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榜样 >  往届回顾 >  2024年 >  7月 >  第三周榜单
[敬业奉献]张涛:引导京津冀企业领先智能升级
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2024-07-15

张涛

一、人物介绍

张涛,男,汉族,1983年6月生,中共党员,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师,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高动态导航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河间实验室主任,致力于用信息科技赋能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以“信息技术”为特色的北京市属大学科研人员,张涛始终秉持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舍小家为大家,长年驻扎在离家280公里之外的一个河北县级市,于当地建立科研实验室,在数据测量与信息处理相关领域开展深入研究,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7项,引领当地钻井技术与装备业升级改造,推动石油钻井业智能化发展,实现了“教科研”一体化,有效的助力京津地区产业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张涛(前排左四)到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爱心助残活动

二、事迹介绍

张涛,1983年出生,中共党员,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师,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自动化学院副院长,高动态导航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河间实验室主任,致力于用信息科技赋能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以“信息技术”为特色的北京市属大学科研人员,张涛始终秉持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舍小家为大家,长年驻扎在离家280公里之外的一个河北县级市,于当地建立智能实验室,在数据测量与信息处理相关领域开展深入研究,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4项,引领当地钻井技术与装备产业升级改造,推动石油钻井产业智能化发展,实现了“教科研”一体化,有效的助力京津冀地区产业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由于在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方面的贡献,张涛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应用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河间市科技创新奖、河间市市长特别奖;入选北京市教委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

主动作为、深入地方,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格局

张涛(中)为河间市一中的师生讲解实验室相关科研项目

张涛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环境下数据测量与信息处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之后,党中央关于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的战略规划和长远部署使张涛受到了很大的鼓舞,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和时代的呼唤,决定用自己在科研领域多年的积累为提升区域产业水平做一些贡献。能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格局,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一想法得到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大力支持,学校表示,要将我们最鲜明的特色和重点研究的项目,投入到京津最需要的地区和产业之中。

位于华北油田、渤海钻探公司附近的河北省河间市,除了农业生产之外,有200多家民营企业为石油钻采提供加工,成为当地的支柱工业产业,但多年来主要以技术含量不高的机械加工为主,门槛低、能耗高、竞争大,面临诸多发展困难。张涛针对这一现状,多次组织团队深入生产一线开展实地研究,积极推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与河北省河间市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协议,校地共建“高动态导航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河间实验室”,紧密围绕国家对石油天然气装备的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需求和当地生产和创新发展的需要,在智能化井下工程参数测量、扭力冲击器及其检测设备等多个关键技术环节实现了突破,将最新技术成果转化到当地生产中去。

勇攀高峰、矢志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发展

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对石油资源的需求,石油钻井向着深层和超深层迈进,也对石油钻井技术提出更高要求。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胜利油田考察时指出“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张涛始终铭记党的指引,不忘科研工作者的初心使命,废寝忘食做研究,解决一个个行业棘手的问题,针对高温高压下仪器变形和密封问题,研发了承压200MPa的井下测量工具;针对固井作业中高压大排量多种流体的精确计量需求,研发了高精度涡轮流量计;针对井场应急抢险需求,研发了冷却掩护机器人行进控制系统;针对提速工具井下工作状态监测需求,研发了近钻头工程参数测量工具和自带监测模块的一体化扭冲工具;针对钻头动态监测需求,研发了信息化智能钻头,填补了国内空白。

张涛所率领的实验室和科研团队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10项,完成了油气工程领域企业委托科研项目30项形成鲜明的行业特色。实验室建成以来,转化成果10项,发展了一批具有高科技含量的领军企业,助力当地相关企业年产值增加2000万以上。尤其是攻克了关键技术,打破信息化智能钻头生产的国外垄断“卡脖子”现状,助力当地企业发展为全国唯一可以生产智能钻头的企业,有效推动产业升级。

扎根基层、甘于奉献,引领服务社会的蔚然风气

张涛自求学到博士后出站,再到北京高校的工作岗位,十几年的时间都在北京度过,家庭温馨和谐,生活平稳幸福。为给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出一份力,他留下妻儿在京,毅然决然奔赴河北,从大都市到地方基层,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实验室建设和产业研究中,几年来,他见到家人的次数屈指可数,三次寒假春节独自一人在实验室度过。他认为:扎根基层、深入产业,这篇广袤天地大有可为,也是一名在科研岗位上的党员发挥的最大价值。

