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榜样 >  往届回顾 >  2019年 >  9月 >  第二周榜单
[敬业奉献]安秋英:一片冰心两度援疆书写民族大爱
首都文明网 2019-09-09

安秋英

一、人物介绍

安秋英,女,1966年10月出生,北京市樱花园实验学校教师。

安秋英两度援疆。在和田担任教学任务她研读编写教材书写教案废寝忘食、在墨玉每周6天奔波于16个乡镇间半年瘦了10公斤。她联系各学科支教老师通过智慧云平台为青年教师传经送宝、求助亲友寄来几千本教科书、拿出5万元为维吾尔族孩子治病,全心全意帮助当地群众。

二、主要事迹

一片冰心两度援疆书写民族大爱

安秋英,1966年生,北京市樱花园实验学校教师,曾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援疆优秀支教教师”“和田地区优秀援疆干部”等荣誉称号。

安秋英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但是,现在如果你要问她是哪里的人,她会一改初衷地告诉你:她是和田人!因为这里有她牵挂的亲人!

2014年8月,安秋英带着对西域风土人情的向往,带着对昆仑山脚下这片土地的挚爱,带着对民族情感的赤诚,作为一名援疆人首度来到和田,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援疆生活。

2018年8月,怀着对新疆三个家的向往、对和田的怀恋,安秋英又二度踏上了和田这片土地,来到了新疆第二人口大县墨玉县,到大漠深处做了一名教研员。

两次的援疆经历让她懂得了什么是民族大爱,什么是北京精神。

  栉风沐雨,潜心耕耘

1.首度援疆

第一次援疆,安秋英被分到和田地区教育学院,担任为600多名民族教师授课的教学任务。

在和田教育学院担任为几百名民族教师上课的教学任务

上半年安秋英担任10个班的教学基本功、2个班的教材教法、2个班的普通话教学,每周16课时。这些课程涉及到中学和小学的数学、物理、生物、科技、信息、化学、汉语多个学科的基本功知识,对于教了30多年语文的安秋英来说,无疑是一种全新的挑战,更是一种艰难跋涉的历程。

下半年安秋英担任2个班的教学新理念、1个班的普通话、2个班的基础汉语教学,5门课程,14课时,每周14个教案,几乎每天除了吃饭睡觉的时间,都在埋头于教材的研读、教案的书写。更让她头疼的是,上半年的四科中有三科没有教材,下半年的五科有一科没有教材。于是,她首先从网上书店自己花钱购买,实在买不到,就上网大量搜寻查阅资料,自己编写教材。

教学科目的冗杂、教材的缺失、教学内容的新奇、教学任务的繁重,并没有阻止安秋英精心备课上课的步伐。她给自己确定的目标是:力求每节课都是精品,让每一位维族教师在她的课堂上都能学有所获,从而为民族教育事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安秋英与学校的孩子们在一起

孩子们很喜欢安秋英

在困难面前,安秋英从来没有过抱怨,更没有过推辞,每次都是毫不踌躇地接受学校交给的任务。遇到老师生病不能上课,她主动请缨为他们代课。在迎接自治区教师教学技能验收的日子,她从早晨第一节课一直到下午最后一节课,都扎在教室里,认真听课,积极评课,而且晚上还要继续到学校为那些国语水平比较低的教师一句一句地修改教案,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告诉他们怎样来表达和衔接。那些日子,常常要加班到十二点多,才能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住所。

身体是苦的,但心却是甜的。安秋英说:“我来这里不是赏风景品美味享安乐的,而是肩负着使命来支援边疆地区民族教育事业的,有北京精神的敬职奉公的正气和精研巧行的灵气来为我导航,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

2.二度援疆

第二次援疆,安秋英来到了全国深度贫困县墨玉县,在墨玉教育局教研室作了一名语文教研员。

南疆地区推广国语教育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墨玉距离和田市区近三十公里,墨玉县的教师90%是近几年招聘上来的新教师,他们有热情有激情,但是缺少教学方法,不会教课。于是,安秋英一周六天下乡,奔波于墨玉县十六个乡镇之间,有时一天要辗转四五个学校。每天早晨如果吃早饭就会迟到,她为了给年轻教师起个表率作用,每天舍弃早饭步行五十分钟到单位,经常忙到错过晚餐的时间,一天一餐成了她来墨玉以后的饮食常态。半年下来,她的体重足足减了十公斤。

带领北京支教教师下乡送课(左二)

