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增昭
一、人物介绍
冯增昭,男,1926年6月出生,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教授。
冯增昭是定量岩相古地理学的开拓者,建立了相关理论,绘制出《中国岩相古地理图集》,完成译著270余万字,指导和预测了一批大型油气田的发现。退休后他离岗不离学,73岁创办《古地理学报》,86岁推出英文版,87岁倡议成立国际古地理学会,历经十年奔波,学会终于在今年7月16日于北京成立,圆了他将中国古地理学推向世界的夙愿。
二、主要事迹
耄耋教授将中国古地理学推向世界
冯增昭,河南登封人,出生于192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名誉理事,国际古地理学会荣誉理事长,曾荣获全国地质科技工作者的至高荣誉——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2022年7月,冯增昭在国际古地理学会成立大会上致辞
冯增昭是定量岩相古地理学的开拓者,在退休之后20多年间,他退休不退志,离岗不离学,执着于提升中国古地理学的研究水平,把这一学科的学术影响力推向世界,先后创办两份高水平学术期刊,筹办了两个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会议,更发起成立了两大学术组织,被誉为地学领域的“不老松”。
从一名矢志不渝找矿救国的热血青年到享誉国际的岩相古地理学专家,70年栉风沐雨,冯增昭做到了信仰坚定、潜心育人、心系学科、矢志奋斗。因为心怀热爱、胸有理想,冯增昭退休不离岗,始终奋斗在古地理研究一线。他73岁创办《古地理学报》,86岁坚持创办《古地理学报》(英文版),87岁倡议发起成立国际古地理学会,坚持近10年后,国际古地理学会终于成立,圆了将中国古地理学推向世界的夙愿。他一事一生、有梦有情,矢志将执着一生的学科推向世界的故事,得到了新华社、人民网、光明日报、中国日报等媒体的报道,其中新华社客户端浏览量超过150万,新华社官微报道阅读量不到一小时突破10万+。
图强学地质,找矿为救国
2013年第一届国际古地理学会议期间,冯增昭带队考察北京西山
冯增昭读中学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生逢乱世,国难当头,他立志要“找矿救国”,考入清华大学地质系,毅然投身地质事业。毕业后,为了中国沉积学和古地理学的发展,他的足迹踏遍祖国的山川,在数十年如一日的探索中,冯增昭创造了中国沉积学界数个“第一”。他是第一个将国外碳酸盐岩岩石学新理论和新方法引入中国的人,他翻译的《石灰岩类型的划分》揭开了中国碳酸盐岩研究的新篇章;他深入钻研中国岩相古地理,写出了第一部全国范围的定量岩相古地理学专著——《中国寒武纪和奥陶纪岩相古地理》;他提出的岩相古地理学新方法——“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成为定量岩相古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甘为教书匠,乐当“冯铁腿”
从北京石油学院到华东石油学院再到中国石油大学,冯增昭三尺讲台一站就是大半生,培养了一大批地学英才。为了建立中国岩相古地理学理论并绘制《中国岩相古地理图集》,他带领学生反复开展野外踏勘,睡马棚,住大通铺,啃凉馒头,喝生冷水,背回了一包一包珍贵化石,不知疲倦的步伐让很多年轻人和国内外专家学者为之瞠目,“冯铁腿”这个绰号随之叫响在地质学界。在几年之内,他完成《沉积岩成因》、《白云化作用》、《深水碳酸盐环境》等译著270余万字,为我国沉积学尤其是碳酸盐岩沉积学的快速崛起,做了开创性工作。编制的华北、鄂尔多斯、新疆、扬子、滇黔桂等地区的定量岩相古地理图,促进了我国古地理学向定量阶段的发展,指导和预测了一批大型油气田的发现。
2018年冯增昭在办公室
期刊震国际,老骥志千里
“前沿阵地,不可丢失,有志来兮,大旗高举。”这是冯增昭在80岁大寿之时写下的述怀诗句,短短16字,凝聚了半生的学术追求。退休之后,自嘲变成“泥巴腿”的冯增昭,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而是马不停蹄地开始了他学术道路的新征程。
1999年2月,在这位古稀老人的坚持下,六万元启动经费、一个编辑一间房,《古地理学报》就这样问世了。冯增昭作为主编,到处奔走拜托有能力的学生和朋友“捧钱场”,联系同事和教授写稿件“捧文场”,邀请11位院士加入编委“捧人场”。在这股子“野性”和“闯劲”的支撑下,《古地理学报》阔步发展,2002年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8年入选中文核心期刊名录,多次荣获中国高校优秀学术期刊奖和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2020年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已经成为地学领域的权威期刊。2012年7月,已经86岁的冯增昭又力推期刊的国际化,出版《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古地理学报》(英文版))。从此,中国古地理学的创新和发现有了走向世界的通途,国外古地理学的优秀文章和技术也有了引进国内的渠道,极大地推动了国际古地理学的交流与发展。
而在过去的20多年间,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无论严寒酷暑,下雨刮风,学院路石油大院从冯增昭家到期刊社办公小楼的路上,每天都能出现他清癯的身影。
冯增昭(左二)在加拿大参加第11届国际沉积学会议召开
奋斗近十年,念想跨一生
冯增昭曾说:“虽然年过九旬,但我仍有一个梦想,在有生之年创立国际古地理学会,从而掌握本学科的国际话语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助力,以感谢党和国家的培养!”在他的推动下,自2013年起,他亲力亲为组织召开五届国际古地理学会议。2022年7月16日,国际古地理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Palaeogeography,ISP)在北京举行成立大会。国际古地理学会作为我国成立的首个地质学领域国际性学术组织,将为国内外古地理学界开展学术交流提供新平台,为我国及世界古地理学的研究发展带来新动能,对我国和全世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油气等沉积矿产资源的预测和勘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十二年兮,吾志不移!
