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红,男,1966年4月出生,密云区雾灵山自然保护区护林员。
马志红17岁接父亲的班;山里气温低能低至零下40摄氏度,清明前后凌晨3点就要上班,雪天下山他们把绳子拴在悬崖侧身下降。从步行10公里上山、巡一次山10小时到乘皮卡上山有了视频探头无人机监控,时间过去了40年。如今能分辨700多种动植物的他已经参与到国家动植物生态资源普查,成了林区活地图。
41年前,17岁的马志红接过父亲的班,成为北京市密云区雾灵山林场的一名护林员。41年里,护林员们的工作也从单纯的植树防火变成了动植物生态资源普查。在北京林业大学师生的帮助下,马志红重新认识了这些“新朋友”。
马志红逐渐能看懂山雀筑的巢,也能分辨山椒鸟的雌雄,还能在灰褐色的岩石上找到狍子与斑羚的足迹。雾灵山林场的8位护林员,与林大的老师合作完成的《野生植物资源图谱》与《野生动物资源图谱》已出版。马志红觉得这还不够,他要继续用相机记录这片山林里的野生动物。
北京城区140多公里外,踏上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边缘,气温比城区骤降五六摄氏度。护林员马志红与赵国庆同行上山,完成巡山任务。“五一”期间,踏青的游客增多,他们要在保护区入口劝阻驴友和准备野炊的游客。
山路不好走,突起的石子大小不一,稍不留神就会被两旁的枝条绊住脚。松枝与落叶混杂,铺成厚厚一层,踩上去发出“嘎吱”的响声,在静谧的林间格外突兀。行至半途,马志红与赵国庆找了一块平整的山石,卸下背包,倚靠着短暂休息。“这都是动物们踏出来的山路,我们经常走,下雪也不会迷路。”马志红说。
他们每个人的背包重达40斤,里面有两块盐砖,还有坐标本、蛇药、锯子以及红外相机的电池。雾灵山林场的食堂早晨煮了鸡蛋,新烙的饼卷点萝卜片咸菜,中午泡个自热火锅,如今的巡山也不再像几十年前只能靠喝热水取暖。
1954年,雾灵山林场建立,2000年,北京市密云区雾灵山自然保护区获批成立,总面积为4152.4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5.8%。经过60多年的经营,该林场已成为密云区生态区位最重要、森林资源最丰富、森林景观最优美、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态功能最完善的核心生态区域。
森林无小火,一旦着火便是大火,必须从源头上遏制火情发生。“林场内每一棵树都有人负责。”雾灵山林场场长房新民说。雾灵山林场共有11个分区,每个分区面积不同,最大的分区达到7083亩,每个区域再划分给不同的护林员来负责。
护林也不只靠人一步一步走,语音灯杆的视频探头可以实时监控,实现对讲畅通,无人机拍摄完成全方位的林况勘探。
这一切,是40年前的马志红不敢想的事情。1982年,17岁初中毕业就接父亲的班儿,成为一名护林员。他从小在雾灵山半山腰的村落长大,跟同龄的小伙伴把猪轰到山上吃野果,他们在旁边跑着玩。山葡萄、软枣猕猴桃、山核桃,酸酸甜甜都是童年的回忆。
上世纪九十年代,几个自然村都搬离了山沟沟。雾灵山也正式交给了这里的动物和植物。
那时护林员们的主要工作是植树造林。“我平均一年种几千棵树,有落叶松、油松等,都有专业人员进行育苗。”马志红说。那时没有车,马志红偶尔坐着手扶拖拉机上山种树,多数情况下只能步行10公里。如今,马志红可以乘坐单位的皮卡车,通过一条颠簸的石子路,直接到达山脚,再徒步上山。
