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玉
一、人物介绍
李天玉,女,1982年2月出生,碧水源研发中心给水研究所所长。
李天玉先后承担了市级和国内外重大科研项目近30个,35项专利获得授权,其中“MBR污水处理技术”在全国广泛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她历经4年创新性研发出的“DF膜”可将污染水深度净化为饮用水、并攻克了运行费用高的难关,每年可为国家节约7.3亿元。
二、主要事迹
女博士创新“膜”法为百姓供健康水
李天玉,女,汉族,中共党员,1982年2月生,2013年清华大学博士后出站参加工作,现任碧水源研发中心给水研究所所长,主任科学家,集团党委委员。主要从事膜法水处理工艺、膜污染控制、膜性能评价等方面研究与应用工作。
李天玉时刻保持着一个科技工作者的执著和严谨,努力带领团队成员,深入基层一线,真诚奉献,积极创新,把自己的梦想、信念、智慧和汗水,全部倾洒在膜法治水技术上。她扎根水厂,为我国膜法治水技术突破了费用高的关键问题,所得成果每年可为国家节约7.3亿元;所提出的纳滤膜净水技术制备高品质饮用水,引领给水行业快速推广先进技术,为我国百姓饮水健康与应急供水保驾护航。
工作九年来,主要承担了20余项市级工程项目,8项国际国内重大科研项目,共申请62项专利技术,其中35项已获授权;发表20多篇核心学术论文,参加20余次国内外学术会议并作报告。曾获得2018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8年中国膜工业优秀工程师、2017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16年中国膜工业科技二等奖、2014年北京市优秀青年工程师、2013年首都劳动奖章等荣誉。
怀揣治水之梦 沉迷创新之膜术
面对我国水脏、水少、水不安全三大水环境问题,研究水处理技术的李天玉博士心里很不是滋味,毕业时分,面临择业时一直在质问自己:治水之人,面对周围的水污染和安全问题却无能为力,那么一直沉浸在实验室做研究能有什么用呢?思索万千,这位28岁的女博士不管家人反对,毅然放弃了大学教书和科研工作的岗位,背着行囊,怀揣治水之梦,选择了碧水源这家水处理公司,扎根一线,去追寻治水技术。
刚踏上工作岗位,国民饮水就连续发生了一系列安全事故:江苏镇江自来水出现异味、兰州自来水受到苯的污染、44个城市自来水中检出消毒副产物……也就是说,抗生素、消毒副产物、重金属等微量污染物危害到人类健康,并且日趋严峻,现有处理工艺难以满足水质安全需求,迫切需要一种能够有效去除污染且对人类无害的净水技术。
李天玉进行水质检测(后)
面对此情,李天玉带领团队对各地水源进行深入调研分析污染物种类、分析方法和毒理性研究,走访和分析测试了无数条大江小溪,经历了无数次的试验和论证,研究其污染物共性和选择性去除的规律,历经4年多的日日夜夜,终于创新性研发出DF膜深度净水技术,它可有效去除抗生素、难降解有机物等污染物,同时可保留有益矿物质,具有无二次污染等特点,DF膜实现了将微污染水源水处理为高品质的健康饮用水,受到业内学者专家的高度肯定。
DF膜净水效果是显著的,但是与传统的老三段净水工艺相比,过滤膜净水技术是贵族技术,性能好但是费用极其昂贵,自来水厂用不起。面对这一难题,作为项目负责人的李天玉鼓励大家不能半途而废,带领大家从整个系统分析关键问题,从预处理、膜系统配置优化和膜污染控制等方面一点一点抠细节,重点突破。无数个不眠之夜,使得30多岁的她满头青丝中增添了丝丝白发,经过800多个日夜的中试研究,最终实现了DF膜技术运行费用降至0.35元/吨,减少30%,基本达到常规技术的费用水平,这打破了行业常规认识,得到同行专家的广泛认同和赞赏,也大大助力了DF膜技术在自来水厂的推广应用,为提升饮用水标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为我国百姓饮水健康与应急供水保驾护航。
勤于科技攻关 挥洒青春智慧
按照“应用带科研、科研促生产”的思路,李天玉积极参与到国家重大项目的科研工作中,自参加工作以来,主要承担了20余项市级以上水处理工程项目、8项重大科研项目(如中法、中澳国际联合科研项目以及“863”和“十二五”“十三五”国家水专项等)。
2011年她作为研究骨干参与住建部“十二五”水专项《MBR和膜过滤新型膜材料与成套装备开发及产业化》,该项目经过5年的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开发,使先进污水处理技术MBR及其关键过滤膜材料在全国广泛应用,对我国的污水资源化做出卓越贡献,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作为核心骨干参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膜生物反应器用增强型膜材料规模化制备与应用技术》。该项目提出增强型膜材料的开发、规模化制备与应用技术,解决了MBR技术推广的关键问题——膜丝易断裂,打破了国外先进厂商的垄断行情,实现了800万m2/d的生产规模,使我国成为全球最大膜材料生产制备基地。她在项目中负责构建膜性能综合评价平台,突破了国内外缺少统一系统的膜性能评价方法的现状,为解决MBR核心部件——膜产品的质量控制问题做出了贡献。
