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榜样 >  往届回顾 >  2022年 >  8月 >  第三周榜单
[热心公益]张发喜:古稀“小巷管家”以奉献为最大乐事
首都文明网 2022-08-22

 

张发喜

  一、人物介绍 

  张发喜,男,1945年5月出生,海淀区北下关街道居民,中国气象局机关退休干部。

  2005年张发喜退休后就开始参与社区工作,73岁时成为“小巷管家”每天在小区巡视;能及时处理的问题他随手解决,需要协调的他记在小本上马上向社区汇报。他主动在垃圾分类桶站值守、宣传维护环境卫生,发现小广告和路边垃圾第一时间动手清理。2015年他完成遗体捐献手续,做最后的奉献是他最大心愿。 

  二、主要事迹

古稀“小巷管家”以奉献为最大乐事

  知恩图报,是中国人最朴素的情感和价值观。

  已经76岁的张发喜回忆起自己人生的经历,对每一个给予过他帮助的人,不管事情已经过去多么久远,他都清晰地记在心里,提起这些人和事他都会心绪难平,感激之情难以言表。如果说张发喜有什么特点,知恩、感恩、报恩,就是他最大的特点,而他一辈子最想感激的人是毛主席,最想感谢的是共产党。

张发喜参与群防群治志愿值守

  称职的“小巷管家”

  有一次,张发喜发现小区里二十几个照明路灯的灯泡不亮了,他记录了下来,但没有及时把问题上报,他想也许维修部门已经注意到了,只是还没有维修,这个时候报了,不仅信息不实,还会给别人带来麻烦。在一天内连续观察几次后,确认问题还没有被相关部门得知,他果断上报,使问题得到解决。张发喜老人无私奉献精神和卓越的工作成效,得到小区群众和各级领导的一致认可,他被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办公室、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评为“2018年度优秀小巷管家”。

 

张发喜荣获2018年优秀小巷管家

  张发喜为社区服务是从2005年开始的。那一年60岁的张发喜从中国气象局离退休干部办公室调研员岗位正式退休。在工作岗位上,张发喜用感恩的心、用努力地工作回报组织的信任培养,退休了,他还要继续把感恩的心化作回报社会的服务。刚刚退休他就参加社区居委会工作,一直担任社区居民代表、楼门组长、业主委员会委员等。他全心投入到社区服务工作中,不怕苦、不怕累,多次被海淀区评为优秀治安志愿者、优秀人民调解员,多次获北下关街道居民工作先进个人、义工之星等荣誉称号,气象局社区工作人员都称赞他是“热心肠的老大哥”、“社区的好管家”!

  每一个荣誉称号的获得,都意味着巨大的付出。但张发喜所做一切不为获得荣誉,为的是感恩。感恩是张发喜一生的价值追求,感恩是张发喜一辈子做人做事的动力。为什么他会有如此强烈的感恩心呢?

  尽职的“机要尖兵”

张发喜进行垃圾分类桶站志愿值守

  1945年,张发喜出生在王昭君故里湖北宜昌兴山县一个穷苦的山村农民家里。这个乖巧、爱读书的孩子在14岁辍学之后,一路经过许多热心人的帮助,重新走进校门,又告别大山,远赴中央气象局在四川成都开办的气象专科班学习。

  1970年2月,张发喜没有想到,他从学校直接分配到中央气象局在江油的315资料基地,后在军事化管理的二排五班任副班长。命运总是在眷顾他,1972年9月,张发喜入了党。更没有想到的是,江油资料工作完工后,张发喜被第一批分配到了北京,直接分配在中央气象局机关办公室机要室工作。

  从27岁进入中央气象局机要室,到49岁调任别的岗位,整整23年张发喜都在机要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工作着,他的青春也在默默无闻地流逝着。在默默无闻中,他先后服务了多任国家气象局领导。严谨、细密,容不得半点疏忽,23年,张发喜没有丢失过一份文件,没有发生过一起泄密事故。由于他在保密工作中做出了显著成绩,被国家保密局授予“全国保密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他还担任了中央气象局办公室档案处副处长,并兼保密办公室副主任职务。

  1994年,49岁的张发喜被任命为国家气象局老干部办公室离休处处长,至此才离开了机要档案工作。之后,张发喜又任国家气象局离退休干部办公室综合处处长。

  2005年,这位出生在战乱年代、大山里的贫苦孩子从中国气象局离退休干部办公室处长、调研员岗位上退休。回首几十年的人生路途,张发喜内心深处充满对党的感激之情,自己的每一个人生路口,都有党组织精心培养,是共产党给自己这个穷孩子的发展机会,他决定要用终生奉献报答滋补品的恩情。

  终极的“奉献使者”

  今年76岁的张发喜想法很朴素,很单纯,他总觉得除了命是父母给的,其他的一切,都是党给的,社会主义给的。他总觉得这似海的恩情,念不完,报不完!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心情变得愈加迫切。

  2015年,他和老伴王志红从电视里看到捐献遗体的新闻,他萌发了捐献遗体供医学研究的愿望。这在别人,可能需要深思熟虑,而在张发喜,是自然而然的行动。还有什么能报恩的?就拿自己这百十来斤的身体做个终极的回报吧!

