利用起来,减少浪费。

朱立成(右三)为孩子们讲课

朱立成同样是一位“环保达人”,不过他的作品却更加“硬气”,废弃的木板、各式各样的葫芦、遛弯时捡回来的石头、被别人扔掉的木段……在朱立成眼中都是绝佳的艺术创作素材,巧妙构思的烙画、形态各异的葫芦雕刻、精心打磨的根雕……都以外表狂放、精巧暗藏的形态展示在人们面前,诠释着美的含义。

让家风浸润万家

老两口不仅拥有创造美的能力,更是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一家人用各自的爱,共同构建着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用最美的心灵和智慧构筑了一个“最美家庭”。

在2007年,朱立成被确诊为膀胱癌,多年来经历了5次手术、100多次化疗。这些苦难都没有打倒他,在家人的支持下,他与妻子一起做手工、养鱼、种菜、种树、养花,在丰富生活的同时,也让病魔远离了他。

朱立成和刘振华深深懂得“邻睦风亦,家和人自”的意义。在他们看来,对邻里要有爱心,为人处世要有公心。他们经常帮助邻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种的青菜、葡萄都与邻居分享,义务为街坊四邻葡萄种植……这些都深得邻里乡亲的信任和尊重。

老两口的一言一行也深深影响着家里的每一个人。2003年非典疫情时,女儿、女婿都是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在新冠疫情期间,女婿再次冲锋在前。他们不仅用精湛的医术为病人排解痛苦,还积极为群众科普防护知识、捐款献爱心。家中的小外孙女更是在朱立成的影响下,认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写了一手漂亮的大字。

朱立成表示,只要村民们都喜欢这个小院子,他和老伴就会一直做下去。谈起未来的计划,他笑呵呵地说,“将来我还要再做一个主题展室,把好的家风故事讲给人们听,让大家一起把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扬下去。”

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榜样 >  往届回顾 >  2024年 >  8月 >  第三周榜单
[热心公益]朱立成、刘振华:退休夫妻打造公益书屋造福村民
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2024-08-19

朱立成、刘振华

一、人物介绍

朱立成,男,1954年9月出生;刘振华,女,1955年6月出生,夫妻皆为中共党员,昌平区十三陵镇长陵村村民。在十三陵镇长陵村,有一对令人敬佩的退休教师——朱立成和刘振华。他们用心打造的“立成书屋”,用自己的退休金购置阅读设施,先后投资十余万元。这里藏书丰富,环境雅致,书屋展厅150平方米左右,藏书3万4万册,是村民们汲取知识和享受阅读的圣地,六年来,约有三千余人前往书屋阅读体验。他们通过手工制作和废物利用,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变为精美的艺术品,让环保成为了一种时尚。他们虽已年近古稀,却仍满怀热情投身于公益事业,为乡村的文化建设和环保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用爱和智慧构筑了一个“最美家庭”,用他们的家风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们的善举和美德赢得了村民们的广泛赞誉和尊重,成为了长陵村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刘振华(右一)向孩子们展示废弃布料制作的背包

二、事迹介绍

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长陵村有一个静谧的小院落,它的主人是一对年近古稀的退休教师,他们退而不休,热心公益事业,不仅丰富了全村人的精神生活,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子孙后辈们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书香润泽乡村

一个开在家门口的书屋,可以让村民们学习大量知识,可以解决孩子课余时间学习的问题,让阅读点亮乡村生活。

朱立成、刘振华夫妇家的小院子绿意盎然,小院虽然不大,但是被夫妇安排得诗意十足。院内有5个房间,其中3间满满都是藏书,这就是深受村民喜爱的公益书屋——“立成书屋”。

“我外孙女很喜欢读书,让我有了建立书屋的想法,希望让更多的孩子有书读、读好书,都能‘立志成才’。”作为一名退休教师,朱立成深知读书学习对人的影响。

2018年,朱立成把自己和爱人多年来收藏的图书全部都拿了出来,按照儿童读物、散文诗歌、纪实文学、名人著作、古书典籍等多个不同类型进行分门别类,在不大的空间内打造出了不同的阅读区。同时,他们还拿出自己的退休金,添置了风扇、台灯、书架、座椅等相关设施,与墙上散发墨香的书法作品一起营造出一个“闲情可读书,无事可静坐”的环境,让人们更好地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