李天玉进行蒸馏实验
2015年,李天玉作为核心骨干参与ARC澳大利亚国际联合科研项目《集成式太阳能系统应用于膜蒸馏技术》。该项目提出将集成式太阳能系统应用到膜蒸馏技术中,以期解决膜蒸馏中能耗高的问题,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她在项目中主要承担膜污染控制和工艺优化工作,通过膜蒸馏过程动力学和膜性能微观变化,进一步优化工艺参数和提出控制措施,解决了膜蒸馏实际应用中污染的关键问题。2016年,李天玉作为子项目负责人参与中澳火炬国际项目《新型膜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开发》,她作为中方的总负责人,负责组织和指导我方研究团队,制定目标和评价新型膜材料的开发性能,开展膜性能评价和应用工艺优化工作,解决膜产品衰变的关键问题,以期解决膜技术推广应用中的关键问题,提升公司和我国膜技术在国际上的水平。
2017年,李天玉作为子项目负责人参与“十三五”水专项《苏州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集成与综合应用示范》。她在项目中负责纳滤饮用水处理工艺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部分,带领团队成员,打通高回收率UF-DF给水工艺,突破了传统纳滤膜难以实现高回收率运行的关键难题,并首次将选择性DF膜引进到给水深度处理中,成功将其运用到2个示范项目(15万吨/天),为国家高品质饮水新标准的制定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和示范作用。
李天玉通过九年来日日夜夜的伏案钻研,共申请62项专利技术,其中35项已获授权;发表20篇核心科技论文,参加20余次国内外学术会议并作报告,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了8篇SCI文章和10篇国际会议论文,且在国际顶端权威学术期刊J.Am.Chem.Soc.(IF:12.113)上发表科研论文。
孜孜不倦 为行业树立旗帜
通过对MBR膜污染机理和应用工艺的深入研究,李天玉及其团队开发出MBR节能减耗的曝气技术——高低脉冲曝气系统,可实现MBR运行能耗节约30%以上,每年为MBR行业节约电费3.65亿元,极大地提高了MBR 的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目前,为了进一步提升MBR膜技术水平和降低运行费用,李天玉带领团队正在开发往复运动式膜组器,采用往复型机械运行替代曝气擦洗的方式,以期实现膜污染控制。目前示范工程效果表明,该种往复运行式膜组器可使膜池能耗降低50%以上,预计每年节约电费3.65亿元,同时可使产水TN降低2-4ppm/L,每年对水环境可减排2190kg的硝氮,从而解决MBR工程应用中的瓶颈问题,为膜行业在水处理领域的快速发展扫清障碍。
李天玉进行试验
李天玉进行实验中
李天玉进行实验观察
李天玉观测试管
针对新兴且高速发展的膜行业,国际上没有行之有效的标准和检测方法,面对现状,李天玉带领团队通过借鉴相关行业标准、试验验证、反复修订、请教讨论等系列手段,构建中空纤维膜23项指标的综合评价系统,研制了泡点和通量自动化测试仪,为解决MBR核心部件——膜行业的产品质量控制做出卓越贡献。基于在膜性能测试方面的积累沉淀,李天玉应邀作为主编人员编写2项国标和3项行业标准,填补了膜行业和水处理行业的多项空白。
承担社会责任 传播科学知识
鉴于精湛的业务能力和严谨的敬业精神,李天玉担任了中澳国际大学生创业实习导师、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和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创新实习基地的企业导师,指导10余名大学生完成创新研究实习项目;并连续4次担任中国膜工业协会膜生物反应器技术核心培训讲师,向1000余人培训传播MBR工艺技术;此外,作为学生教育基地的核心科普工作者,接待大、中、小学校的学生教育参观工作20余次,讲授科普水处理行业和膜技术行业知识。
李天玉曾获得2018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8年中国膜工业优秀工程师、2017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16年中国膜工业科技二等奖、2014年北京市优秀青年工程师、2013年首都劳动奖章、2012年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对象等荣誉。
