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榜样 >  往届回顾 >  2020年 >  10月 >  第一周榜单
[敬业奉献]仝小林:“寒湿疫通治方”构筑武汉抗疫第一防线
首都文明网 2020-10-09

一、人物介绍

仝小林,男,1956年1月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

仝小林院士临危受命抵达武汉后奔波于一线,通过大量临床实践提出了“寒湿疫”理论,并依此制定了“寒湿疫方”向高风险社区发放70余万副药剂、救治病患5万余人次。他创建了“通治方+社区+互联网”的“武昌模式”,为医疗系统恢复运转、稳定社会赢取了宝贵时间,筑起抗疫第一道防线。

二、主要事迹

“寒湿疫通治方”构筑武汉抗疫第一防线

仝小林,男,1956年1月5日出生,中共党员,中医内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国家中医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仝小林于1982年从长春中医学院中医系本科毕业后,进入皖南医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1985年进入南京中医药大学;1988年获得博士学位;1994年至2005年担任中日友好医院中医糖尿病科主任;2005年至2016年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2017年受聘为甘肃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创立“寒湿疫”论治体系

2020年除夕,仝小林院士临危受命,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抵达武汉一线。次日,仝小林院士便带领专家组深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于临床一线实地调研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情况,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救治疑难危重患者。在接下来的64天里,他奔波于发热门诊、留观病房、重症病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隔离点、方舱医院等地,以了解疫情、研究对策。最终,他通过对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实地考察及诊疗,提出了从“寒湿疫”论治新冠肺炎的中医药策略,并依此制定了中医针对新冠疑似及初感患者的“通治方”——“寒湿疫方(武汉抗疫1号方)”,以及针对新冠全程的分期分型辨证处方。2月2日,武汉市防控新冠肺炎指挥部医疗救治组将“寒湿疫方”以官方文件的形式推广发布,并纳入全国中医治疗方案6至7版。该方在武汉及周边城市累计发放70余万副,救治5万余人次。

仝小林在除夕夜开往武汉的列车上思考疫情应对方案

仝小林在除夕夜抵达武汉

创建社区防控的新模式“武昌模式”

面对疫情集中暴发的危急情况,仝小林院士参考古代抗疫经验,结合现代科技,探索建立了以“中医通治方+社区+互联网”为框架的“武昌模式”,即在病例数激增、医疗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让中医介入以找到疾病的共性规律,分析核心病机,确定中医“通治方”,向高风险人群统一发放,并通过互联网实时传递患者咨询、专家指导、用药反馈等数据,从而将防控重心下沉至社区,为医疗系统恢复运转争取了宝贵时间,对稳定社会亦起到了积极作用。据武昌区卫生健康委相关资料显示,从2月3日开始发放药品,经过14天(病程周期),新增确诊人数出现断崖式下降,并维持在低位水平。总之,该模式的运转,有效降低了高危人群的确诊率、阻断了轻症患者的进一步加重、减少了重症患者的病亡率。作为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医药防控策略,“武昌模式”已推广至整个武汉及周边多个疫情严重地区(孝感、鄂州、黄冈等地)。作为一种面对新发、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的社区中医药防控新模式,“武昌模式”构筑起了社区防控新发突发传染病的第一道防线。

仝小林在武汉第一医院急诊留观

仝小林在金银潭医院查房(右一)

仝小林在武汉方舱给病人把脉

仝小林在社区调研(右二)

主持修订国家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的中医方案

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仝小林院士牵头修定了国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中的中医方案,随着临床实践的积累,从第三版到第七版,中医方案的制定逐渐从以理论为导向转变为以临床疗效为导向,最终提供贴近临床实际、疗效确切的中医药防治策略。在确定本次疫情的属性为“寒湿疫”后,仝小林院士坚持一边深入临床实践,一边不断调整、优化诊疗方案。仝小林院士还对第七版诊疗方案中的中医部分进行了翻译、解读,并发表在国际期刊,为国际新冠疫情的防控贡献了中国智慧。