下乡指导教师的教学

下乡指导教学时和孩子们共进午餐

安秋英说:“做好一名教研员,搞好传帮带是我的分内事。”通过和教育局领导沟通,她联系了一起来墨玉支教的各学科老师,利用周六时间深入到墨玉县的十六个乡镇,通过智慧云平台为全县老师送课以及各种培训讲座,把北京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成熟的教学方法,传递给墨玉县年轻的教师。在得知这里的老师们因没有教材、没有教师用书而苦恼时,她在朋友圈上向北京的家人和好友发出求助, 从万里外寄来了几千本教科书和教师用书,为一部分年轻教师解决了燃眉之急。

第一学期安秋英所在的教研室共下乡送课20节。第二学期仅仅一个多月时间,就为墨玉县各个学科进行教材培训9场、下乡送课10节。墨玉的老师们亲切地称这些送教活动为“及时雨”和“雪中送炭”。

春华秋实,爱果累累

两次援疆,安秋英都尽自己最大所能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维族朋友,为他们及他们的家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们感受到维族和汉族是一家人。安秋英因此赢得了他们的信任,自己也在和田有了家,在策勒有了家,在莎车有了家。

1.和田的家

和田的家,是安秋英的学生阿斯耶的家。阿斯耶每天晚上要在学校上晚自习,她的爱人驻村一周周不能回家,这样他们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哈尔江就疏于管理了。安秋英为了让阿斯耶安心上晚自习,让她的爱人专心搞好维稳工作,主动承担了哈尔江每晚的监管任务。每天晚上七点到十一点,安秋英把孩子接到她这里,为孩子准备晚饭。指挥部规定每个人只能打一份饭,安秋英就把自己那份饭菜让给孩子吃。

2015年8月带学生阿斯耶的儿子回北京

和学生阿斯耶一家在一起

援疆结束后,安秋英曾经四次往返于和田,接送哈尔江去北京的家里,承担孩子全部的往返路费。孩子来过北京后立志要考到北京上内高班。阿斯耶曾经跟安秋英说:老师,您就是我的亲人,以后您来和田,一定都要住在家里,我的家就是您的家!

2.策勒的家

策勒的家,是安秋英的学生艾则孜的家。艾则孜有一个得脑瘫的儿子,每次上课都需要把孩子带到学校做康复治疗。安秋英经常鼓励艾则孜要坚强乐观地面对现实,勇于和生活中的磨难作斗争。为了缓解他的经济状况,安秋英和北京脑瘫救助中心联系,为孩子寻求最佳医治方案。当艾则孜在医治费问题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安秋英主动拿出了当时仅有的五万元钱。艾则孜曾动情地说:老师,这辈子我真不知道怎么感谢您!您是我们全家的贵人!

3.莎车的家

莎车的家,是安秋英的学生艾孜孜的家。在得知艾孜孜的父亲久病不愈的情况后,安秋英赶紧向在北京大医院工作的学生咨询治疗方法。北京医生开出的药在和田买不到,安秋英就让女儿来和田探亲时从北京把药带过来。就这样,安秋英和艾孜孜的父母、哥嫂成了一家人。2017年12月,安秋英带了五千元礼金专程从北京赶到喀什的莎车参加艾孜孜的婚礼。婚礼结束,她又带着艾孜孜的大哥大嫂来到北京的安贞医院和世纪坛医院看病,并承担了所有的费用。2018年9月,大哥大嫂得知她来了墨玉,带着怀孕七个月的儿媳从莎车乘坐火车到墨玉特意来为她接风。怕她吃不惯这里的饭,带了一大箱子的食品;怕她冻着,给她买了一件新风衣。大哥大嫂一次又一次地叮嘱她:要时刻记得,你在莎车有个家,啥时想家啥时就回家!

朝花夕拾,馨香盈袖

大漠深处来种花的路是艰辛的,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的生活是孤寂的,尤其是每天晚上形单影只的时候,内心的压抑是与家人长相厮守的人难以想象到的。为了排解落寞,也为了提炼生活中的精粹,安秋英每天不管多晚也要撷取一天工作生活中开得最艳的那朵花,用散文、用打油诗的形式记录下来。

联系北京亲人为墨玉教师捐献的教科书

就这样,每天一朵生活的花絮,点缀了安秋英的援疆生活,同时也感染了她的众多朋友。她的同事、朋友们寄来了几千本教材,汇来了几万元的捐款、衣物和学习用具……安秋英说:她没被自己感动,却每天被这些用行动诠释民族大爱、诠释北京精神的朋友们所感动着。原来是有这么多亲人在支撑着她,在激励着她,有北京大爱精神在为她的人生导航。

安秋英的援疆之旅还在路上,她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今后追求的目标:要做冬日里的一朵寒梅,没有名的困扰,没有利的诱惑。

无需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大漠间!这,将是安秋英人生字典里的永恒!