李天玉
一、人物介绍
李天玉,女,1982年2月出生,碧水源研发中心给水研究所所长。
李天玉先后承担了市级和国内外重大科研项目近30个,35项专利获得授权,其中“MBR污水处理技术”在全国广泛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她历经4年创新性研发出的“DF膜”可将污染水深度净化为饮用水、并攻克了运行费用高的难关,每年可为国家节约7.3亿元。
二、主要事迹
女博士创新“膜”法为百姓供健康水
李天玉,女,汉族,中共党员,1982年2月生,2013年清华大学博士后出站参加工作,现任碧水源研发中心给水研究所所长,主任科学家,集团党委委员。主要从事膜法水处理工艺、膜污染控制、膜性能评价等方面研究与应用工作。
李天玉时刻保持着一个科技工作者的执著和严谨,努力带领团队成员,深入基层一线,真诚奉献,积极创新,把自己的梦想、信念、智慧和汗水,全部倾洒在膜法治水技术上。她扎根水厂,为我国膜法治水技术突破了费用高的关键问题,所得成果每年可为国家节约7.3亿元;所提出的纳滤膜净水技术制备高品质饮用水,引领给水行业快速推广先进技术,为我国百姓饮水健康与应急供水保驾护航。
工作九年来,主要承担了20余项市级工程项目,8项国际国内重大科研项目,共申请62项专利技术,其中35项已获授权;发表20多篇核心学术论文,参加20余次国内外学术会议并作报告。曾获得2018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8年中国膜工业优秀工程师、2017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16年中国膜工业科技二等奖、2014年北京市优秀青年工程师、2013年首都劳动奖章等荣誉。
怀揣治水之梦 沉迷创新之膜术
面对我国水脏、水少、水不安全三大水环境问题,研究水处理技术的李天玉博士心里很不是滋味,毕业时分,面临择业时一直在质问自己:治水之人,面对周围的水污染和安全问题却无能为力,那么一直沉浸在实验室做研究能有什么用呢?思索万千,这位28岁的女博士不管家人反对,毅然放弃了大学教书和科研工作的岗位,背着行囊,怀揣治水之梦,选择了碧水源这家水处理公司,扎根一线,去追寻治水技术。
刚踏上工作岗位,国民饮水就连续发生了一系列安全事故:江苏镇江自来水出现异味、兰州自来水受到苯的污染、44个城市自来水中检出消毒副产物……也就是说,抗生素、消毒副产物、重金属等微量污染物危害到人类健康,并且日趋严峻,现有处理工艺难以满足水质安全需求,迫切需要一种能够有效去除污染且对人类无害的净水技术。
李天玉进行水质检测(后)
面对此情,李天玉带领团队对各地水源进行深入调研分析污染物种类、分析方法和毒理性研究,走访和分析测试了无数条大江小溪,经历了无数次的试验和论证,研究其污染物共性和选择性去除的规律,历经4年多的日日夜夜,终于创新性研发出DF膜深度净水技术,它可有效去除抗生素、难降解有机物等污染物,同时可保留有益矿物质,具有无二次污染等特点,DF膜实现了将微污染水源水处理为高品质的健康饮用水,受到业内学者专家的高度肯定。
DF膜净水效果是显著的,但是与传统的老三段净水工艺相比,过滤膜净水技术是贵族技术,性能好但是费用极其昂贵,自来水厂用不起。面对这一难题,作为项目负责人的李天玉鼓励大家不能半途而废,带领大家从整个系统分析关键问题,从预处理、膜系统配置优化和膜污染控制等方面一点一点抠细节,重点突破。无数个不眠之夜,使得30多岁的她满头青丝中增添了丝丝白发,经过800多个日夜的中试研究,最终实现了DF膜技术运行费用降至0.35元/吨,减少30%,基本达到常规技术的费用水平,这打破了行业常规认识,得到同行专家的广泛认同和赞赏,也大大助力了DF膜技术在自来水厂的推广应用,为提升饮用水标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为我国百姓饮水健康与应急供水保驾护航。
勤于科技攻关 挥洒青春智慧
按照“应用带科研、科研促生产”的思路,李天玉积极参与到国家重大项目的科研工作中,自参加工作以来,主要承担了20余项市级以上水处理工程项目、8项重大科研项目(如中法、中澳国际联合科研项目以及“863”和“十二五”“十三五”国家水专项等)。
2011年她作为研究骨干参与住建部“十二五”水专项《MBR和膜过滤新型膜材料与成套装备开发及产业化》,该项目经过5年的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开发,使先进污水处理技术MBR及其关键过滤膜材料在全国广泛应用,对我国的污水资源化做出卓越贡献,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作为核心骨干参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膜生物反应器用增强型膜材料规模化制备与应用技术》。该项目提出增强型膜材料的开发、规模化制备与应用技术,解决了MBR技术推广的关键问题——膜丝易断裂,打破了国外先进厂商的垄断行情,实现了800万m2/d的生产规模,使我国成为全球最大膜材料生产制备基地。她在项目中负责构建膜性能综合评价平台,突破了国内外缺少统一系统的膜性能评价方法的现状,为解决MBR核心部件——膜产品的质量控制问题做出了贡献。