林场的日子枯燥又乏味,巡一次山最长需要十多个小时,最冷的时候,山里气温低至零下40摄氏度。山还是那座山,人已换了好几代,同批进来的护林员,只剩下了马志红和吴同路。如今林场有8位护林员,最短的也在林场待了20年。
每年10月至次年6月是林场的防火期,护林员们每天都得巡查。雾灵山林场共有南横岭路线、大平峪路线、豹子峪路线、大甸子路线、云秀谷路线五条调查主路,还有十几条小路。“只要大雪不封山,我们就得巡山。”赵国庆说。一般防火期结束,紧接着就是防汛期。
最危险的一次,马志红与赵国庆冬天上山架设红外相机,因为下雪,部分路段覆冰难以下山,为了减少行路时间,两人选择抄近道,把绳子拴在山砬子(没有树的悬崖)的顶端,侧身拽着下降。那山砬子高3米,如果不走那一段又得绕三四个小时。
雾灵山上有毒蛇、蜂子,野猪也经常出没,老护林员们都知道,碰到野猪不要跑也不要理会,它们自然会离开。
清明那天是护林员们一年里最忙的一天,林区是严禁带火种进入的,马志红往往凌晨3点就要开始上班,守在进山的卡口等待上山祭扫的人。“防不住,只能上去一拨我们派点人跟着一起去。”有护林员在,森林就能安全。
像这样的护林员,密云有1120人。他们要负责密云总面积180.953万亩的山区生态公益林,保证自己区域没有火灾发生。
在关键时刻,护林员也会成为消防员的向导,他们能找到最快的路径。云蒙山林场里“藏龙卧虎”,林场有一位60多岁的厨师,同事们都管他叫“山羊”。“有一次山火,他带着消防员跑得比谁都快。”
树也有不让人省心的时候,有一次上百亩落叶松着上了尺蠖,走到附近唰唰响,马志红看了着急又心疼。林业局教他们拿烟熏,治住了虫害。
2013年,国家开展全国陆生野生动物普查,密云区林业局在雾灵山林场里铺设了五六台红外相机,护林员们把相机移上了山,放在动物们常走的林道里,几个星期就拍到了豹猫、狍子。
2014年底,林场又购置了15台红外相机。红外相机暴露在野外,三个月左右换一次卡和电池,使用寿命只有一两年,马志红的工作又多了一项。
检查红外相机中的录像是马志红最开心的时候。斑羚和鹿带着小崽来舔食盐砖,环颈雉野鸡与红隼鹰会争吃的、争水源,夏天还要抢占小洼地洗澡。最多的一次,2只大野猪带着20多只小猪走过。
这两年,在北京林业大学师生的帮助下,护林员们首次在雾灵山发现铁木,还鉴定了一棵500多年的老云杉树。
由于雾灵山自然保护区一直坚持野生动植物本体调查工作,许多稀有濒危野生动植物被发现。
截至2022年1月,保护区内有脊椎动物285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1种,野生植物资源丰富,有740种,其中包含国家Ⅱ级保护野生植物紫椴、黄檗、核桃楸、刺五加和野大豆5种。
最多的时候,雾灵山林场布置了98个红外相机。保护区已成为北京林业大学在京重要的研究场所,先后建立了“轮叶贝母保育基地”“铁木扩繁基地”“野生黄芪培育基地”“刺五加原生境保护点”等多个实验基地。
“北京林业大学的老师一年要来十多次雾灵山,北京市65%以上的植物都能在这儿找到。”房新民说。为了完成生物多样性普查工作,护林员们平时会跟林大老师不断学习,闲暇时翻看图谱、图册、植物志。雾灵山林场编写的《野生植物资源图谱》与《野生动物资源图谱》分别于2017年5月、2018年10月印刷出版。
2019年,为了能更清楚地拍到动物,马志红花好几万元买了长焦相机专门拍鸟。还有三年马志红就会从林场退休,他想好了,到时候他就可以专心用相机记录野生动物。
巡山的一天一如往常,吃完午饭,收拾行囊,马志红与赵国庆继续走在山路上。
