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大勇,男,1965年5月出生,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对内对外合作交流处主任、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北京高级中学原校长。
自2010年学校承办西藏内地高中班就操心衣食住行的尹大勇,2020年5月通过了援疆考核却查出患恶性肿瘤;从入院到出院仅13天他便赴疆支教。他创立了校长心灵驿站,开展了“生涯规划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建立了校长听课预报制度,第一个学年就听课200多节,全校67个班级实现每周67节精品课;被师生称作“尹爸爸”。
站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师说》栏目演播室的舞台上,尹大勇曾深情地表白:“我是一位少数民族教师,从小深切感受到党的民族政策带来的红利,所以我很早以前就有一种边疆情、民族情,想在退休之前,为边疆教育、为民族教育再做点事,这就是我的想法,这就是我的教育梦。”
其实早在2010年,尹大勇的教育梦就开始付诸实施,当时,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受教育部民族司、西藏教育厅、北京市区两级教委重托,开始承办西藏内地高中班。从那时起,参与内高班工作的尹大勇就积极为西藏学生的后勤保障和德育工作而倾心倾力,十多年来,不仅是工作日,连逢年过节他都陪伴在学生身边,还远赴西藏开展家访工作。然而,没能真正在祖国最偏远的地方从教,尹大勇仍有遗憾,在他的教育生涯中,曾多次申请援藏、援疆,但都因各种因素未能如愿。
“援藏、援疆支教,是我多年的梦想和夙愿”,尹大勇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2020年5月,尹大勇终于等来了梦想实现的机会,这一次,他终于通过了援疆的各项考核,兴奋激动之余,他赶紧把背包、书籍、药品一切准备就绪,学校工作、家庭生活一切安排妥当,就等着组织集结的号角吹响,响应号召奔赴新疆。
然而,这时他的身体开始报警,头疼、恶心、烦躁、出汗、进食困难、声音嘶哑,尹大勇被查出恶性肿瘤,这个时候,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怕耽误了行程,用他的话讲,“援疆的窗口期对我这个年龄来说时间不多了!”亲友们尹劝他,别拿健康当儿戏,援疆就让别人去吧。也有人质疑“这个岁数了,为啥要援疆,为了出风头?”经过几个不眠之夜的扪心自问,尹大勇心中更加清晰:“我绝不能这样倒下去!”因为心中记挂的梦想,让尹大勇鼓起勇气走进医院切除肿瘤,从入院到出院仅仅13天。
到达新疆墨玉县后,迥异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惯,让大病初愈的尹大勇受了很多苦,但他咬牙硬挺了下来,援疆初期的不适应慢慢被工作排解了。在与师生的相处中,他成为师生口里的“尹爸爸”。他有爸爸般的细心与踏实,对每一个有困难的学生关爱备至。他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父亲般的温暖,一位学生曾在日记中写下了无数遍“尹爸爸”,这让他欣慰之余又有点心酸。
他觉得牧区里的一些孩子学习生活条件艰苦,需要更多的爱。在他的带动下,教育援疆中有许多“爸爸”们,用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去关心和照顾着这些孩子们。他们积极参与北京援疆和田指挥部策划的“我在北京有个家”活动,很多年轻老师虽然未婚,也结对认领一个孩子。年轻老师说:谁说没结婚就不能认领孩子呢?有爱心就可以做“爸爸”。在这些“爸爸”们的帮助下,一个个孩子由原来不敢大声说话、不自信,变得越来越活泼开朗。
当“爸爸”不容易,当个“好爸爸”更不容易,尹大勇努力与他的每一个孩子真诚交流,尤其是在他们迷茫、无助的时候,从“尹爸爸”那里都能得到安慰、找到方向。为了能够更深入地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他设立了“校长心灵驿站”,利用自己心理咨询师的优势,帮助学生排忧解惑,这是和田地区第一个“校长心灵驿站”。每天中午,尹大勇的办公室里都会接待很多学生“访客”,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和困惑都会给予耐心疏导和帮助,尹大勇用实际行动印证了“教育就是爱的事业”。
作为“组团式”教育援疆的校长,在治校治学工作中,尹大勇根据学校教学管理存在的实际问题,积累而成了《校长巡查杂记》。从学校制度管理到学生日常管理,从校园文化建设到师资队伍建设,从教学质量提高到教学科研开展,从“校长听课预报”到“生涯规划教育”主题活动,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建立和规范一系列规章制度,他把看似体系庞大而复杂的学校工作管理的井井有条。尹大勇始终认为,一所好学校离不开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在他的带领下,他带领出一支敢于吃苦、敢打硬仗的教师队伍。