李天玉进行蒸馏实验
2015年,李天玉作为核心骨干参与ARC澳大利亚国际联合科研项目《集成式太阳能系统应用于膜蒸馏技术》。该项目提出将集成式太阳能系统应用到膜蒸馏技术中,以期解决膜蒸馏中能耗高的问题,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她在项目中主要承担膜污染控制和工艺优化工作,通过膜蒸馏过程动力学和膜性能微观变化,进一步优化工艺参数和提出控制措施,解决了膜蒸馏实际应用中污染的关键问题。2016年,李天玉作为子项目负责人参与中澳火炬国际项目《新型膜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开发》,她作为中方的总负责人,负责组织和指导我方研究团队,制定目标和评价新型膜材料的开发性能,开展膜性能评价和应用工艺优化工作,解决膜产品衰变的关键问题,以期解决膜技术推广应用中的关键问题,提升公司和我国膜技术在国际上的水平。
2017年,李天玉作为子项目负责人参与“十三五”水专项《苏州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集成与综合应用示范》。她在项目中负责纳滤饮用水处理工艺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部分,带领团队成员,打通高回收率UF-DF给水工艺,突破了传统纳滤膜难以实现高回收率运行的关键难题,并首次将选择性DF膜引进到给水深度处理中,成功将其运用到2个示范项目(15万吨/天),为国家高品质饮水新标准的制定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和示范作用。
李天玉通过九年来日日夜夜的伏案钻研,共申请62项专利技术,其中35项已获授权;发表20篇核心科技论文,参加20余次国内外学术会议并作报告,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了8篇SCI文章和10篇国际会议论文,且在国际顶端权威学术期刊J.Am.Chem.Soc.(IF:12.113)上发表科研论文。
孜孜不倦 为行业树立旗帜
通过对MBR膜污染机理和应用工艺的深入研究,李天玉及其团队开发出MBR节能减耗的曝气技术——高低脉冲曝气系统,可实现MBR运行能耗节约30%以上,每年为MBR行业节约电费3.65亿元,极大地提高了MBR 的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目前,为了进一步提升MBR膜技术水平和降低运行费用,李天玉带领团队正在开发往复运动式膜组器,采用往复型机械运行替代曝气擦洗的方式,以期实现膜污染控制。目前示范工程效果表明,该种往复运行式膜组器可使膜池能耗降低50%以上,预计每年节约电费3.65亿元,同时可使产水TN降低2-4ppm/L,每年对水环境可减排2190kg的硝氮,从而解决MBR工程应用中的瓶颈问题,为膜行业在水处理领域的快速发展扫清障碍。
李天玉进行试验
李天玉进行实验中
李天玉进行实验观察
李天玉观测试管
针对新兴且高速发展的膜行业,国际上没有行之有效的标准和检测方法,面对现状,李天玉带领团队通过借鉴相关行业标准、试验验证、反复修订、请教讨论等系列手段,构建中空纤维膜23项指标的综合评价系统,研制了泡点和通量自动化测试仪,为解决MBR核心部件——膜行业的产品质量控制做出卓越贡献。基于在膜性能测试方面的积累沉淀,李天玉应邀作为主编人员编写2项国标和3项行业标准,填补了膜行业和水处理行业的多项空白。
承担社会责任 传播科学知识
鉴于精湛的业务能力和严谨的敬业精神,李天玉担任了中澳国际大学生创业实习导师、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和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创新实习基地的企业导师,指导10余名大学生完成创新研究实习项目;并连续4次担任中国膜工业协会膜生物反应器技术核心培训讲师,向1000余人培训传播MBR工艺技术;此外,作为学生教育基地的核心科普工作者,接待大、中、小学校的学生教育参观工作20余次,讲授科普水处理行业和膜技术行业知识。
李天玉曾获得2018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8年中国膜工业优秀工程师、2017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16年中国膜工业科技二等奖、2014年北京市优秀青年工程师、2013年首都劳动奖章、2012年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对象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