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耕
一、人物介绍
郭耕,男,1961年1月出生,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研究员。
动物保护30年、创意作品30件、笔耕著述20部、科普讲座每年100多场;1998年至今,郭耕完成了全苑科普设施的创意规划设计制作,将野生麋鹿园建成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他多次为央视“动物世界”“人与自然”栏目译写脚本、头戴黑猩猩面具和麋鹿发卡四处演讲,为无言的生灵奔走呼号。
二、主要事迹
致力动物保护的科普达人
在南囿秋风南海子公园内有这么一块湿地,那里麋鹿成群、野鸭成队,孔雀悠然地走过人们身边,各种鸟类在这里栖息……各种动物在这里回归自然、回归荒野,这就是南海子麋鹿苑。在南海子麋鹿苑里,有这么一位辛苦的“耕耘人”,他倡导生物多样性,他致力于生态科普教育,他专注于生态文化传承,他就是人称“四不像”的郭耕。
动物保护30年、创意作品30件、笔耕著述20部、科普讲座涉及10个方面,郭耕多年来在保护生态践行环保的路上始终孜孜以求,可谓生态道德生态文明的信仰者、维护者、推广者、实践者。从职业到事业,从工作到生活,无不砥砺践行并具一定影响。
郭耕的名字和麋鹿苑是分不开的,因为他在麋鹿苑负责环境教育且是这里五花八门的科普设施和诸多科普创意的创设者。麋鹿俗称“四不像”,和麋鹿处得久了,郭耕甚至戏称自己是科普教育的“四不像”,像教师不是教师,像作家不是作家,像专家不是专家,像导游不是导游。他说:“身为科普教育工作者,生态文化传播者,就要‘四不像’,这样才能更好地引领公众保护环境,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2017年冬与麋鹿相伴
很多人知道郭耕或许是因为他是政协委员,还可能是因为他与麋鹿苑的渊源,也有可能是因为他是环保践行者,但是极少数人知道郭耕从前是个商人。“大学学的贸易,毕业后自然而然就从商了,后来公司与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合作,在榆垡镇东胡林建设‘濒危动物驯养繁殖中心’,我毅然决然放弃当时的工作,成为了该中心的第一名饲养员。”郭耕告诉记者,当时他工作的“濒危动物驯养繁殖中心”就是现在的“北京野生动物园”。1998年,郭耕被调到南海子麋鹿苑,与麋鹿结下不解之缘,成为了麋鹿苑的生态文化守卫者。很多人问他,弃商投身生态文化建设,他后悔过吗?他每一次都坚定地说:“个人的理想追求能与事业融为一体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怎么会后悔呢?”
2018年接待熊猫文化协会考察麋鹿苑
2018年接待熊猫文化协会来麋鹿苑考察
深耕鹿苑多年,郭耕创意频繁。郭耕打趣说自己是麋鹿苑里科普教育的设计师,在他的努力下,1998年至今,麋鹿苑已经从一个没有任何科普设施的野生麋鹿园变为了全国的科普教育基地,成龙配套地完成了全苑科普设施的创意、规划、设计、制作,达30件,几乎遍布全苑。
走在麋鹿苑,郭耕说,这里的一切都是“换位思考”,都是从动物的角度来看人。在大门口有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皮箱子,上书“这里有世界上最危险的动物”,打开箱门,又出现一道门,上书“这个动物毛不可用,肉不可食……”这是什么动物?打开答案箱子,原来这是一面镜子。世界上最危险的动物就是人类自己。难怪经济学家舒马赫有一段名言:“人的欲望永无穷尽,但这种追求只能到精神王国去实现。在物质王国,永远欲壑难填。”在麋鹿苑处处充斥着郭耕的思索,其动物灭绝墓地创意,被写入教材;科学发现纪念碑获得了专利;与珍尼古道尔交往之文被选进课本。郭耕成系列的科教设施,支撑了生态文明实训基地。传统护生、荒野保护、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环保拍手歌、年讲百余场;保护齐宣誓,年导数十万。黄河诗、湿地诗、独角剧,独具一格。
带领市民在天坛公园观看禽鸟
多年来,郭耕多次为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人与自然”译写脚本,经常利用电视、电台等媒体宣传自然保护,在各大中小学进行题为“生态·生命·生活”的绿色演讲,并多次为教师甚至环保干部举办讲座。多年来,他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环保文章,为无辜的野生动物请命,并身体力行地从事动物救助、户外观鸟等活动,自觉、坚决地同社会上吃野生动物、笼养野鸟及野生动物贸易等行为做斗争。