马志红,男,1966年4月出生,密云区雾灵山自然保护区护林员。
马志红17岁接父亲的班;山里气温低能低至零下40摄氏度,清明前后凌晨3点就要上班,雪天下山他们把绳子拴在悬崖侧身下降。从步行10公里上山、巡一次山10小时到乘皮卡上山有了视频探头无人机监控,时间过去了40年。如今能分辨700多种动植物的他已经参与到国家动植物生态资源普查,成了林区活地图。
41年前,17岁的马志红接过父亲的班,成为北京市密云区雾灵山林场的一名护林员。41年里,护林员们的工作也从单纯的植树防火变成了动植物生态资源普查。在北京林业大学师生的帮助下,马志红重新认识了这些“新朋友”。
马志红逐渐能看懂山雀筑的巢,也能分辨山椒鸟的雌雄,还能在灰褐色的岩石上找到狍子与斑羚的足迹。雾灵山林场的8位护林员,与林大的老师合作完成的《野生植物资源图谱》与《野生动物资源图谱》已出版。马志红觉得这还不够,他要继续用相机记录这片山林里的野生动物。
北京城区140多公里外,踏上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边缘,气温比城区骤降五六摄氏度。护林员马志红与赵国庆同行上山,完成巡山任务。“五一”期间,踏青的游客增多,他们要在保护区入口劝阻驴友和准备野炊的游客。
山路不好走,突起的石子大小不一,稍不留神就会被两旁的枝条绊住脚。松枝与落叶混杂,铺成厚厚一层,踩上去发出“嘎吱”的响声,在静谧的林间格外突兀。行至半途,马志红与赵国庆找了一块平整的山石,卸下背包,倚靠着短暂休息。“这都是动物们踏出来的山路,我们经常走,下雪也不会迷路。”马志红说。
他们每个人的背包重达40斤,里面有两块盐砖,还有坐标本、蛇药、锯子以及红外相机的电池。雾灵山林场的食堂早晨煮了鸡蛋,新烙的饼卷点萝卜片咸菜,中午泡个自热火锅,如今的巡山也不再像几十年前只能靠喝热水取暖。
1954年,雾灵山林场建立,2000年,北京市密云区雾灵山自然保护区获批成立,总面积为4152.4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5.8%。经过60多年的经营,该林场已成为密云区生态区位最重要、森林资源最丰富、森林景观最优美、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态功能最完善的核心生态区域。
森林无小火,一旦着火便是大火,必须从源头上遏制火情发生。“林场内每一棵树都有人负责。”雾灵山林场场长房新民说。雾灵山林场共有11个分区,每个分区面积不同,最大的分区达到7083亩,每个区域再划分给不同的护林员来负责。
护林也不只靠人一步一步走,语音灯杆的视频探头可以实时监控,实现对讲畅通,无人机拍摄完成全方位的林况勘探。
这一切,是40年前的马志红不敢想的事情。1982年,17岁初中毕业就接父亲的班儿,成为一名护林员。他从小在雾灵山半山腰的村落长大,跟同龄的小伙伴把猪轰到山上吃野果,他们在旁边跑着玩。山葡萄、软枣猕猴桃、山核桃,酸酸甜甜都是童年的回忆。
上世纪九十年代,几个自然村都搬离了山沟沟。雾灵山也正式交给了这里的动物和植物。
那时护林员们的主要工作是植树造林。“我平均一年种几千棵树,有落叶松、油松等,都有专业人员进行育苗。”马志红说。那时没有车,马志红偶尔坐着手扶拖拉机上山种树,多数情况下只能步行10公里。如今,马志红可以乘坐单位的皮卡车,通过一条颠簸的石子路,直接到达山脚,再徒步上山。