校长要立足课堂,尹大勇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入疆第一个学年,他听课200余节,掌握了最真实、最及时的材料,摸清了教学现状,对教师的教学情况、教学水平、教学成绩了如指掌。同时,他还要求全校教师都要参加听评课,在他的激励下,全校67个班级,做到每周67节精品课,其结果带来的是所有教师都是带着饱满的热情和干劲,去对待每一堂课、每一个学生。
尹大勇还有一个习惯,每天到学校要把所有的教室走一遍,看到学生好的表现,就通过手机拍照上传到班主任的工作群,让班主任认领表扬,其目的就是要让老师们看到学生身上的出彩点、闪光点。他也从不要求学生的“成绩单”有多惊艳,也从不将漂亮的数据挂在嘴边。他只想为孩子做出最佳的示范,提供最优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们走出沙漠、走出贫穷,能够成为医生、教师、警察以及任何自己想要成为的人。他一直在播撒希望的种子,发现成长的期冀,让期待中的师生感受到摸得着的希望。
有人问尹大勇:作为一名资深教师,为什么还要“折腾”呢?我们听到了他最赤诚的回答:“作为一个老党员,又是少数民族教师,从小沐浴在祖国民族团结的政策下长大,心里早就种下去边疆支教的种子。”他用实际行动证明,响应党中央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他最真实的心声。
尹大勇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个关键词。在国家教育使命与家庭责任的天平上,他选择了向教育使命的那一端倾斜——无怨;援疆也许是一份责任,他克服重重困难、用坚实的臂膀挑起重任是担当——无悔;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作贡献,将一片赤诚洒在墨玉——无憾。爱洒边疆育桃李,尹大勇用一片赤诚写下了新时代教育援疆的新篇章。
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不能改变,但生命的宽度和广度是可以无限拓展的。无数像尹大勇一样的援疆教师们正在万里之外真情付出,把对教育坚守的初心写在行动上,把无怨无悔的人生挥洒在祖国的边陲,他们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教育者的无私与大爱!
尹大勇,男,1965年5月出生,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对内对外合作交流处主任、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北京高级中学原校长。
自2010年学校承办西藏内地高中班就操心衣食住行的尹大勇,2020年5月通过了援疆考核却查出患恶性肿瘤;从入院到出院仅13天他便赴疆支教。他创立了校长心灵驿站,开展了“生涯规划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建立了校长听课预报制度,第一个学年就听课200多节,全校67个班级实现每周67节精品课;被师生称作“尹爸爸”。
站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师说》栏目演播室的舞台上,尹大勇曾深情地表白:“我是一位少数民族教师,从小深切感受到党的民族政策带来的红利,所以我很早以前就有一种边疆情、民族情,想在退休之前,为边疆教育、为民族教育再做点事,这就是我的想法,这就是我的教育梦。”
其实早在2010年,尹大勇的教育梦就开始付诸实施,当时,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受教育部民族司、西藏教育厅、北京市区两级教委重托,开始承办西藏内地高中班。从那时起,参与内高班工作的尹大勇就积极为西藏学生的后勤保障和德育工作而倾心倾力,十多年来,不仅是工作日,连逢年过节他都陪伴在学生身边,还远赴西藏开展家访工作。然而,没能真正在祖国最偏远的地方从教,尹大勇仍有遗憾,在他的教育生涯中,曾多次申请援藏、援疆,但都因各种因素未能如愿。
“援藏、援疆支教,是我多年的梦想和夙愿”,尹大勇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2020年5月,尹大勇终于等来了梦想实现的机会,这一次,他终于通过了援疆的各项考核,兴奋激动之余,他赶紧把背包、书籍、药品一切准备就绪,学校工作、家庭生活一切安排妥当,就等着组织集结的号角吹响,响应号召奔赴新疆。
然而,这时他的身体开始报警,头疼、恶心、烦躁、出汗、进食困难、声音嘶哑,尹大勇被查出恶性肿瘤,这个时候,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怕耽误了行程,用他的话讲,“援疆的窗口期对我这个年龄来说时间不多了!”亲友们尹劝他,别拿健康当儿戏,援疆就让别人去吧。也有人质疑“这个岁数了,为啥要援疆,为了出风头?”经过几个不眠之夜的扪心自问,尹大勇心中更加清晰:“我绝不能这样倒下去!”因为心中记挂的梦想,让尹大勇鼓起勇气走进医院切除肿瘤,从入院到出院仅仅13天。