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榜样 >  往届回顾 >  2019年 >  9月 >  第二周榜单
[敬业奉献]安秋英:一片冰心两度援疆书写民族大爱
首都文明网 2019-09-09

安秋英

一、人物介绍

安秋英,女,1966年10月出生,北京市樱花园实验学校教师。

安秋英两度援疆。在和田担任教学任务她研读编写教材书写教案废寝忘食、在墨玉每周6天奔波于16个乡镇间半年瘦了10公斤。她联系各学科支教老师通过智慧云平台为青年教师传经送宝、求助亲友寄来几千本教科书、拿出5万元为维吾尔族孩子治病,全心全意帮助当地群众。

二、主要事迹

一片冰心两度援疆书写民族大爱

安秋英,1966年生,北京市樱花园实验学校教师,曾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援疆优秀支教教师”“和田地区优秀援疆干部”等荣誉称号。

安秋英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但是,现在如果你要问她是哪里的人,她会一改初衷地告诉你:她是和田人!因为这里有她牵挂的亲人!

2014年8月,安秋英带着对西域风土人情的向往,带着对昆仑山脚下这片土地的挚爱,带着对民族情感的赤诚,作为一名援疆人首度来到和田,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援疆生活。

2018年8月,怀着对新疆三个家的向往、对和田的怀恋,安秋英又二度踏上了和田这片土地,来到了新疆第二人口大县墨玉县,到大漠深处做了一名教研员。

两次的援疆经历让她懂得了什么是民族大爱,什么是北京精神。

  栉风沐雨,潜心耕耘

1.首度援疆

第一次援疆,安秋英被分到和田地区教育学院,担任为600多名民族教师授课的教学任务。

在和田教育学院担任为几百名民族教师上课的教学任务

上半年安秋英担任10个班的教学基本功、2个班的教材教法、2个班的普通话教学,每周16课时。这些课程涉及到中学和小学的数学、物理、生物、科技、信息、化学、汉语多个学科的基本功知识,对于教了30多年语文的安秋英来说,无疑是一种全新的挑战,更是一种艰难跋涉的历程。

下半年安秋英担任2个班的教学新理念、1个班的普通话、2个班的基础汉语教学,5门课程,14课时,每周14个教案,几乎每天除了吃饭睡觉的时间,都在埋头于教材的研读、教案的书写。更让她头疼的是,上半年的四科中有三科没有教材,下半年的五科有一科没有教材。于是,她首先从网上书店自己花钱购买,实在买不到,就上网大量搜寻查阅资料,自己编写教材。

教学科目的冗杂、教材的缺失、教学内容的新奇、教学任务的繁重,并没有阻止安秋英精心备课上课的步伐。她给自己确定的目标是:力求每节课都是精品,让每一位维族教师在她的课堂上都能学有所获,从而为民族教育事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安秋英与学校的孩子们在一起

孩子们很喜欢安秋英

在困难面前,安秋英从来没有过抱怨,更没有过推辞,每次都是毫不踌躇地接受学校交给的任务。遇到老师生病不能上课,她主动请缨为他们代课。在迎接自治区教师教学技能验收的日子,她从早晨第一节课一直到下午最后一节课,都扎在教室里,认真听课,积极评课,而且晚上还要继续到学校为那些国语水平比较低的教师一句一句地修改教案,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告诉他们怎样来表达和衔接。那些日子,常常要加班到十二点多,才能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住所。

身体是苦的,但心却是甜的。安秋英说:“我来这里不是赏风景品美味享安乐的,而是肩负着使命来支援边疆地区民族教育事业的,有北京精神的敬职奉公的正气和精研巧行的灵气来为我导航,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

2.二度援疆

第二次援疆,安秋英来到了全国深度贫困县墨玉县,在墨玉教育局教研室作了一名语文教研员。

南疆地区推广国语教育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墨玉距离和田市区近三十公里,墨玉县的教师90%是近几年招聘上来的新教师,他们有热情有激情,但是缺少教学方法,不会教课。于是,安秋英一周六天下乡,奔波于墨玉县十六个乡镇之间,有时一天要辗转四五个学校。每天早晨如果吃早饭就会迟到,她为了给年轻教师起个表率作用,每天舍弃早饭步行五十分钟到单位,经常忙到错过晚餐的时间,一天一餐成了她来墨玉以后的饮食常态。半年下来,她的体重足足减了十公斤。

带领北京支教教师下乡送课(左二)