开展覆盖新冠肺炎防治全过程的诊疗与临床研究

仝小林院士秉持中医“治未病”理论,在抗疫过程中坚持落实“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防治原则,使中医药全面、全程地介入到了疫情防控,开展了覆盖新冠肺炎全过程的诊疗与临床研究:①疑似及轻型患者:针对大量疑似病例及确诊早期患者,基于“武昌模式”进行了大规模的中药预防性治疗,证明该方可截断疫情的暴发趋势;在武昌社区开展新冠肺炎轻症患者使用“寒湿疫方”干预的临床研究,证明在社区推行“寒湿疫方”对控制新冠肺炎病情的加重具有保护作用。②重型及危重型患者:针对不同阶段的确诊患者,及时使用中药分期治疗,可防止疾病的进一步恶化,如在重症定点医院开展重型/危重型患者使用中药汤剂干预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中药汤剂干预可显著降低重型/危重型患者的死亡风险。③恢复期患者:针对临床治愈且符合解除隔离标准的恢复期患者,提供包括草药、艾灸、锻炼等在内的中医药综合干预措施,以促进他们的完全康复,同时避免可能出现的复阳现象。同时,仝小林院士特别组织制定了专门针对恢复期患者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中医康复指导建议(试行)》,于2月22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共同印发。

推动武汉当地中医药联动发展

仝小林院士特别重视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在抗疫过程中,他招收了数名徒弟,建立了多家学术传承工作室。另外,他还将众多一线的中医师纳入团队,通过团队的微信平台进行学术讲座和经验交流,以分享有关新冠肺炎的中医药认识及临床实践经验。总之,该举措有效推动了武汉当地中医药事业的联动发展。

向国际分享中国智慧

在我国抗疫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之际,国际上的疫情防治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作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外事组中医专家组组长,仝小林院士多次通过中国红十字会组织的网络连线,支援其他国家的抗疫工作。为向国际社会提供中国智慧,仝小林院士多次受邀参加新冠肺炎相关的国际学术交流会议,以直播的形式向海外论坛讲述基于“寒湿疫”的中医药新冠肺炎防治策略,与美欧专家连线分享中医药战“疫”经验,推荐“武昌模式”,分享中医药在国内取得的3项重大科研成果,受到了广泛关注。

仝小林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发言

仝小林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

仝小林接受全国创新争先奖表彰

仝小林接受采访

科研方面

仝小林院士担任国务院中医专班临床救治组组长,承担科技部应急专项1项(恢复期),参与科技部应急专项2项(张伯礼、张先恩),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应急专项1项。发布3项科研成果,申请3项院内制剂。

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榜样 >  往届回顾 >  2020年 >  10月 >  第一周榜单
[敬业奉献]仝小林:“寒湿疫通治方”构筑武汉抗疫第一防线
首都文明网 2020-10-09

一、人物介绍

仝小林,男,1956年1月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

仝小林院士临危受命抵达武汉后奔波于一线,通过大量临床实践提出了“寒湿疫”理论,并依此制定了“寒湿疫方”向高风险社区发放70余万副药剂、救治病患5万余人次。他创建了“通治方+社区+互联网”的“武昌模式”,为医疗系统恢复运转、稳定社会赢取了宝贵时间,筑起抗疫第一道防线。

二、主要事迹

“寒湿疫通治方”构筑武汉抗疫第一防线

仝小林,男,1956年1月5日出生,中共党员,中医内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国家中医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仝小林于1982年从长春中医学院中医系本科毕业后,进入皖南医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1985年进入南京中医药大学;1988年获得博士学位;1994年至2005年担任中日友好医院中医糖尿病科主任;2005年至2016年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2017年受聘为甘肃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创立“寒湿疫”论治体系

2020年除夕,仝小林院士临危受命,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抵达武汉一线。次日,仝小林院士便带领专家组深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于临床一线实地调研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情况,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救治疑难危重患者。在接下来的64天里,他奔波于发热门诊、留观病房、重症病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隔离点、方舱医院等地,以了解疫情、研究对策。最终,他通过对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实地考察及诊疗,提出了从“寒湿疫”论治新冠肺炎的中医药策略,并依此制定了中医针对新冠疑似及初感患者的“通治方”——“寒湿疫方(武汉抗疫1号方)”,以及针对新冠全程的分期分型辨证处方。2月2日,武汉市防控新冠肺炎指挥部医疗救治组将“寒湿疫方”以官方文件的形式推广发布,并纳入全国中医治疗方案6至7版。该方在武汉及周边城市累计发放70余万副,救治5万余人次。

仝小林在除夕夜开往武汉的列车上思考疫情应对方案

仝小林在除夕夜抵达武汉

创建社区防控的新模式“武昌模式”