  张发喜先要征得老伴同意,没想到老伴说,你捐献了,我一个人孤零零往哪里埋?我随你,也捐献了吧!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一切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咨询医疗单位,做公证,甚至考察了专门为遗体捐献者辟出的墓园里的捐献墙,这些,只要自己意志坚定,腿勤,都能顺利办理,而人的情感最难割舍,亲人的观念最难转变。张发喜把他的想法告诉了夫妻双方在京的亲朋好友,毕竟是大都市里的人,思想比较开明,张发喜做通了他们的工作。

张发喜在冬奥会期间检查社区环境卫生

  湖北宜昌兴山老家,那是张发喜的根脉所系。老家有个风俗,父母的墓碑旁,紧挨着的就是长子的墓穴和碑,一家人生生死死要在一起。你张发喜虽然几十年在外边,但你的根还在这里呀!为得到老家人的支持,让大家也让自己心安,张发喜特意给老家7位弟弟妹妹发信息、打电话,挨个做亲戚朋友的思想工作。让他欣慰的是,经过半年左右的周折,大家接受了他的想法。

  心底无私天地宽。为了给医学提供详实的科学数据,他认真负责每天记录身体的感觉和变化,曾做过什么手术,心脏出现过几次问题,吃的什么药,有什么样的身体反应,为的是将来科学的研究提供参考。他在捐献书中写到:“没有任何要求,完全交给医疗部门供解剖研究。能符合要求的各种器官,由医疗解剖结果决定,不留骨灰。”他说生前要和爱人做好与遗体接收单位的联系工作,联系地点、方式有没有变化,对我们有什么要求等等,不给后人找麻烦,也让自己的身体以最好的状态,完成最后的心愿,做好一名终极奉献使者。

  朴素的思想是美的,善良的人性是发光的。“没有毛主席和共产党,我们穷苦人就不会有今天幸福的生活。报这个恩,就是要永远地为人民服务,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和终极使命!”。

  76岁的张发喜用他的身体作为对社会最后的终极奉献!

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榜样 >  往届回顾 >  2022年 >  8月 >  第三周榜单
[热心公益]张发喜:古稀“小巷管家”以奉献为最大乐事
首都文明网 2022-08-22

 

张发喜

  一、人物介绍 

  张发喜,男,1945年5月出生,海淀区北下关街道居民,中国气象局机关退休干部。

  2005年张发喜退休后就开始参与社区工作,73岁时成为“小巷管家”每天在小区巡视;能及时处理的问题他随手解决,需要协调的他记在小本上马上向社区汇报。他主动在垃圾分类桶站值守、宣传维护环境卫生,发现小广告和路边垃圾第一时间动手清理。2015年他完成遗体捐献手续,做最后的奉献是他最大心愿。 

  二、主要事迹

古稀“小巷管家”以奉献为最大乐事

  知恩图报,是中国人最朴素的情感和价值观。

  已经76岁的张发喜回忆起自己人生的经历,对每一个给予过他帮助的人,不管事情已经过去多么久远,他都清晰地记在心里,提起这些人和事他都会心绪难平,感激之情难以言表。如果说张发喜有什么特点,知恩、感恩、报恩,就是他最大的特点,而他一辈子最想感激的人是毛主席,最想感谢的是共产党。

张发喜参与群防群治志愿值守

  称职的“小巷管家”

  有一次,张发喜发现小区里二十几个照明路灯的灯泡不亮了,他记录了下来,但没有及时把问题上报,他想也许维修部门已经注意到了,只是还没有维修,这个时候报了,不仅信息不实,还会给别人带来麻烦。在一天内连续观察几次后,确认问题还没有被相关部门得知,他果断上报,使问题得到解决。张发喜老人无私奉献精神和卓越的工作成效,得到小区群众和各级领导的一致认可,他被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办公室、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评为“2018年度优秀小巷管家”。

 

张发喜荣获2018年优秀小巷管家

  张发喜为社区服务是从2005年开始的。那一年60岁的张发喜从中国气象局离退休干部办公室调研员岗位正式退休。在工作岗位上,张发喜用感恩的心、用努力地工作回报组织的信任培养,退休了,他还要继续把感恩的心化作回报社会的服务。刚刚退休他就参加社区居委会工作,一直担任社区居民代表、楼门组长、业主委员会委员等。他全心投入到社区服务工作中,不怕苦、不怕累,多次被海淀区评为优秀治安志愿者、优秀人民调解员,多次获北下关街道居民工作先进个人、义工之星等荣誉称号,气象局社区工作人员都称赞他是“热心肠的老大哥”、“社区的好管家”!