朱立成(右)和刘振华(左)共同整理书屋

夫妇二人身体力行,日拱一卒,逐渐地把书屋建成了一个小小的理想国,书本的摆放上蕴藏着他们的独到理解,设施的增添中体现着他们对读者的悉心关怀。在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书屋中集聚了越来越多的爱书之人,“现在好多了,不仅来看书的人越来越多,还有许多人和爱心人士把书捐到这里。”朱立成骄傲地说,现在“立成书屋”已经拥有近3万册图书。

经过6年的时光,“立成书屋”已经成为长陵村深受村民们喜爱的“文化阵地”,有近千名读者造访过这个书屋,这其中既有伙伴相约读书,也有村民带着孩子一起学习;既有朝气蓬勃的青年,也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既有初次登门的新读者,也有经常往来的老熟人,俨然一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光景……“我经常和我的小伙伴过来一起读书、写作业,在这里写作业也会很踏实,如果有什么问题,爷爷奶奶也会帮助我们,不写作业就看看书,让我的课余时间变得更有意义了。”长陵村10岁的张若说道。

除了让人们来书屋看书,朱立成还为幼儿园的小朋友们讲述自己的童年、十三陵的历史和书本上的故事,让阅读伴随孩子们共同成长。

让环保成为风尚

在这个小院子中,还有一个房间被人们津津乐道,在这里,帆布袋子、旧衣服上的布料、旧毛线……这些在人们眼中“无用”的东西都是刘振华的宝贝。一个操作台、一台缝纫机,她一个人一干就是数个小时,一个个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小物件由此诞生了。

“我从小就喜欢缝纫,自己自学时看过很多相关书籍,做过中山装、裙子、裤子。”刘振华说,“我从来没过一件衣服,即使当时是没有用的,但后面也一定能用上。”无论是已经褪色的围巾,还是孩子的旧衣物,经过她的巧思、巧手,都能焕发新的生机。在屋内的架子上,挂满了她的得意之作,“这个书包是用破牛仔裤改的,这个帽子是闺女旧外套改的,这个拼布小被子用的都是外孙女小时候的衣服……”

刘振华的作品饱含她的辛勤与巧思,但是从不对外售卖,她开设的“振华作室”也不开展任何以营利为目的的活动,大多的时候她选择把这些制作的技巧和方法与其他人共同分享。

“我无论是做包送给别人,还是教别人做,我都非常高兴,也不会收一分钱。”刘振华说,现在提倡环保生活,她也希望年轻人能把生活中的废旧物品重新利用起来,减少浪费。

朱立成(右三)为孩子们讲课

朱立成同样是一位“环保达人”,不过他的作品却更加“硬气”,废弃的木板、各式各样的葫芦、遛弯时捡回来的石头、被别人扔掉的木段……在朱立成眼中都是绝佳的艺术创作素材,巧妙构思的烙画、形态各异的葫芦雕刻、精心打磨的根雕……都以外表狂放、精巧暗藏的形态展示在人们面前,诠释着美的含义。

让家风浸润万家

老两口不仅拥有创造美的能力,更是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一家人用各自的爱,共同构建着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用最美的心灵和智慧构筑了一个“最美家庭”。

在2007年,朱立成被确诊为膀胱癌,多年来经历了5次手术、100多次化疗。这些苦难都没有打倒他,在家人的支持下,他与妻子一起做手工、养鱼、种菜、种树、养花,在丰富生活的同时,也让病魔远离了他。

朱立成和刘振华深深懂得“邻睦风亦,家和人自”的意义。在他们看来,对邻里要有爱心,为人处世要有公心。他们经常帮助邻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种的青菜、葡萄都与邻居分享,义务为街坊四邻葡萄种植……这些都深得邻里乡亲的信任和尊重。

老两口的一言一行也深深影响着家里的每一个人。2003年非典疫情时,女儿、女婿都是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在新冠疫情期间,女婿再次冲锋在前。他们不仅用精湛的医术为病人排解痛苦,还积极为群众科普防护知识、捐款献爱心。家中的小外孙女更是在朱立成的影响下,认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写了一手漂亮的大字。

朱立成表示,只要村民们都喜欢这个小院子,他和老伴就会一直做下去。谈起未来的计划,他笑呵呵地说,“将来我还要再做一个主题展室,把好的家风故事讲给人们听,让大家一起把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