到达新疆墨玉县后,迥异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惯,让大病初愈的尹大勇受了很多苦,但他咬牙硬挺了下来,援疆初期的不适应慢慢被工作排解了。在与师生的相处中,他成为师生口里的“尹爸爸”。他有爸爸般的细心与踏实,对每一个有困难的学生关爱备至。他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父亲般的温暖,一位学生曾在日记中写下了无数遍“尹爸爸”,这让他欣慰之余又有点心酸。
他觉得牧区里的一些孩子学习生活条件艰苦,需要更多的爱。在他的带动下,教育援疆中有许多“爸爸”们,用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去关心和照顾着这些孩子们。他们积极参与北京援疆和田指挥部策划的“我在北京有个家”活动,很多年轻老师虽然未婚,也结对认领一个孩子。年轻老师说:谁说没结婚就不能认领孩子呢?有爱心就可以做“爸爸”。在这些“爸爸”们的帮助下,一个个孩子由原来不敢大声说话、不自信,变得越来越活泼开朗。
当“爸爸”不容易,当个“好爸爸”更不容易,尹大勇努力与他的每一个孩子真诚交流,尤其是在他们迷茫、无助的时候,从“尹爸爸”那里都能得到安慰、找到方向。为了能够更深入地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他设立了“校长心灵驿站”,利用自己心理咨询师的优势,帮助学生排忧解惑,这是和田地区第一个“校长心灵驿站”。每天中午,尹大勇的办公室里都会接待很多学生“访客”,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和困惑都会给予耐心疏导和帮助,尹大勇用实际行动印证了“教育就是爱的事业”。
作为“组团式”教育援疆的校长,在治校治学工作中,尹大勇根据学校教学管理存在的实际问题,积累而成了《校长巡查杂记》。从学校制度管理到学生日常管理,从校园文化建设到师资队伍建设,从教学质量提高到教学科研开展,从“校长听课预报”到“生涯规划教育”主题活动,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建立和规范一系列规章制度,他把看似体系庞大而复杂的学校工作管理的井井有条。尹大勇始终认为,一所好学校离不开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在他的带领下,他带领出一支敢于吃苦、敢打硬仗的教师队伍。
校长要立足课堂,尹大勇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入疆第一个学年,他听课200余节,掌握了最真实、最及时的材料,摸清了教学现状,对教师的教学情况、教学水平、教学成绩了如指掌。同时,他还要求全校教师都要参加听评课,在他的激励下,全校67个班级,做到每周67节精品课,其结果带来的是所有教师都是带着饱满的热情和干劲,去对待每一堂课、每一个学生。
尹大勇还有一个习惯,每天到学校要把所有的教室走一遍,看到学生好的表现,就通过手机拍照上传到班主任的工作群,让班主任认领表扬,其目的就是要让老师们看到学生身上的出彩点、闪光点。他也从不要求学生的“成绩单”有多惊艳,也从不将漂亮的数据挂在嘴边。他只想为孩子做出最佳的示范,提供最优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们走出沙漠、走出贫穷,能够成为医生、教师、警察以及任何自己想要成为的人。他一直在播撒希望的种子,发现成长的期冀,让期待中的师生感受到摸得着的希望。
有人问尹大勇:作为一名资深教师,为什么还要“折腾”呢?我们听到了他最赤诚的回答:“作为一个老党员,又是少数民族教师,从小沐浴在祖国民族团结的政策下长大,心里早就种下去边疆支教的种子。”他用实际行动证明,响应党中央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他最真实的心声。
尹大勇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个关键词。在国家教育使命与家庭责任的天平上,他选择了向教育使命的那一端倾斜——无怨;援疆也许是一份责任,他克服重重困难、用坚实的臂膀挑起重任是担当——无悔;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作贡献,将一片赤诚洒在墨玉——无憾。爱洒边疆育桃李,尹大勇用一片赤诚写下了新时代教育援疆的新篇章。
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不能改变,但生命的宽度和广度是可以无限拓展的。无数像尹大勇一样的援疆教师们正在万里之外真情付出,把对教育坚守的初心写在行动上,把无怨无悔的人生挥洒在祖国的边陲,他们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教育者的无私与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