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榜样 >  往届回顾 >  2021年 >  6月 >  第四周榜单
[敬业奉献]张礼:从教70余载 用讲台延续一生所爱
首都文明网 2021-06-28

张礼

  一、人物介绍

  张礼,男,1925年1月出生,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返聘教授、物理系退休教授。

  24岁即开始在大学任教的张礼参与了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创建,他主编的教材被评为国家重点教材、论文被国际公认为奠基性文献。他从教72年,依然活跃在讲台,是清华大学年龄最长的教授,为国家培养人才无数。疫情中96岁高龄的他在搭档配合下挑战在线教学,深受学生喜爱。

  二、主要事迹

从教70余载 用讲台延续一生所爱

  24岁第一次登上讲台时,学生的年龄跟自己差不多,而如今,学生们早已是自己孙辈的年龄,张礼却始终没有离开过讲台。拥有超长执教时间的张礼,是清华大学年龄最大的授课教师。

  张礼1925年出生于天津,1946年以理学院第一名的成绩从辅仁大学毕业,1949年放弃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免费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回北洋大学物理系任教,第一次登上了讲台。1953年,到苏联列宁格勒大做理论物理研究生,所发表的有关“电子-正电子系统的定态及其湮没转变”的论文,被国际公认为是正电子湮没谱学的奠基性文献。1957年,张礼到清华大学工作,参与创建工程物理系,曾任工物系核物理教研组主任、副系主任、主任。1982年又出任物理系复系后的首位系主任。

  张礼194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受启发于身边预备党员同学,张礼向着党组织一点点靠近,他曾说:“我愿意在组织生活和实际工作考验中彻底改造自己,坚定阶级立场,在党的领导下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努力。”

  从1957年来到清华,张礼讲了各种各样的课程,其中绝大多数课程都不是他曾经学过的,需要他再去学习。“我从这种学习中收获了很多,随着对物理接触面的扩大,我对物理的爱好乃至敬畏也就越多。”张礼说,正是在教与学的不断实践中,他愈发感受到物理学的深奥与有趣,感受到物理学和物理学家们的了不起。

  为什么爱教学生?张礼的回答是:“我想把我对物理学的热爱传递给学生,让他们能够热爱物理。”在张礼看来,作为教师的责任,是要为国家培养担起科学未来的青年学子。作为一名对党忠诚的老党员,他将培养学生成长并走上国家各个关键岗位,作为人生的最大意义。“在清华这么多年,我觉得我的本事没有多大,好在清华的学生很优秀,通过我的教学把他们的积极性发挥出来,他们成长我也尽了一分力量。”谈到学生,张礼总是忍不住激动,他说,“看到这么多年,这么多学生到了国家的各个岗位,很多人成了骨干,这是我最大的安慰,这就是我生活的意义,活着就是为了这个!”

张礼在课堂上教学

张礼正在课堂上教学

  70余年躬耕教学,96岁的张礼仍然站在清华大学的讲台上。“量子力学前沿选题”这门课从1998年开课,张礼讲了20多年。作为一门研究生专业课程,每年也都会有很多高年级本科生选修这门课。为确保所授课程让学生有最大的收获,张礼每年不断更新修改讲义,每次课前,要用至少一个下午加一个晚上备课,课程所用的PPT都是他亲手制作的。

张礼正在进行线上授课

  2020年春季学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张礼开始挑战线上教学。他搭档助教胡嘉仲联合开设“量子力学前沿选题”在线课堂,通过雨课堂+微信群的方式挑战在线教学。对于张礼来说,这是从教70余年“挑战无极限”的“再出发”。张礼感慨同学们通过微信群随时提问、及时解答的上课方式“简直太好了,对学生尤其有好处”。因授课效果显著,被多家主流媒体报道。

  “这门课张先生讲授了不知多少次,但他依然每年亲自准备讲义,这次联合授课,他主动找我就课堂的内容设计又讨论了不知多少回。先生的精神,可敬、可佩!”作为教师“新人”的胡嘉仲感慨地说:“张先生的课有很多内容是前沿的,书本上可能写不太清楚的,需要不断学习和钻研,这让我们觉得非常有收获。”

  不仅在讲课上,张礼在科研上也保持了旺盛的热情。他长期从事物理学教学和科研工作,退休后依然坚持工作。1958年发表的“电子-正电子系统的定态及其湮没转变”研究论文,国际公认为正电子湮没谱学的奠基性文献。在宏观量子现象、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理论以及微扰量子色动力学法等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有创见的成果。2009年,84岁的他作为第一作者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论文,并承担了《清华物理丛书》的编写工作。2013年,他还因提出场论中的旋量演算新方法获得中国物理学会周培源奖。