冯增昭参加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学专业委员会会议
“路漫漫兮坎坷崎岖,四十二年兮吾志不移,而今如愿兮又复何求,共产主义兮奋斗到底。”1993年9月,冯增昭面向鲜红的党旗举起右拳,庄严宣誓,67岁的他终于得偿夙愿,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他说:“我一不为名,二不为利,只是为了自己追寻几十年的人生信仰。”他一直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誓言。
夏天一件洗得褪色的旧衬衫,冬天一件老伴编织的旧毛衣、一件老款旧外套,小小的办公室一桌一椅都是多年旧物,已经96岁的冯增昭过着在常人眼中简朴得不可兮议的生活。而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袭来时,他立即捐出1万元积蓄,支持疫情防控工作,以实际行动诠释对党和人民的热爱。
冯增昭执教半个多世纪,桃李满天下。他把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作为一生的追求,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在《冯增昭文集》自序中,他深情地写道:“弟子成才,胜于著译,竞为国用,堪慰吾心。”
这就是冯增昭,一位倾此一生为山海“号脉”的“大先生”。
冯增昭
一、人物介绍
冯增昭,男,1926年6月出生,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教授。
冯增昭是定量岩相古地理学的开拓者,建立了相关理论,绘制出《中国岩相古地理图集》,完成译著270余万字,指导和预测了一批大型油气田的发现。退休后他离岗不离学,73岁创办《古地理学报》,86岁推出英文版,87岁倡议成立国际古地理学会,历经十年奔波,学会终于在今年7月16日于北京成立,圆了他将中国古地理学推向世界的夙愿。
二、主要事迹
耄耋教授将中国古地理学推向世界
冯增昭,河南登封人,出生于192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名誉理事,国际古地理学会荣誉理事长,曾荣获全国地质科技工作者的至高荣誉——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2022年7月,冯增昭在国际古地理学会成立大会上致辞
冯增昭是定量岩相古地理学的开拓者,在退休之后20多年间,他退休不退志,离岗不离学,执着于提升中国古地理学的研究水平,把这一学科的学术影响力推向世界,先后创办两份高水平学术期刊,筹办了两个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会议,更发起成立了两大学术组织,被誉为地学领域的“不老松”。
从一名矢志不渝找矿救国的热血青年到享誉国际的岩相古地理学专家,70年栉风沐雨,冯增昭做到了信仰坚定、潜心育人、心系学科、矢志奋斗。因为心怀热爱、胸有理想,冯增昭退休不离岗,始终奋斗在古地理研究一线。他73岁创办《古地理学报》,86岁坚持创办《古地理学报》(英文版),87岁倡议发起成立国际古地理学会,坚持近10年后,国际古地理学会终于成立,圆了将中国古地理学推向世界的夙愿。他一事一生、有梦有情,矢志将执着一生的学科推向世界的故事,得到了新华社、人民网、光明日报、中国日报等媒体的报道,其中新华社客户端浏览量超过150万,新华社官微报道阅读量不到一小时突破10万+。
图强学地质,找矿为救国
2013年第一届国际古地理学会议期间,冯增昭带队考察北京西山
冯增昭读中学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生逢乱世,国难当头,他立志要“找矿救国”,考入清华大学地质系,毅然投身地质事业。毕业后,为了中国沉积学和古地理学的发展,他的足迹踏遍祖国的山川,在数十年如一日的探索中,冯增昭创造了中国沉积学界数个“第一”。他是第一个将国外碳酸盐岩岩石学新理论和新方法引入中国的人,他翻译的《石灰岩类型的划分》揭开了中国碳酸盐岩研究的新篇章;他深入钻研中国岩相古地理,写出了第一部全国范围的定量岩相古地理学专著——《中国寒武纪和奥陶纪岩相古地理》;他提出的岩相古地理学新方法——“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成为定量岩相古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甘为教书匠,乐当“冯铁腿”