面对疫情集中暴发的危急情况,仝小林院士参考古代抗疫经验,结合现代科技,探索建立了以“中医通治方+社区+互联网”为框架的“武昌模式”,即在病例数激增、医疗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让中医介入以找到疾病的共性规律,分析核心病机,确定中医“通治方”,向高风险人群统一发放,并通过互联网实时传递患者咨询、专家指导、用药反馈等数据,从而将防控重心下沉至社区,为医疗系统恢复运转争取了宝贵时间,对稳定社会亦起到了积极作用。据武昌区卫生健康委相关资料显示,从2月3日开始发放药品,经过14天(病程周期),新增确诊人数出现断崖式下降,并维持在低位水平。总之,该模式的运转,有效降低了高危人群的确诊率、阻断了轻症患者的进一步加重、减少了重症患者的病亡率。作为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医药防控策略,“武昌模式”已推广至整个武汉及周边多个疫情严重地区(孝感、鄂州、黄冈等地)。作为一种面对新发、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的社区中医药防控新模式,“武昌模式”构筑起了社区防控新发突发传染病的第一道防线。

仝小林在武汉第一医院急诊留观

仝小林在金银潭医院查房(右一)

仝小林在武汉方舱给病人把脉

仝小林在社区调研(右二)

主持修订国家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的中医方案

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仝小林院士牵头修定了国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中的中医方案,随着临床实践的积累,从第三版到第七版,中医方案的制定逐渐从以理论为导向转变为以临床疗效为导向,最终提供贴近临床实际、疗效确切的中医药防治策略。在确定本次疫情的属性为“寒湿疫”后,仝小林院士坚持一边深入临床实践,一边不断调整、优化诊疗方案。仝小林院士还对第七版诊疗方案中的中医部分进行了翻译、解读,并发表在国际期刊,为国际新冠疫情的防控贡献了中国智慧。

开展覆盖新冠肺炎防治全过程的诊疗与临床研究

仝小林院士秉持中医“治未病”理论,在抗疫过程中坚持落实“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防治原则,使中医药全面、全程地介入到了疫情防控,开展了覆盖新冠肺炎全过程的诊疗与临床研究:①疑似及轻型患者:针对大量疑似病例及确诊早期患者,基于“武昌模式”进行了大规模的中药预防性治疗,证明该方可截断疫情的暴发趋势;在武昌社区开展新冠肺炎轻症患者使用“寒湿疫方”干预的临床研究,证明在社区推行“寒湿疫方”对控制新冠肺炎病情的加重具有保护作用。②重型及危重型患者:针对不同阶段的确诊患者,及时使用中药分期治疗,可防止疾病的进一步恶化,如在重症定点医院开展重型/危重型患者使用中药汤剂干预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中药汤剂干预可显著降低重型/危重型患者的死亡风险。③恢复期患者:针对临床治愈且符合解除隔离标准的恢复期患者,提供包括草药、艾灸、锻炼等在内的中医药综合干预措施,以促进他们的完全康复,同时避免可能出现的复阳现象。同时,仝小林院士特别组织制定了专门针对恢复期患者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中医康复指导建议(试行)》,于2月22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共同印发。

推动武汉当地中医药联动发展

仝小林院士特别重视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在抗疫过程中,他招收了数名徒弟,建立了多家学术传承工作室。另外,他还将众多一线的中医师纳入团队,通过团队的微信平台进行学术讲座和经验交流,以分享有关新冠肺炎的中医药认识及临床实践经验。总之,该举措有效推动了武汉当地中医药事业的联动发展。

向国际分享中国智慧

在我国抗疫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之际,国际上的疫情防治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作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外事组中医专家组组长,仝小林院士多次通过中国红十字会组织的网络连线,支援其他国家的抗疫工作。为向国际社会提供中国智慧,仝小林院士多次受邀参加新冠肺炎相关的国际学术交流会议,以直播的形式向海外论坛讲述基于“寒湿疫”的中医药新冠肺炎防治策略,与美欧专家连线分享中医药战“疫”经验,推荐“武昌模式”,分享中医药在国内取得的3项重大科研成果,受到了广泛关注。

仝小林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发言

仝小林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

仝小林接受全国创新争先奖表彰

仝小林接受采访

科研方面

仝小林院士担任国务院中医专班临床救治组组长,承担科技部应急专项1项(恢复期),参与科技部应急专项2项(张伯礼、张先恩),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应急专项1项。发布3项科研成果,申请3项院内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