张礼从教68周年暨九十华诞

  在70余年的教学生涯中,起初张礼希望尽量让学生学懂知识,后来他发现,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的兴趣和钻研课程的动力。“物理学中真正有创造的研究者,是会找问题,知道问题在哪里。”张礼说。他总是希望能够尽量让学生理解,一种思想的创始者是怎样想到这个问题,又怎么解决问题的。如何做到呢?张礼发现,最好的方法是作案例分析。于是,他去看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的报告,了解他们是怎么工作、怎么获奖的,然后把这些东西讲给学生。

  后来,在时任物理系主任陈皓明教授的建议下,张礼组织了十几位教授一起讲,于是就有了一门叫做“近代物理学进展”的课程。1997年,在讲课的基础上,由张礼主编的《近代物理学进展》一书出版,被评为“九五”国家教委重点教材,张礼也因此获得北京市教学改革一等奖。

张礼在研究生班成立四十周年纪念研讨会发言

  1986年,杨振宁先生在北京以“相位与近代物理”为题作了9次学术报告,内容涉及近代物理中很多重要概念的萌芽、发展和确立。张礼听了全部报告,深受启发。事后,他和南开大学葛墨林教授决定合作写一本《量子力学的前沿问题》,以帮助研究生完成从课程学习到科研实践的过渡。因着对物理的热爱,研究方向为粒子物理的张礼,在凝聚态和统计物理方向从头学起。张礼记得,连学带写他大约花费了五六年的时间,虽然辛苦,但自己的视野也因此得到了扩展。

  物理系研究生陈锋在师兄的推荐下选修了张礼老师的“量子力学前沿选题”,他说:“我上学期在科研中遇到几个问题,都在这门课里找到了答案,上完这门课确实获益很多,我非常感激张礼老师。”

  “自己知道1、2、3,就教给学生1、2、3,这不是一位好教师。教师必须爱自己的学生,要把对于未知的好奇心和探索求知的科学精神传授给学生。”谈起热爱的教学,张礼的眉眼都会溢出幸福。

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榜样 >  往届回顾 >  2021年 >  6月 >  第四周榜单
[敬业奉献]张礼:从教70余载 用讲台延续一生所爱
首都文明网 2021-06-28

张礼

  一、人物介绍

  张礼,男,1925年1月出生,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返聘教授、物理系退休教授。

  24岁即开始在大学任教的张礼参与了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创建,他主编的教材被评为国家重点教材、论文被国际公认为奠基性文献。他从教72年,依然活跃在讲台,是清华大学年龄最长的教授,为国家培养人才无数。疫情中96岁高龄的他在搭档配合下挑战在线教学,深受学生喜爱。

  二、主要事迹

从教70余载 用讲台延续一生所爱

  24岁第一次登上讲台时,学生的年龄跟自己差不多,而如今,学生们早已是自己孙辈的年龄,张礼却始终没有离开过讲台。拥有超长执教时间的张礼,是清华大学年龄最大的授课教师。

  张礼1925年出生于天津,1946年以理学院第一名的成绩从辅仁大学毕业,1949年放弃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免费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回北洋大学物理系任教,第一次登上了讲台。1953年,到苏联列宁格勒大做理论物理研究生,所发表的有关“电子-正电子系统的定态及其湮没转变”的论文,被国际公认为是正电子湮没谱学的奠基性文献。1957年,张礼到清华大学工作,参与创建工程物理系,曾任工物系核物理教研组主任、副系主任、主任。1982年又出任物理系复系后的首位系主任。

  张礼194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受启发于身边预备党员同学,张礼向着党组织一点点靠近,他曾说:“我愿意在组织生活和实际工作考验中彻底改造自己,坚定阶级立场,在党的领导下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努力。”

  从1957年来到清华,张礼讲了各种各样的课程,其中绝大多数课程都不是他曾经学过的,需要他再去学习。“我从这种学习中收获了很多,随着对物理接触面的扩大,我对物理的爱好乃至敬畏也就越多。”张礼说,正是在教与学的不断实践中,他愈发感受到物理学的深奥与有趣,感受到物理学和物理学家们的了不起。

  为什么爱教学生?张礼的回答是:“我想把我对物理学的热爱传递给学生,让他们能够热爱物理。”在张礼看来,作为教师的责任,是要为国家培养担起科学未来的青年学子。作为一名对党忠诚的老党员,他将培养学生成长并走上国家各个关键岗位,作为人生的最大意义。“在清华这么多年,我觉得我的本事没有多大,好在清华的学生很优秀,通过我的教学把他们的积极性发挥出来,他们成长我也尽了一分力量。”谈到学生,张礼总是忍不住激动,他说,“看到这么多年,这么多学生到了国家的各个岗位,很多人成了骨干,这是我最大的安慰,这就是我生活的意义,活着就是为了这个!”

