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鸿,男,汉族,中共党员,1960年3月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临床医学院院长,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70余篇,主持制订15部行业指南。主编出版专著6部。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30余项。
董家鸿是国际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和肝脏移植专家,在国际上首创“精准外科”理念,建立精准肝胆外科范式,促进了当代外科理念和范式的革新。作为首任院长,他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健康医疗服务体系和现代医院管理体系,同时,打造智慧赋能的整合式区域健康医疗联合体,服务全国民众。勇担使命,董家鸿十数年来躬身健康帮扶,多次组织国内顶尖专家深入高原牧区,开展包虫病清灭工作。
董家鸿,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临床医学院院长,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70余篇,主持制订15部行业指南。主编出版专著6部。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30余项。
董家鸿是国际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和肝脏移植专家,在国际上首创“精准外科”理念,建立精准肝胆外科范式,促进了当代外科理念和范式的革新。作为首任院长,他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健康医疗服务体系和现代医院管理体系,同时,打造智慧赋能的整合式区域健康医疗联合体,服务全国民众。勇担使命,董家鸿十数年来躬身健康帮扶,多次组织国内顶尖专家深入高原牧区,开展包虫病清灭工作,解决贫困地区民众看病难的问题。
“作为一名医者,应有顶天的追求,立地的情怀,惠民的行动。在挑战医学顶峰的路上,保持为百姓服务的初心,尽吾辈之所能让更多的民众获益。”董家鸿说。
“开别人开不了的刀,治别人治不好的病”。这是恩师黄志强院士对董家鸿的教导,也是董家鸿一生的追求。
1998年,年仅38岁的董家鸿成为科室主任,同时,也是国内大医学中心最年轻的主任和学科带头人,随后,他以实际行动带领学科再创辉煌。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2006年,董家鸿在持续改进复杂肝胆疾病的实践中,在国际上率先提出“精准外科”原创理念,凝炼其哲学基础、核心内涵和技术体系,构建了契合现代科技特征和社会健康需求的精准外科范式。
在精准外科的指导下,他带领团队开展了一系列累及肝内重要脉管结构的巅峰手术,如极限肝切除、劈离肝移植、双供肝活体移植、体外肝切除,使过去的不治之症病人获得有效治疗,挽救了大批来自海内外的复杂危重症患者。
2009年,董家鸿团队完成了世界上首例免除体外静脉转流的体外肝切除加自体肝移植手术。7年后,又历时14小时,完成世界首例“体外肝切除加自体余肝移植联合肝上腔静脉移植重建”,根治终末期肝包虫病;同年,完成的体外肝切除及自体余肝原位再植术,还进行了全球直播。体外肝切除是肝脏移植和肝切除两种技术的集成,这颠覆了原有外科的理念,几乎突破所有肝胆外科的禁区。
国际肝胆外科泰斗、欧洲外科协会主席Henri Bismuth指出,精准外科代表外科的未来;美国外科协会主席Anna Ledgerwood亦称,精准外科新理念正引领肝胆外科领域实践技术革新和范式转变。可以自豪地说,在这个领域,中国经验领跑世界。
2014年,董家鸿就任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首任院长,医院同年正式开业运营。近十年的快速发展中,董家鸿建立起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健康医疗服务体系和现代医院管理体系,同时,他面向社会健康需求发力基层医疗,打造智慧赋能的整合式区域健康医疗联合体。多措并举,有效缓解了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乱、就医体验差的“顽疾”,形成探索大型综合性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清华长庚模式”。
董家鸿秉承“医疗服务以患者为中心,医院运营以医师为核心,医院发展以员工为重心”的宗旨,创立并践行精准医疗、精诚服务、精益管理的“三精医疗”理念。同时,董家鸿凭借“优越的事业平台、舒心的工作环境、体面的薪酬待遇”等优渥的人才策略,自海内外引进了一批优秀的专家,组成高水平医疗团队。
卓越专科群和医师团队迅速崛起,医院开展了国内外领先的医疗技术百余项,创下多项世界记录,综合医疗服务能力进入北京市第一方阵,国考成绩始终位于A+行列,成功救治了大批来自海内外的复杂危重病患。学科布局合理、优秀人才汇聚、医院管理比较完善、医疗品质一流,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已成为在业界享有美誉的综合性精品医院,医疗水平、管理水平受到患者家属以及业内外的广泛认可。