在初期没有产出的情况下,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张涛逐一克服了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的各类困难,在六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共建详细方案、整体设计、基础建设、环境设备布置等工作。他通过个人贷款、寻求社会帮助等方式自筹经费300余万元投入实验室建设、设备购置和研发运行。如今建成科研环境一流、生活基础设施齐全的使用面积达3000平米实验室,培养校内外研究生40余人,华北地区多所高校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在实验室调研学习、开展研究和合作,多次被当地媒体报道,接待社会的参观调研,取得的社会效益被广泛认可。因实验室对河间县域科技创新工作的贡献,相关事迹多次被《河北日报》等媒体和“学习强国”平台报道,成为当地“产学研”结合和科技创新的典范。

张涛(左)指导研究生论文

为吸引更多人才扎根在基层,开展深入的研究,来到河间实验室的学生,生活用品、学习用品、一日三餐都由张涛个人负担。2020年疫情以来,张涛以个人名义多次向当地中学捐款,鼓励困难家庭的学子认真读书。

在紧张的科研工作之余,张涛不忘实验室的政治思想建设,随着实验室人员的增加,成立了高动态河间实验室师生联合党支部,张涛支部书记,积极带领支部开展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邀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河北省人大代表等优秀人士为研究生讲党课;重视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定期带研究生参观地方知名企业,深入了解生产一线;培养和引导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为本地企业人员开展技术培训,300多人受益。主动了解到当地疫情防控的工作需求,指导研究生将无人车改装为消杀机器人,作为志愿者为核酸测试场地做消杀工作。在实验室学习工作过的学生纷纷表示,在河间实验室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和实践技能,更坚定了理想信念和为国奉献的决心。

这个北京来的大学教师,在当地的杰出贡献和无私奉献,深受学生、当地社会和公众的广泛赞誉。张涛连续获得河间市科技创新奖、河间市市长特别奖等奖项,并当选第十五届沧州市人大代表、第八届河间市政协常务委员,也成为河北省“青启桑梓”计划在河间的代言人,感染和号召了很多青年学有所成后回归家乡、建设基层。

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榜样 >  往届回顾 >  2024年 >  7月 >  第三周榜单
[敬业奉献]张涛:引导京津冀企业领先智能升级
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2024-07-15

张涛

一、人物介绍

张涛,男,汉族,1983年6月生,中共党员,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师,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高动态导航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河间实验室主任,致力于用信息科技赋能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以“信息技术”为特色的北京市属大学科研人员,张涛始终秉持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舍小家为大家,长年驻扎在离家280公里之外的一个河北县级市,于当地建立科研实验室,在数据测量与信息处理相关领域开展深入研究,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7项,引领当地钻井技术与装备业升级改造,推动石油钻井业智能化发展,实现了“教科研”一体化,有效的助力京津地区产业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张涛(前排左四)到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爱心助残活动

二、事迹介绍

张涛,1983年出生,中共党员,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师,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自动化学院副院长,高动态导航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河间实验室主任,致力于用信息科技赋能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以“信息技术”为特色的北京市属大学科研人员,张涛始终秉持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舍小家为大家,长年驻扎在离家280公里之外的一个河北县级市,于当地建立智能实验室,在数据测量与信息处理相关领域开展深入研究,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4项,引领当地钻井技术与装备产业升级改造,推动石油钻井产业智能化发展,实现了“教科研”一体化,有效的助力京津冀地区产业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由于在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方面的贡献,张涛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应用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河间市科技创新奖、河间市市长特别奖;入选北京市教委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

主动作为、深入地方,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格局

张涛(中)为河间市一中的师生讲解实验室相关科研项目

张涛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环境下数据测量与信息处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之后,党中央关于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的战略规划和长远部署使张涛受到了很大的鼓舞,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和时代的呼唤,决定用自己在科研领域多年的积累为提升区域产业水平做一些贡献。能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格局,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一想法得到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大力支持,学校表示,要将我们最鲜明的特色和重点研究的项目,投入到京津最需要的地区和产业之中。