  每一个荣誉称号的获得,都意味着巨大的付出。但张发喜所做一切不为获得荣誉,为的是感恩。感恩是张发喜一生的价值追求,感恩是张发喜一辈子做人做事的动力。为什么他会有如此强烈的感恩心呢?

  尽职的“机要尖兵”

张发喜进行垃圾分类桶站志愿值守

  1945年,张发喜出生在王昭君故里湖北宜昌兴山县一个穷苦的山村农民家里。这个乖巧、爱读书的孩子在14岁辍学之后,一路经过许多热心人的帮助,重新走进校门,又告别大山,远赴中央气象局在四川成都开办的气象专科班学习。

  1970年2月,张发喜没有想到,他从学校直接分配到中央气象局在江油的315资料基地,后在军事化管理的二排五班任副班长。命运总是在眷顾他,1972年9月,张发喜入了党。更没有想到的是,江油资料工作完工后,张发喜被第一批分配到了北京,直接分配在中央气象局机关办公室机要室工作。

  从27岁进入中央气象局机要室,到49岁调任别的岗位,整整23年张发喜都在机要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工作着,他的青春也在默默无闻地流逝着。在默默无闻中,他先后服务了多任国家气象局领导。严谨、细密,容不得半点疏忽,23年,张发喜没有丢失过一份文件,没有发生过一起泄密事故。由于他在保密工作中做出了显著成绩,被国家保密局授予“全国保密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他还担任了中央气象局办公室档案处副处长,并兼保密办公室副主任职务。

  1994年,49岁的张发喜被任命为国家气象局老干部办公室离休处处长,至此才离开了机要档案工作。之后,张发喜又任国家气象局离退休干部办公室综合处处长。

  2005年,这位出生在战乱年代、大山里的贫苦孩子从中国气象局离退休干部办公室处长、调研员岗位上退休。回首几十年的人生路途,张发喜内心深处充满对党的感激之情,自己的每一个人生路口,都有党组织精心培养,是共产党给自己这个穷孩子的发展机会,他决定要用终生奉献报答滋补品的恩情。

  终极的“奉献使者”

  今年76岁的张发喜想法很朴素,很单纯,他总觉得除了命是父母给的,其他的一切,都是党给的,社会主义给的。他总觉得这似海的恩情,念不完,报不完!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心情变得愈加迫切。

  2015年,他和老伴王志红从电视里看到捐献遗体的新闻,他萌发了捐献遗体供医学研究的愿望。这在别人,可能需要深思熟虑,而在张发喜,是自然而然的行动。还有什么能报恩的?就拿自己这百十来斤的身体做个终极的回报吧!

  张发喜先要征得老伴同意,没想到老伴说,你捐献了,我一个人孤零零往哪里埋?我随你,也捐献了吧!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一切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咨询医疗单位,做公证,甚至考察了专门为遗体捐献者辟出的墓园里的捐献墙,这些,只要自己意志坚定,腿勤,都能顺利办理,而人的情感最难割舍,亲人的观念最难转变。张发喜把他的想法告诉了夫妻双方在京的亲朋好友,毕竟是大都市里的人,思想比较开明,张发喜做通了他们的工作。

张发喜在冬奥会期间检查社区环境卫生

  湖北宜昌兴山老家,那是张发喜的根脉所系。老家有个风俗,父母的墓碑旁,紧挨着的就是长子的墓穴和碑,一家人生生死死要在一起。你张发喜虽然几十年在外边,但你的根还在这里呀!为得到老家人的支持,让大家也让自己心安,张发喜特意给老家7位弟弟妹妹发信息、打电话,挨个做亲戚朋友的思想工作。让他欣慰的是,经过半年左右的周折,大家接受了他的想法。

  心底无私天地宽。为了给医学提供详实的科学数据,他认真负责每天记录身体的感觉和变化,曾做过什么手术,心脏出现过几次问题,吃的什么药,有什么样的身体反应,为的是将来科学的研究提供参考。他在捐献书中写到:“没有任何要求,完全交给医疗部门供解剖研究。能符合要求的各种器官,由医疗解剖结果决定,不留骨灰。”他说生前要和爱人做好与遗体接收单位的联系工作,联系地点、方式有没有变化,对我们有什么要求等等,不给后人找麻烦,也让自己的身体以最好的状态,完成最后的心愿,做好一名终极奉献使者。

  朴素的思想是美的,善良的人性是发光的。“没有毛主席和共产党,我们穷苦人就不会有今天幸福的生活。报这个恩,就是要永远地为人民服务,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和终极使命!”。

  76岁的张发喜用他的身体作为对社会最后的终极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