和动物打交道什么印象最深?郭耕讲到:有一天早上,我醒来,只听见外面早已是燕语莺声。扛起望远镜就往外走,走着走着,突然看到了一只野兔。我马上停下脚步,屏住呼吸一动不动站在那里。只见野兔蹑手蹑脚地前进,几乎快窜到我的脚背上,然后慢慢地走了。我当时感到太幸福了,因为野兔没把我当成人。
“我想把麋鹿苑变成不关养动物的动物园!”郭耕是这样说的,也让这一切成为了现实。如今在麋鹿苑,动物们才是这里的主人,孔雀、狍子在苑内大摇大摆地走着,麋鹿成群结队奔跑于湿地间,“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景象日日上演。
2018年在麋鹿苑接待来自海淀的进行入队活动的学生
如今已然是环保届名人的郭耕依然日日行走于各地演讲,他不拘泥于人物、职称、官衔,只要能让大家接受就好。如今已经58岁的他依然在讲堂上栩栩如生地演讲,带着黑猩猩的面具,头着麋鹿发夹,十分投入。很多人质疑说,郭耕这样不辞辛苦地传播环保理念,有没有想过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理解和接受呢?对此,郭耕坦然地说:“这不要紧,有一句话算是我的座右铭:睡去感到生命之美丽,醒来感到生命之责任。我知道我奔走呼号是为了无言的生灵,它们没有地方告状,它们是弱者,是我们造成的祸端。在它们眼中我们是恐怖分子,所以我们应该自己约束自己。”
作为政协委员,郭耕之前每年“两会”期间都会骑着自行车参会,带头倡导绿色出行。后来新能源汽车上市,他成为了首批购买者。他更常年向人推荐“低碳八宝”:布袋子、水杯子、太阳能电器、无电池手电、牙刷、筷子、手绢、公交卡。
在郭耕的朋友圈,每天几十条内容的更新,大都是他亲手拍的身边的动物、植物,这是发自内心的热爱。郭耕说,既然叫郭耕,就应勤奋耕耘,笔耕不辍。他现在的状态是“讲不完的课,看不完的书,做不完的节目,写不完的文字”。但同时,他又自称是随遇而安的人。有资金,可以多做些事;没资金,也不妨碍做事。没有人会束缚你,绑住你。郭耕对我说,他是幸福的,因为他每天做的是他自己喜欢做的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事情。而我认为,郭耕的幸福是自己选择得到的。
郭耕
一、人物介绍
郭耕,男,1961年1月出生,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研究员。
动物保护30年、创意作品30件、笔耕著述20部、科普讲座每年100多场;1998年至今,郭耕完成了全苑科普设施的创意规划设计制作,将野生麋鹿园建成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他多次为央视“动物世界”“人与自然”栏目译写脚本、头戴黑猩猩面具和麋鹿发卡四处演讲,为无言的生灵奔走呼号。
二、主要事迹
致力动物保护的科普达人
在南囿秋风南海子公园内有这么一块湿地,那里麋鹿成群、野鸭成队,孔雀悠然地走过人们身边,各种鸟类在这里栖息……各种动物在这里回归自然、回归荒野,这就是南海子麋鹿苑。在南海子麋鹿苑里,有这么一位辛苦的“耕耘人”,他倡导生物多样性,他致力于生态科普教育,他专注于生态文化传承,他就是人称“四不像”的郭耕。
动物保护30年、创意作品30件、笔耕著述20部、科普讲座涉及10个方面,郭耕多年来在保护生态践行环保的路上始终孜孜以求,可谓生态道德生态文明的信仰者、维护者、推广者、实践者。从职业到事业,从工作到生活,无不砥砺践行并具一定影响。
郭耕的名字和麋鹿苑是分不开的,因为他在麋鹿苑负责环境教育且是这里五花八门的科普设施和诸多科普创意的创设者。麋鹿俗称“四不像”,和麋鹿处得久了,郭耕甚至戏称自己是科普教育的“四不像”,像教师不是教师,像作家不是作家,像专家不是专家,像导游不是导游。他说:“身为科普教育工作者,生态文化传播者,就要‘四不像’,这样才能更好地引领公众保护环境,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2017年冬与麋鹿相伴
很多人知道郭耕或许是因为他是政协委员,还可能是因为他与麋鹿苑的渊源,也有可能是因为他是环保践行者,但是极少数人知道郭耕从前是个商人。“大学学的贸易,毕业后自然而然就从商了,后来公司与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合作,在榆垡镇东胡林建设‘濒危动物驯养繁殖中心’,我毅然决然放弃当时的工作,成为了该中心的第一名饲养员。”郭耕告诉记者,当时他工作的“濒危动物驯养繁殖中心”就是现在的“北京野生动物园”。1998年,郭耕被调到南海子麋鹿苑,与麋鹿结下不解之缘,成为了麋鹿苑的生态文化守卫者。很多人问他,弃商投身生态文化建设,他后悔过吗?他每一次都坚定地说:“个人的理想追求能与事业融为一体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怎么会后悔呢?”
