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榜样 >  往届回顾 >  2021年 >  6月 >  第一周榜单
[热心公益]唐莹莹:从金字塔走进垃圾场 在公益环保中境界升华
首都文明网 2021-06-07

唐莹莹

一、人物介绍

        唐莹莹,女,1976年7月出生,阿牛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

        在台湾访学时被音乐垃圾车触动,唐莹莹决定在北京市兴寿镇辛庄村志愿探索垃圾分类;从1个村推广到全镇20个村,提炼出适合农村的“兴寿模式”,2020年全镇其它垃圾总量比上年减少9000多吨成为全市示范。已从大学辞职的她2019年又率团队进入建设部小区探索城市模式,成功实施撤桶并站等举措入选市首批示范小区。

二、主要事迹

从金字塔走进垃圾场 在公益环保中境界升华

        唐莹莹,中共党员,北京大学法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法学博士生。曾在北京联合大学工作十五年(2004-2018),从事法学和政治学的决策咨询研究。2016年,在自己居住的村庄——北京辛庄村,以志愿者的身份探索垃圾分类;后协助政府从1个村推广到全镇20个村,进一步总结提炼了农村垃圾分类的“兴寿模式”。2018年,从大学辞职,以全职的身份投入环保公益领域。五年来,唐莹莹和她的团队往返于北京的乡村和城市之间,用他们坚定而踏实的步伐,推动着北京城乡垃圾分类的进程。

从大学老师到环保志愿者,探索乡村垃圾分类的“兴寿模式”

唐莹莹为村民和保洁员培训垃圾分类

唐莹莹带领阿牛团队成员为居民介绍垃圾减量和环保酵素

唐莹莹介绍社会力量引导村民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情况

        2015年10月,唐莹莹去台湾访学。台北的街道上没有垃圾桶,每天晚上7点25分,垃圾车放着音乐准时到她居住的楼下收垃圾,那个场景让她记忆深刻。回到北京之后,她一直想找机会尝试。2016年3月,她和辛庄村里的几位妈妈组建了志愿者小组,她向辛庄村干部提出可以参考台湾的做法,探索“垃圾不落地、放着音乐定时上门回收”的方式。她们和两委干部一起达成共识,开始慢慢探索,组织全村的村民开展垃圾分类。后来形成了经验,唐莹莹总结了“辛庄模式”,并写成调研文章提交到全国人大和北京市人大。“辛庄模式”得到北京市各级领导的重视,并在2018年3月写入昌平区《关于开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行动(2018-2020)实施方案》文件中,同时也在全国很多地方得到了推广。

唐莹莹向领导介绍兴寿镇下苑村垃圾分类情况

唐莹莹与团队成员一起参加秦城村垃圾分类启动仪式

唐莹莹与志愿者参加秦家屯村垃圾分类启动仪式

唐莹莹在兴寿镇卫生院给医务人员培训垃圾分类

唐莹莹作为志愿者与村干部、保洁员一起跟车上门回收垃圾、面对面指导村民进行垃圾分类

唐莹莹向记者介绍堆肥和农业废弃物协同处置的探索和成效

唐莹莹去昌平区阿苏卫生活垃圾处理厂调研末端处理情况

        后来,唐莹莹和她的团队协助兴寿镇政府,推动了全镇20个村庄的垃圾分类工作。她为每个村庄的村民讲课,并且为每个村庄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本地志愿者队伍。她坚持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并且和兴寿镇党委政府在一起,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她的脚步,遍布了兴寿镇的每一个村庄、每一寸土地。2019年10月,全镇20个村全部实施垃圾分类。截止2020年底,全镇实现了“一升一降”的显著成效:厨余垃圾总量,2020年比上一年增加近1500吨,全年厨余分出率达20.6%;其它垃圾总量,2020年比上一年减少9000余吨。全镇的镇域环境,从“垃圾满地”到“垃圾不落地”、从前端垃圾分类转移到末端垃圾处理,实现了“从全区倒数到全市示范”的蜕变。她借助自身的学术优势,协助镇政府总结和提炼了乡村垃圾分类的“兴寿模式”,这一模式在全国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

从乡村到城市,探索适合城市社区的“党建引领、多元共治”模式

        2019年3月,在万科基金会的支持下,唐莹莹带领团队进入海淀区甘家口街道建设部社区,协助社区探索城市垃圾分类的有效方法。面对这个拥有34栋居民楼、408家大大小小的企事业单位、将近2万人口的复杂社区,她和团队坚持“协作者、支持者和陪伴者”的角色和定位,与居委会、物业一起共同探索适合建设部社区的垃圾分类落地方案。