林场的日子枯燥又乏味,巡一次山最长需要十多个小时,最冷的时候,山里气温低至零下40摄氏度。山还是那座山,人已换了好几代,同批进来的护林员,只剩下了马志红和吴同路。如今林场有8位护林员,最短的也在林场待了20年。
每年10月至次年6月是林场的防火期,护林员们每天都得巡查。雾灵山林场共有南横岭路线、大平峪路线、豹子峪路线、大甸子路线、云秀谷路线五条调查主路,还有十几条小路。“只要大雪不封山,我们就得巡山。”赵国庆说。一般防火期结束,紧接着就是防汛期。
最危险的一次,马志红与赵国庆冬天上山架设红外相机,因为下雪,部分路段覆冰难以下山,为了减少行路时间,两人选择抄近道,把绳子拴在山砬子(没有树的悬崖)的顶端,侧身拽着下降。那山砬子高3米,如果不走那一段又得绕三四个小时。
雾灵山上有毒蛇、蜂子,野猪也经常出没,老护林员们都知道,碰到野猪不要跑也不要理会,它们自然会离开。
清明那天是护林员们一年里最忙的一天,林区是严禁带火种进入的,马志红往往凌晨3点就要开始上班,守在进山的卡口等待上山祭扫的人。“防不住,只能上去一拨我们派点人跟着一起去。”有护林员在,森林就能安全。
像这样的护林员,密云有1120人。他们要负责密云总面积180.953万亩的山区生态公益林,保证自己区域没有火灾发生。
在关键时刻,护林员也会成为消防员的向导,他们能找到最快的路径。云蒙山林场里“藏龙卧虎”,林场有一位60多岁的厨师,同事们都管他叫“山羊”。“有一次山火,他带着消防员跑得比谁都快。”
树也有不让人省心的时候,有一次上百亩落叶松着上了尺蠖,走到附近唰唰响,马志红看了着急又心疼。林业局教他们拿烟熏,治住了虫害。
2013年,国家开展全国陆生野生动物普查,密云区林业局在雾灵山林场里铺设了五六台红外相机,护林员们把相机移上了山,放在动物们常走的林道里,几个星期就拍到了豹猫、狍子。
2014年底,林场又购置了15台红外相机。红外相机暴露在野外,三个月左右换一次卡和电池,使用寿命只有一两年,马志红的工作又多了一项。
检查红外相机中的录像是马志红最开心的时候。斑羚和鹿带着小崽来舔食盐砖,环颈雉野鸡与红隼鹰会争吃的、争水源,夏天还要抢占小洼地洗澡。最多的一次,2只大野猪带着20多只小猪走过。
这两年,在北京林业大学师生的帮助下,护林员们首次在雾灵山发现铁木,还鉴定了一棵500多年的老云杉树。
由于雾灵山自然保护区一直坚持野生动植物本体调查工作,许多稀有濒危野生动植物被发现。
截至2022年1月,保护区内有脊椎动物285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1种,野生植物资源丰富,有740种,其中包含国家Ⅱ级保护野生植物紫椴、黄檗、核桃楸、刺五加和野大豆5种。
最多的时候,雾灵山林场布置了98个红外相机。保护区已成为北京林业大学在京重要的研究场所,先后建立了“轮叶贝母保育基地”“铁木扩繁基地”“野生黄芪培育基地”“刺五加原生境保护点”等多个实验基地。
“北京林业大学的老师一年要来十多次雾灵山,北京市65%以上的植物都能在这儿找到。”房新民说。为了完成生物多样性普查工作,护林员们平时会跟林大老师不断学习,闲暇时翻看图谱、图册、植物志。雾灵山林场编写的《野生植物资源图谱》与《野生动物资源图谱》分别于2017年5月、2018年10月印刷出版。
2019年,为了能更清楚地拍到动物,马志红花好几万元买了长焦相机专门拍鸟。还有三年马志红就会从林场退休,他想好了,到时候他就可以专心用相机记录野生动物。
巡山的一天一如往常,吃完午饭,收拾行囊,马志红与赵国庆继续走在山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