张礼在课堂上教学

张礼正在课堂上教学

  70余年躬耕教学,96岁的张礼仍然站在清华大学的讲台上。“量子力学前沿选题”这门课从1998年开课,张礼讲了20多年。作为一门研究生专业课程,每年也都会有很多高年级本科生选修这门课。为确保所授课程让学生有最大的收获,张礼每年不断更新修改讲义,每次课前,要用至少一个下午加一个晚上备课,课程所用的PPT都是他亲手制作的。

张礼正在进行线上授课

  2020年春季学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张礼开始挑战线上教学。他搭档助教胡嘉仲联合开设“量子力学前沿选题”在线课堂,通过雨课堂+微信群的方式挑战在线教学。对于张礼来说,这是从教70余年“挑战无极限”的“再出发”。张礼感慨同学们通过微信群随时提问、及时解答的上课方式“简直太好了,对学生尤其有好处”。因授课效果显著,被多家主流媒体报道。

  “这门课张先生讲授了不知多少次,但他依然每年亲自准备讲义,这次联合授课,他主动找我就课堂的内容设计又讨论了不知多少回。先生的精神,可敬、可佩!”作为教师“新人”的胡嘉仲感慨地说:“张先生的课有很多内容是前沿的,书本上可能写不太清楚的,需要不断学习和钻研,这让我们觉得非常有收获。”

  不仅在讲课上,张礼在科研上也保持了旺盛的热情。他长期从事物理学教学和科研工作,退休后依然坚持工作。1958年发表的“电子-正电子系统的定态及其湮没转变”研究论文,国际公认为正电子湮没谱学的奠基性文献。在宏观量子现象、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理论以及微扰量子色动力学法等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有创见的成果。2009年,84岁的他作为第一作者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论文,并承担了《清华物理丛书》的编写工作。2013年,他还因提出场论中的旋量演算新方法获得中国物理学会周培源奖。

张礼从教68周年暨九十华诞

  在70余年的教学生涯中,起初张礼希望尽量让学生学懂知识,后来他发现,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的兴趣和钻研课程的动力。“物理学中真正有创造的研究者,是会找问题,知道问题在哪里。”张礼说。他总是希望能够尽量让学生理解,一种思想的创始者是怎样想到这个问题,又怎么解决问题的。如何做到呢?张礼发现,最好的方法是作案例分析。于是,他去看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的报告,了解他们是怎么工作、怎么获奖的,然后把这些东西讲给学生。

  后来,在时任物理系主任陈皓明教授的建议下,张礼组织了十几位教授一起讲,于是就有了一门叫做“近代物理学进展”的课程。1997年,在讲课的基础上,由张礼主编的《近代物理学进展》一书出版,被评为“九五”国家教委重点教材,张礼也因此获得北京市教学改革一等奖。

张礼在研究生班成立四十周年纪念研讨会发言

  1986年,杨振宁先生在北京以“相位与近代物理”为题作了9次学术报告,内容涉及近代物理中很多重要概念的萌芽、发展和确立。张礼听了全部报告,深受启发。事后,他和南开大学葛墨林教授决定合作写一本《量子力学的前沿问题》,以帮助研究生完成从课程学习到科研实践的过渡。因着对物理的热爱,研究方向为粒子物理的张礼,在凝聚态和统计物理方向从头学起。张礼记得,连学带写他大约花费了五六年的时间,虽然辛苦,但自己的视野也因此得到了扩展。

  物理系研究生陈锋在师兄的推荐下选修了张礼老师的“量子力学前沿选题”,他说:“我上学期在科研中遇到几个问题,都在这门课里找到了答案,上完这门课确实获益很多,我非常感激张礼老师。”

  “自己知道1、2、3,就教给学生1、2、3,这不是一位好教师。教师必须爱自己的学生,要把对于未知的好奇心和探索求知的科学精神传授给学生。”谈起热爱的教学,张礼的眉眼都会溢出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