唐莹莹与住建部机关物业办领导、社区居委会、物业及万科公益基金会等相关单位一起讨论住建部社区垃圾分类实施方案

唐莹莹在住建部社区7号楼生活垃圾分类驿站现场培训社区志愿者

唐莹莹与社区居民交流如何更好地建设零废弃社区

        2020年5月,社区不仅成功实施了撤桶并站和定时投放,而且培育了一支非常具有责任心的志愿者队伍,物业的垃圾管理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唐莹莹和她的团队借助社会组织的专业优势,协助社区将原有的58个桶站合并为11个驿站,并将原来24小时投放改为早晚两个时段的定时投放。

        6月至今,社区的11个垃圾分类驿站已经进入常态化管理:即社区志愿者撤出桶边值守的岗位,物业作为第一责任人,由物业的保洁队伍负责社区定时定点投放驿站的“开桶、看桶、运桶、洁桶、锁桶”等一系列工作。在唐莹莹及其团队的帮助下,物业的管理台账基本建立,已经形成每日记录数据,每月定期汇总、分析和报告的制度。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十分重视保洁员这个很容易被人忽略的群体。经过他们的专业培训和心理辅导,保洁员与居民的沟通能力得到提升,身心压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唐莹莹和她的团队,坚持“帮忙不添乱”、“借势又借力”、“有所为有所不为”三大原则,在设计社区活动和开展各项工作时,充分考虑与社区疫情防控和党建工作的各项任务和时间节点相结合,努力协调社区内部和外部各个利益相关方,在建设部社区积极探索,目前已初步形成城市垃圾分类“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模式。2020年12月,社区入选“2020年北京市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

从实践到理论,不断总结经验,为垃圾分类建言献策

        唐莹莹不仅专注于一线的实践探索,还十分注意在实践中总结和反思,形成了两份调研报告:第一,《昌平区兴寿镇辛庄村:农村垃圾治理的实践和思考》,发表在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人大信息》2017年第1期;第二,《以垃圾治理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北京昌平兴寿镇的做法和启示》,发表在北京市委研究室《决策参考》2020第50期。

唐莹莹在“社区废弃物管理论坛”上分享欧洲可持续厨余垃圾学习收获

唐莹莹在北京条例修法研讨会上发言

        2021年1月,唐莹莹通过市人大代表,在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社会组织参与北京垃圾分类的建议》;3月,通过全国人大代表,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加强对有害垃圾宣传和管理的建议》。

        五年多来,唐莹莹通过自身坚持不懈的努力,带动了身边很多的人参与垃圾分类。她不但提升了公益行动的社会影响力,而且推动了民间自下而上的探索与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广相结合,为北京市垃圾分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榜样 >  往届回顾 >  2021年 >  6月 >  第一周榜单
[热心公益]唐莹莹:从金字塔走进垃圾场 在公益环保中境界升华
首都文明网 2021-06-07

唐莹莹

一、人物介绍

        唐莹莹,女,1976年7月出生,阿牛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

        在台湾访学时被音乐垃圾车触动,唐莹莹决定在北京市兴寿镇辛庄村志愿探索垃圾分类;从1个村推广到全镇20个村,提炼出适合农村的“兴寿模式”,2020年全镇其它垃圾总量比上年减少9000多吨成为全市示范。已从大学辞职的她2019年又率团队进入建设部小区探索城市模式,成功实施撤桶并站等举措入选市首批示范小区。

二、主要事迹

从金字塔走进垃圾场 在公益环保中境界升华

        唐莹莹,中共党员,北京大学法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法学博士生。曾在北京联合大学工作十五年(2004-2018),从事法学和政治学的决策咨询研究。2016年,在自己居住的村庄——北京辛庄村,以志愿者的身份探索垃圾分类;后协助政府从1个村推广到全镇20个村,进一步总结提炼了农村垃圾分类的“兴寿模式”。2018年,从大学辞职,以全职的身份投入环保公益领域。五年来,唐莹莹和她的团队往返于北京的乡村和城市之间,用他们坚定而踏实的步伐,推动着北京城乡垃圾分类的进程。

从大学老师到环保志愿者,探索乡村垃圾分类的“兴寿模式”

唐莹莹为村民和保洁员培训垃圾分类

唐莹莹带领阿牛团队成员为居民介绍垃圾减量和环保酵素

唐莹莹介绍社会力量引导村民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情况

        2015年10月,唐莹莹去台湾访学。台北的街道上没有垃圾桶,每天晚上7点25分,垃圾车放着音乐准时到她居住的楼下收垃圾,那个场景让她记忆深刻。回到北京之后,她一直想找机会尝试。2016年3月,她和辛庄村里的几位妈妈组建了志愿者小组,她向辛庄村干部提出可以参考台湾的做法,探索“垃圾不落地、放着音乐定时上门回收”的方式。她们和两委干部一起达成共识,开始慢慢探索,组织全村的村民开展垃圾分类。后来形成了经验,唐莹莹总结了“辛庄模式”,并写成调研文章提交到全国人大和北京市人大。“辛庄模式”得到北京市各级领导的重视,并在2018年3月写入昌平区《关于开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行动(2018-2020)实施方案》文件中,同时也在全国很多地方得到了推广。