从北京石油学院到华东石油学院再到中国石油大学,冯增昭三尺讲台一站就是大半生,培养了一大批地学英才。为了建立中国岩相古地理学理论并绘制《中国岩相古地理图集》,他带领学生反复开展野外踏勘,睡马棚,住大通铺,啃凉馒头,喝生冷水,背回了一包一包珍贵化石,不知疲倦的步伐让很多年轻人和国内外专家学者为之瞠目,“冯铁腿”这个绰号随之叫响在地质学界。在几年之内,他完成《沉积岩成因》、《白云化作用》、《深水碳酸盐环境》等译著270余万字,为我国沉积学尤其是碳酸盐岩沉积学的快速崛起,做了开创性工作。编制的华北、鄂尔多斯、新疆、扬子、滇黔桂等地区的定量岩相古地理图,促进了我国古地理学向定量阶段的发展,指导和预测了一批大型油气田的发现。
2018年冯增昭在办公室
期刊震国际,老骥志千里
“前沿阵地,不可丢失,有志来兮,大旗高举。”这是冯增昭在80岁大寿之时写下的述怀诗句,短短16字,凝聚了半生的学术追求。退休之后,自嘲变成“泥巴腿”的冯增昭,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而是马不停蹄地开始了他学术道路的新征程。
1999年2月,在这位古稀老人的坚持下,六万元启动经费、一个编辑一间房,《古地理学报》就这样问世了。冯增昭作为主编,到处奔走拜托有能力的学生和朋友“捧钱场”,联系同事和教授写稿件“捧文场”,邀请11位院士加入编委“捧人场”。在这股子“野性”和“闯劲”的支撑下,《古地理学报》阔步发展,2002年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8年入选中文核心期刊名录,多次荣获中国高校优秀学术期刊奖和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2020年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已经成为地学领域的权威期刊。2012年7月,已经86岁的冯增昭又力推期刊的国际化,出版《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古地理学报》(英文版))。从此,中国古地理学的创新和发现有了走向世界的通途,国外古地理学的优秀文章和技术也有了引进国内的渠道,极大地推动了国际古地理学的交流与发展。
而在过去的20多年间,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无论严寒酷暑,下雨刮风,学院路石油大院从冯增昭家到期刊社办公小楼的路上,每天都能出现他清癯的身影。
冯增昭(左二)在加拿大参加第11届国际沉积学会议召开
奋斗近十年,念想跨一生
冯增昭曾说:“虽然年过九旬,但我仍有一个梦想,在有生之年创立国际古地理学会,从而掌握本学科的国际话语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助力,以感谢党和国家的培养!”在他的推动下,自2013年起,他亲力亲为组织召开五届国际古地理学会议。2022年7月16日,国际古地理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Palaeogeography,ISP)在北京举行成立大会。国际古地理学会作为我国成立的首个地质学领域国际性学术组织,将为国内外古地理学界开展学术交流提供新平台,为我国及世界古地理学的研究发展带来新动能,对我国和全世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油气等沉积矿产资源的预测和勘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十二年兮,吾志不移!
冯增昭参加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学专业委员会会议
“路漫漫兮坎坷崎岖,四十二年兮吾志不移,而今如愿兮又复何求,共产主义兮奋斗到底。”1993年9月,冯增昭面向鲜红的党旗举起右拳,庄严宣誓,67岁的他终于得偿夙愿,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他说:“我一不为名,二不为利,只是为了自己追寻几十年的人生信仰。”他一直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誓言。
夏天一件洗得褪色的旧衬衫,冬天一件老伴编织的旧毛衣、一件老款旧外套,小小的办公室一桌一椅都是多年旧物,已经96岁的冯增昭过着在常人眼中简朴得不可兮议的生活。而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袭来时,他立即捐出1万元积蓄,支持疫情防控工作,以实际行动诠释对党和人民的热爱。
冯增昭执教半个多世纪,桃李满天下。他把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作为一生的追求,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在《冯增昭文集》自序中,他深情地写道:“弟子成才,胜于著译,竞为国用,堪慰吾心。”
这就是冯增昭,一位倾此一生为山海“号脉”的“大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