下乡指导教师的教学

下乡指导教学时和孩子们共进午餐

安秋英说:“做好一名教研员,搞好传帮带是我的分内事。”通过和教育局领导沟通,她联系了一起来墨玉支教的各学科老师,利用周六时间深入到墨玉县的十六个乡镇,通过智慧云平台为全县老师送课以及各种培训讲座,把北京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成熟的教学方法,传递给墨玉县年轻的教师。在得知这里的老师们因没有教材、没有教师用书而苦恼时,她在朋友圈上向北京的家人和好友发出求助, 从万里外寄来了几千本教科书和教师用书,为一部分年轻教师解决了燃眉之急。

第一学期安秋英所在的教研室共下乡送课20节。第二学期仅仅一个多月时间,就为墨玉县各个学科进行教材培训9场、下乡送课10节。墨玉的老师们亲切地称这些送教活动为“及时雨”和“雪中送炭”。

春华秋实,爱果累累

两次援疆,安秋英都尽自己最大所能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维族朋友,为他们及他们的家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们感受到维族和汉族是一家人。安秋英因此赢得了他们的信任,自己也在和田有了家,在策勒有了家,在莎车有了家。

1.和田的家

和田的家,是安秋英的学生阿斯耶的家。阿斯耶每天晚上要在学校上晚自习,她的爱人驻村一周周不能回家,这样他们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哈尔江就疏于管理了。安秋英为了让阿斯耶安心上晚自习,让她的爱人专心搞好维稳工作,主动承担了哈尔江每晚的监管任务。每天晚上七点到十一点,安秋英把孩子接到她这里,为孩子准备晚饭。指挥部规定每个人只能打一份饭,安秋英就把自己那份饭菜让给孩子吃。

2015年8月带学生阿斯耶的儿子回北京

和学生阿斯耶一家在一起

援疆结束后,安秋英曾经四次往返于和田,接送哈尔江去北京的家里,承担孩子全部的往返路费。孩子来过北京后立志要考到北京上内高班。阿斯耶曾经跟安秋英说:老师,您就是我的亲人,以后您来和田,一定都要住在家里,我的家就是您的家!

2.策勒的家

策勒的家,是安秋英的学生艾则孜的家。艾则孜有一个得脑瘫的儿子,每次上课都需要把孩子带到学校做康复治疗。安秋英经常鼓励艾则孜要坚强乐观地面对现实,勇于和生活中的磨难作斗争。为了缓解他的经济状况,安秋英和北京脑瘫救助中心联系,为孩子寻求最佳医治方案。当艾则孜在医治费问题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安秋英主动拿出了当时仅有的五万元钱。艾则孜曾动情地说:老师,这辈子我真不知道怎么感谢您!您是我们全家的贵人!

3.莎车的家

莎车的家,是安秋英的学生艾孜孜的家。在得知艾孜孜的父亲久病不愈的情况后,安秋英赶紧向在北京大医院工作的学生咨询治疗方法。北京医生开出的药在和田买不到,安秋英就让女儿来和田探亲时从北京把药带过来。就这样,安秋英和艾孜孜的父母、哥嫂成了一家人。2017年12月,安秋英带了五千元礼金专程从北京赶到喀什的莎车参加艾孜孜的婚礼。婚礼结束,她又带着艾孜孜的大哥大嫂来到北京的安贞医院和世纪坛医院看病,并承担了所有的费用。2018年9月,大哥大嫂得知她来了墨玉,带着怀孕七个月的儿媳从莎车乘坐火车到墨玉特意来为她接风。怕她吃不惯这里的饭,带了一大箱子的食品;怕她冻着,给她买了一件新风衣。大哥大嫂一次又一次地叮嘱她:要时刻记得,你在莎车有个家,啥时想家啥时就回家!

朝花夕拾,馨香盈袖

大漠深处来种花的路是艰辛的,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的生活是孤寂的,尤其是每天晚上形单影只的时候,内心的压抑是与家人长相厮守的人难以想象到的。为了排解落寞,也为了提炼生活中的精粹,安秋英每天不管多晚也要撷取一天工作生活中开得最艳的那朵花,用散文、用打油诗的形式记录下来。

联系北京亲人为墨玉教师捐献的教科书

就这样,每天一朵生活的花絮,点缀了安秋英的援疆生活,同时也感染了她的众多朋友。她的同事、朋友们寄来了几千本教材,汇来了几万元的捐款、衣物和学习用具……安秋英说:她没被自己感动,却每天被这些用行动诠释民族大爱、诠释北京精神的朋友们所感动着。原来是有这么多亲人在支撑着她,在激励着她,有北京大爱精神在为她的人生导航。

安秋英的援疆之旅还在路上,她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今后追求的目标:要做冬日里的一朵寒梅,没有名的困扰,没有利的诱惑。

无需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大漠间!这,将是安秋英人生字典里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