唐莹莹向领导介绍兴寿镇下苑村垃圾分类情况

唐莹莹与团队成员一起参加秦城村垃圾分类启动仪式

唐莹莹与志愿者参加秦家屯村垃圾分类启动仪式

唐莹莹在兴寿镇卫生院给医务人员培训垃圾分类

唐莹莹作为志愿者与村干部、保洁员一起跟车上门回收垃圾、面对面指导村民进行垃圾分类

唐莹莹向记者介绍堆肥和农业废弃物协同处置的探索和成效

唐莹莹去昌平区阿苏卫生活垃圾处理厂调研末端处理情况

        后来,唐莹莹和她的团队协助兴寿镇政府,推动了全镇20个村庄的垃圾分类工作。她为每个村庄的村民讲课,并且为每个村庄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本地志愿者队伍。她坚持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并且和兴寿镇党委政府在一起,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她的脚步,遍布了兴寿镇的每一个村庄、每一寸土地。2019年10月,全镇20个村全部实施垃圾分类。截止2020年底,全镇实现了“一升一降”的显著成效:厨余垃圾总量,2020年比上一年增加近1500吨,全年厨余分出率达20.6%;其它垃圾总量,2020年比上一年减少9000余吨。全镇的镇域环境,从“垃圾满地”到“垃圾不落地”、从前端垃圾分类转移到末端垃圾处理,实现了“从全区倒数到全市示范”的蜕变。她借助自身的学术优势,协助镇政府总结和提炼了乡村垃圾分类的“兴寿模式”,这一模式在全国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

从乡村到城市,探索适合城市社区的“党建引领、多元共治”模式

        2019年3月,在万科基金会的支持下,唐莹莹带领团队进入海淀区甘家口街道建设部社区,协助社区探索城市垃圾分类的有效方法。面对这个拥有34栋居民楼、408家大大小小的企事业单位、将近2万人口的复杂社区,她和团队坚持“协作者、支持者和陪伴者”的角色和定位,与居委会、物业一起共同探索适合建设部社区的垃圾分类落地方案。

唐莹莹与住建部机关物业办领导、社区居委会、物业及万科公益基金会等相关单位一起讨论住建部社区垃圾分类实施方案

唐莹莹在住建部社区7号楼生活垃圾分类驿站现场培训社区志愿者

唐莹莹与社区居民交流如何更好地建设零废弃社区

        2020年5月,社区不仅成功实施了撤桶并站和定时投放,而且培育了一支非常具有责任心的志愿者队伍,物业的垃圾管理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唐莹莹和她的团队借助社会组织的专业优势,协助社区将原有的58个桶站合并为11个驿站,并将原来24小时投放改为早晚两个时段的定时投放。

        6月至今,社区的11个垃圾分类驿站已经进入常态化管理:即社区志愿者撤出桶边值守的岗位,物业作为第一责任人,由物业的保洁队伍负责社区定时定点投放驿站的“开桶、看桶、运桶、洁桶、锁桶”等一系列工作。在唐莹莹及其团队的帮助下,物业的管理台账基本建立,已经形成每日记录数据,每月定期汇总、分析和报告的制度。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十分重视保洁员这个很容易被人忽略的群体。经过他们的专业培训和心理辅导,保洁员与居民的沟通能力得到提升,身心压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唐莹莹和她的团队,坚持“帮忙不添乱”、“借势又借力”、“有所为有所不为”三大原则,在设计社区活动和开展各项工作时,充分考虑与社区疫情防控和党建工作的各项任务和时间节点相结合,努力协调社区内部和外部各个利益相关方,在建设部社区积极探索,目前已初步形成城市垃圾分类“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模式。2020年12月,社区入选“2020年北京市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

从实践到理论,不断总结经验,为垃圾分类建言献策

        唐莹莹不仅专注于一线的实践探索,还十分注意在实践中总结和反思,形成了两份调研报告:第一,《昌平区兴寿镇辛庄村:农村垃圾治理的实践和思考》,发表在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人大信息》2017年第1期;第二,《以垃圾治理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北京昌平兴寿镇的做法和启示》,发表在北京市委研究室《决策参考》2020第50期。

唐莹莹在“社区废弃物管理论坛”上分享欧洲可持续厨余垃圾学习收获

唐莹莹在北京条例修法研讨会上发言

        2021年1月,唐莹莹通过市人大代表,在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社会组织参与北京垃圾分类的建议》;3月,通过全国人大代表,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加强对有害垃圾宣传和管理的建议》。

        五年多来,唐莹莹通过自身坚持不懈的努力,带动了身边很多的人参与垃圾分类。她不但提升了公益行动的社会影响力,而且推动了民间自下而上的探索与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广相结合,为北京市垃圾分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