2018年接待熊猫文化协会考察麋鹿苑
2018年接待熊猫文化协会来麋鹿苑考察
深耕鹿苑多年,郭耕创意频繁。郭耕打趣说自己是麋鹿苑里科普教育的设计师,在他的努力下,1998年至今,麋鹿苑已经从一个没有任何科普设施的野生麋鹿园变为了全国的科普教育基地,成龙配套地完成了全苑科普设施的创意、规划、设计、制作,达30件,几乎遍布全苑。
走在麋鹿苑,郭耕说,这里的一切都是“换位思考”,都是从动物的角度来看人。在大门口有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皮箱子,上书“这里有世界上最危险的动物”,打开箱门,又出现一道门,上书“这个动物毛不可用,肉不可食……”这是什么动物?打开答案箱子,原来这是一面镜子。世界上最危险的动物就是人类自己。难怪经济学家舒马赫有一段名言:“人的欲望永无穷尽,但这种追求只能到精神王国去实现。在物质王国,永远欲壑难填。”在麋鹿苑处处充斥着郭耕的思索,其动物灭绝墓地创意,被写入教材;科学发现纪念碑获得了专利;与珍尼古道尔交往之文被选进课本。郭耕成系列的科教设施,支撑了生态文明实训基地。传统护生、荒野保护、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环保拍手歌、年讲百余场;保护齐宣誓,年导数十万。黄河诗、湿地诗、独角剧,独具一格。
带领市民在天坛公园观看禽鸟
多年来,郭耕多次为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人与自然”译写脚本,经常利用电视、电台等媒体宣传自然保护,在各大中小学进行题为“生态·生命·生活”的绿色演讲,并多次为教师甚至环保干部举办讲座。多年来,他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环保文章,为无辜的野生动物请命,并身体力行地从事动物救助、户外观鸟等活动,自觉、坚决地同社会上吃野生动物、笼养野鸟及野生动物贸易等行为做斗争。
和动物打交道什么印象最深?郭耕讲到:有一天早上,我醒来,只听见外面早已是燕语莺声。扛起望远镜就往外走,走着走着,突然看到了一只野兔。我马上停下脚步,屏住呼吸一动不动站在那里。只见野兔蹑手蹑脚地前进,几乎快窜到我的脚背上,然后慢慢地走了。我当时感到太幸福了,因为野兔没把我当成人。
“我想把麋鹿苑变成不关养动物的动物园!”郭耕是这样说的,也让这一切成为了现实。如今在麋鹿苑,动物们才是这里的主人,孔雀、狍子在苑内大摇大摆地走着,麋鹿成群结队奔跑于湿地间,“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景象日日上演。
2018年在麋鹿苑接待来自海淀的进行入队活动的学生
如今已然是环保届名人的郭耕依然日日行走于各地演讲,他不拘泥于人物、职称、官衔,只要能让大家接受就好。如今已经58岁的他依然在讲堂上栩栩如生地演讲,带着黑猩猩的面具,头着麋鹿发夹,十分投入。很多人质疑说,郭耕这样不辞辛苦地传播环保理念,有没有想过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理解和接受呢?对此,郭耕坦然地说:“这不要紧,有一句话算是我的座右铭:睡去感到生命之美丽,醒来感到生命之责任。我知道我奔走呼号是为了无言的生灵,它们没有地方告状,它们是弱者,是我们造成的祸端。在它们眼中我们是恐怖分子,所以我们应该自己约束自己。”
作为政协委员,郭耕之前每年“两会”期间都会骑着自行车参会,带头倡导绿色出行。后来新能源汽车上市,他成为了首批购买者。他更常年向人推荐“低碳八宝”:布袋子、水杯子、太阳能电器、无电池手电、牙刷、筷子、手绢、公交卡。
在郭耕的朋友圈,每天几十条内容的更新,大都是他亲手拍的身边的动物、植物,这是发自内心的热爱。郭耕说,既然叫郭耕,就应勤奋耕耘,笔耕不辍。他现在的状态是“讲不完的课,看不完的书,做不完的节目,写不完的文字”。但同时,他又自称是随遇而安的人。有资金,可以多做些事;没资金,也不妨碍做事。没有人会束缚你,绑住你。郭耕对我说,他是幸福的,因为他每天做的是他自己喜欢做的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事情。而我认为,郭耕的幸福是自己选择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