董家鸿始终强调医疗人才的培养应以“执业胜任能力”为根本,致力于构建卓越医师培养体系。同时,依托清华大学优势创建跨学科、跨领域交叉融合的清华健康科技创新体系,牵头成立了清华大学精准医学研究院,确立临床医学研究的 CDR(Clinic-driven research)新理念和BBC(Bedside to bench to customer)新模式,已催生多项临床研究创新成果。
包虫病,是一种主要流行于我国藏区的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威胁着我国5000万人的生命。它主要受累部位为肝脏,可以转移到肺、脑等器官。未经治疗的泡型包虫病患者10年病死率高达94%,当地人称其为“虫癌”。
董家鸿将彻底消灭肝包虫病作为健康帮扶的重要目标,他常说:“作为一名医生,最能够为国家社会民族做贡献之处,就在于解决重大、疑难的疾病问题上。”2015年起,董家鸿带领团队先后20余次前往青海,深入玉树、果洛、海西等平均海拔4200米的包虫病感染重灾区进行医疗帮扶。
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肝包虫病的防治工作已经纳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9年,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医师协会和当地政府及40余家医院大力支持下,董家鸿发起“2019-2030包虫病清灭计划”,牵头成立包虫病清灭行动工作专家委员会。
多年来,他动员集结全国卓越专家团队,围绕青海省健康帮扶和包虫病防治任务,从各个环节入手,组团式连年开展规模化公益手术救治、基层包虫病救治能力的提升、属地化医疗技术人才的培养、复杂包虫病外科手术的创新应用、牧区疾病筛查与远程医疗技术的研发、面向疫区的多种形式健康宣教……多管齐下推动包虫病精准防治体系的建立。
2023年9月,《青海省包虫病防治条例》正式颁布施行,包虫病防治工作正式进入法治化轨道。在董家鸿与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当前,牧区群众的包虫病知晓率提升至90%以上,患病率从0.63%降至0.14%以内,包虫病严重流行态势得到有效控制。
“我们针对堪称世界医学难题的复杂包虫病病例,在高原探索应用一系列尖端外科技术,成功挽救了数百例终末期包虫病患者的生命。这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青藏高原特别精神的感召下,中国医者于高原创造的世界医学奇迹,是为人类健康医学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董家鸿说。
董家鸿,男,汉族,中共党员,1960年3月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临床医学院院长,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70余篇,主持制订15部行业指南。主编出版专著6部。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30余项。
董家鸿是国际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和肝脏移植专家,在国际上首创“精准外科”理念,建立精准肝胆外科范式,促进了当代外科理念和范式的革新。作为首任院长,他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健康医疗服务体系和现代医院管理体系,同时,打造智慧赋能的整合式区域健康医疗联合体,服务全国民众。勇担使命,董家鸿十数年来躬身健康帮扶,多次组织国内顶尖专家深入高原牧区,开展包虫病清灭工作。
董家鸿,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临床医学院院长,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70余篇,主持制订15部行业指南。主编出版专著6部。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30余项。
董家鸿是国际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和肝脏移植专家,在国际上首创“精准外科”理念,建立精准肝胆外科范式,促进了当代外科理念和范式的革新。作为首任院长,他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健康医疗服务体系和现代医院管理体系,同时,打造智慧赋能的整合式区域健康医疗联合体,服务全国民众。勇担使命,董家鸿十数年来躬身健康帮扶,多次组织国内顶尖专家深入高原牧区,开展包虫病清灭工作,解决贫困地区民众看病难的问题。
“作为一名医者,应有顶天的追求,立地的情怀,惠民的行动。在挑战医学顶峰的路上,保持为百姓服务的初心,尽吾辈之所能让更多的民众获益。”董家鸿说。
“开别人开不了的刀,治别人治不好的病”。这是恩师黄志强院士对董家鸿的教导,也是董家鸿一生的追求。
1998年,年仅38岁的董家鸿成为科室主任,同时,也是国内大医学中心最年轻的主任和学科带头人,随后,他以实际行动带领学科再创辉煌。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2006年,董家鸿在持续改进复杂肝胆疾病的实践中,在国际上率先提出“精准外科”原创理念,凝炼其哲学基础、核心内涵和技术体系,构建了契合现代科技特征和社会健康需求的精准外科范式。