位于华北油田、渤海钻探公司附近的河北省河间市,除了农业生产之外,有200多家民营企业为石油钻采提供加工,成为当地的支柱工业产业,但多年来主要以技术含量不高的机械加工为主,门槛低、能耗高、竞争大,面临诸多发展困难。张涛针对这一现状,多次组织团队深入生产一线开展实地研究,积极推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与河北省河间市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协议,校地共建“高动态导航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河间实验室”,紧密围绕国家对石油天然气装备的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需求和当地生产和创新发展的需要,在智能化井下工程参数测量、扭力冲击器及其检测设备等多个关键技术环节实现了突破,将最新技术成果转化到当地生产中去。

勇攀高峰、矢志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发展

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对石油资源的需求,石油钻井向着深层和超深层迈进,也对石油钻井技术提出更高要求。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胜利油田考察时指出“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张涛始终铭记党的指引,不忘科研工作者的初心使命,废寝忘食做研究,解决一个个行业棘手的问题,针对高温高压下仪器变形和密封问题,研发了承压200MPa的井下测量工具;针对固井作业中高压大排量多种流体的精确计量需求,研发了高精度涡轮流量计;针对井场应急抢险需求,研发了冷却掩护机器人行进控制系统;针对提速工具井下工作状态监测需求,研发了近钻头工程参数测量工具和自带监测模块的一体化扭冲工具;针对钻头动态监测需求,研发了信息化智能钻头,填补了国内空白。

张涛所率领的实验室和科研团队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10项,完成了油气工程领域企业委托科研项目30项形成鲜明的行业特色。实验室建成以来,转化成果10项,发展了一批具有高科技含量的领军企业,助力当地相关企业年产值增加2000万以上。尤其是攻克了关键技术,打破信息化智能钻头生产的国外垄断“卡脖子”现状,助力当地企业发展为全国唯一可以生产智能钻头的企业,有效推动产业升级。

扎根基层、甘于奉献,引领服务社会的蔚然风气

张涛自求学到博士后出站,再到北京高校的工作岗位,十几年的时间都在北京度过,家庭温馨和谐,生活平稳幸福。为给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出一份力,他留下妻儿在京,毅然决然奔赴河北,从大都市到地方基层,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实验室建设和产业研究中,几年来,他见到家人的次数屈指可数,三次寒假春节独自一人在实验室度过。他认为:扎根基层、深入产业,这篇广袤天地大有可为,也是一名在科研岗位上的党员发挥的最大价值。

在初期没有产出的情况下,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张涛逐一克服了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的各类困难,在六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共建详细方案、整体设计、基础建设、环境设备布置等工作。他通过个人贷款、寻求社会帮助等方式自筹经费300余万元投入实验室建设、设备购置和研发运行。如今建成科研环境一流、生活基础设施齐全的使用面积达3000平米实验室,培养校内外研究生40余人,华北地区多所高校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在实验室调研学习、开展研究和合作,多次被当地媒体报道,接待社会的参观调研,取得的社会效益被广泛认可。因实验室对河间县域科技创新工作的贡献,相关事迹多次被《河北日报》等媒体和“学习强国”平台报道,成为当地“产学研”结合和科技创新的典范。

张涛(左)指导研究生论文

为吸引更多人才扎根在基层,开展深入的研究,来到河间实验室的学生,生活用品、学习用品、一日三餐都由张涛个人负担。2020年疫情以来,张涛以个人名义多次向当地中学捐款,鼓励困难家庭的学子认真读书。

在紧张的科研工作之余,张涛不忘实验室的政治思想建设,随着实验室人员的增加,成立了高动态河间实验室师生联合党支部,张涛支部书记,积极带领支部开展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邀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河北省人大代表等优秀人士为研究生讲党课;重视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定期带研究生参观地方知名企业,深入了解生产一线;培养和引导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为本地企业人员开展技术培训,300多人受益。主动了解到当地疫情防控的工作需求,指导研究生将无人车改装为消杀机器人,作为志愿者为核酸测试场地做消杀工作。在实验室学习工作过的学生纷纷表示,在河间实验室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和实践技能,更坚定了理想信念和为国奉献的决心。

这个北京来的大学教师,在当地的杰出贡献和无私奉献,深受学生、当地社会和公众的广泛赞誉。张涛连续获得河间市科技创新奖、河间市市长特别奖等奖项,并当选第十五届沧州市人大代表、第八届河间市政协常务委员,也成为河北省“青启桑梓”计划在河间的代言人,感染和号召了很多青年学有所成后回归家乡、建设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