在精准外科的指导下,他带领团队开展了一系列累及肝内重要脉管结构的巅峰手术,如极限肝切除、劈离肝移植、双供肝活体移植、体外肝切除,使过去的不治之症病人获得有效治疗,挽救了大批来自海内外的复杂危重症患者。
2009年,董家鸿团队完成了世界上首例免除体外静脉转流的体外肝切除加自体肝移植手术。7年后,又历时14小时,完成世界首例“体外肝切除加自体余肝移植联合肝上腔静脉移植重建”,根治终末期肝包虫病;同年,完成的体外肝切除及自体余肝原位再植术,还进行了全球直播。体外肝切除是肝脏移植和肝切除两种技术的集成,这颠覆了原有外科的理念,几乎突破所有肝胆外科的禁区。
国际肝胆外科泰斗、欧洲外科协会主席Henri Bismuth指出,精准外科代表外科的未来;美国外科协会主席Anna Ledgerwood亦称,精准外科新理念正引领肝胆外科领域实践技术革新和范式转变。可以自豪地说,在这个领域,中国经验领跑世界。
2014年,董家鸿就任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首任院长,医院同年正式开业运营。近十年的快速发展中,董家鸿建立起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健康医疗服务体系和现代医院管理体系,同时,他面向社会健康需求发力基层医疗,打造智慧赋能的整合式区域健康医疗联合体。多措并举,有效缓解了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乱、就医体验差的“顽疾”,形成探索大型综合性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清华长庚模式”。
董家鸿秉承“医疗服务以患者为中心,医院运营以医师为核心,医院发展以员工为重心”的宗旨,创立并践行精准医疗、精诚服务、精益管理的“三精医疗”理念。同时,董家鸿凭借“优越的事业平台、舒心的工作环境、体面的薪酬待遇”等优渥的人才策略,自海内外引进了一批优秀的专家,组成高水平医疗团队。
卓越专科群和医师团队迅速崛起,医院开展了国内外领先的医疗技术百余项,创下多项世界记录,综合医疗服务能力进入北京市第一方阵,国考成绩始终位于A+行列,成功救治了大批来自海内外的复杂危重病患。学科布局合理、优秀人才汇聚、医院管理比较完善、医疗品质一流,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已成为在业界享有美誉的综合性精品医院,医疗水平、管理水平受到患者家属以及业内外的广泛认可。
董家鸿始终强调医疗人才的培养应以“执业胜任能力”为根本,致力于构建卓越医师培养体系。同时,依托清华大学优势创建跨学科、跨领域交叉融合的清华健康科技创新体系,牵头成立了清华大学精准医学研究院,确立临床医学研究的 CDR(Clinic-driven research)新理念和BBC(Bedside to bench to customer)新模式,已催生多项临床研究创新成果。
包虫病,是一种主要流行于我国藏区的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威胁着我国5000万人的生命。它主要受累部位为肝脏,可以转移到肺、脑等器官。未经治疗的泡型包虫病患者10年病死率高达94%,当地人称其为“虫癌”。
董家鸿将彻底消灭肝包虫病作为健康帮扶的重要目标,他常说:“作为一名医生,最能够为国家社会民族做贡献之处,就在于解决重大、疑难的疾病问题上。”2015年起,董家鸿带领团队先后20余次前往青海,深入玉树、果洛、海西等平均海拔4200米的包虫病感染重灾区进行医疗帮扶。
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肝包虫病的防治工作已经纳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9年,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医师协会和当地政府及40余家医院大力支持下,董家鸿发起“2019-2030包虫病清灭计划”,牵头成立包虫病清灭行动工作专家委员会。
多年来,他动员集结全国卓越专家团队,围绕青海省健康帮扶和包虫病防治任务,从各个环节入手,组团式连年开展规模化公益手术救治、基层包虫病救治能力的提升、属地化医疗技术人才的培养、复杂包虫病外科手术的创新应用、牧区疾病筛查与远程医疗技术的研发、面向疫区的多种形式健康宣教……多管齐下推动包虫病精准防治体系的建立。
2023年9月,《青海省包虫病防治条例》正式颁布施行,包虫病防治工作正式进入法治化轨道。在董家鸿与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当前,牧区群众的包虫病知晓率提升至90%以上,患病率从0.63%降至0.14%以内,包虫病严重流行态势得到有效控制。
“我们针对堪称世界医学难题的复杂包虫病病例,在高原探索应用一系列尖端外科技术,成功挽救了数百例终末期包虫病患者的生命。这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青藏高原特别精神的感召下,中国医者于高原创造的世界医学奇迹,是为人类健康医学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董家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