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榜样 >  往届回顾 >  2018年 >  10月 >  第二周榜单
[敬业奉献]王彰贵:创造海洋环境预报“零失误”奇迹
首都文明网 2018-10-08

王彰贵

  一、人物介绍

即将通车的港珠澳跨海大桥犹如一道美丽的彩虹,连接着内地和香港、澳门。在这项了不起的世纪工程背后,有一位海洋追梦人,他带领一个团队,每天为大桥的建设观风测雨,用精准的海洋环境预报保障施工建设,开创了我国重大海上工程建设预报保障先河。他就是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总工程师王彰贵同志。他带领着团队为超越0.1米的预报误差值进行了技术攻关,建立了无缝隙预报技术及预报推演技术,解决了施工窗口临界误差的问题,创造了32根管节和最终接头施工安装的预报保障“零失误”的奇迹。王彰贵作为港珠澳大桥建设海洋环境预报总指挥,先后组织预报中心94人参与和投入港珠澳大桥预报服务保障工作,约占预报中心职工总数的1/3。

二、主要事迹

创造海洋环境预报“零失误”奇迹

说到犹如一道美丽彩虹的港珠澳大桥,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不过,大家或许并不知道,在这项了不起的世纪工程背后,还有这么一个人,每天为大桥的建设观风测海,用精准的海洋环境预报保障施工建设,开创了我国重大海上隧道工程建设预报保障先河。他就是带领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预报保障团队的总工程师王彰贵。

完成大桥“技术极限”,需要找到“懂天”的人

港珠澳大桥连接着珠海和香港、澳门三地。而整个工程中最具挑战性的就是双向6车道的沉管隧道工程,国外专家评价其为“破世界纪录的工程,工程难度直逼技术极限”。其中,沉管浮运和安装是岛隧工程的核心环节,对所在海域的天气、海浪、海流有苛刻的要求。

从2013年5月首节(E1)沉管浮运安装开始,作为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总工程师,王彰贵就承担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沉管浮运安装保障工作,为施工作业提供准确化、精细化的海洋环境保障服务。

王彰贵日常工作照

开会研究(左二)

针对施工中的突发情况,王彰贵和他的团队相继研发了海上重大工程施工环境保障管理系统、深基槽沉管对接保障系统以及异常波预警系统,这些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及时应用,为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安装任务的完成提供了有力保障。卫星发射需要天气“窗口”,沉管浮运安装同样也需要海洋环境“窗口”。一个8万吨庞然大物要在大海中浮运10多公里,并在海底40多米的指定位置进行厘米级对接,将会受到千变万化的风、浪、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就要选择一个风平浪静、海流舒缓的时间段,这就是“窗口期”,而王彰贵和他的团队的任务就是要给每一节沉管专门订制一段浮运、安装的精准作业时间。

填补研究空白,摸清珠江口深槽流速规律

早在2011年,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就为岛隧工程成立专项组,在北京设有一个研究工作组,在珠海岛隧工程总部营地设立一个现场工作组。针对整个施工范围内的气象、波浪、海流、异常波进行观测与分析。专项组一方面通过详细的观测积累基础数据,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综合预报模型来实现精确预报。

王彰贵指导同事安装指挥船

王彰贵参加单位会议活动

随着沉管安装水深超过40米,最大槽深超过30米,中国交通建设集团需要挑战深水深槽沉管施工的世界级难度,亟需清楚沉管对接时海底流场分布和沉管运动姿态情况。“海底深槽的微尺度海流研究,国内外均属空白。”王彰贵表示。

“为了深入研究深水深槽对沉管姿态的运动规律,我们在北京总部用大型计算机对深基槽海流三维结构进行数值模拟,同时开展高密度海流观测,以检验、调整数值预测模型,从而提高预报精度。我们分析一年多以来的观测数据,终于找到了珠江口深槽流速的新规律。”王彰贵说。

攻克技术难题,创造零误差预报保障奇迹

“对一般预报而言,准确率达到80%属于正常。但对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来说,1%的误差将导致沉管作业的失败,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我们的预报保障必须要做到百分之百的成功。”王彰贵说。对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的施工来说,水流流速每秒增加0.2米都是关乎成败的临界点。超越0.2米的预报误差值是王彰贵和他的团队必须要攻克的技术难题,为此,王彰贵的团队专门成立了保障组,每次预报前进行会商、推演,校验预报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最终解决了0.2米临界值误差的问题,创造了4年零误差的预报保障奇迹。

带伤披甲上阵,60岁高龄成为众人楷模

施工期间,王彰贵已年近60岁,这在工程建设领域来说已是高龄,但王彰贵似乎并没受此影响。他的同事说,每次上船,几十个小时下来,很多年轻人都困倦得不行,但王总工永远是精神抖擞。跟过船的人都知道,在船上作业是件极辛苦的事,安装船上空间少、人员多,没有睡觉和休息的地方,累了只能在椅子上坐着或者站起来活动。几十个小时耗下来,哪怕是身强体壮的年轻人也受不了。而王总工几乎每次都跟船,永远守在最艰苦、最困难、压力最大的地方,每次施工30多个小时,两天一夜他基本不睡觉,全程盯着大屏幕,高度紧张。他的团队助理研究员尹朝晖说:“他只是全身心在想,我能为工程解决什么海洋环境的问题,不要因为这个影响工程。”而谁能想到王彰贵同志是一名患有风湿的病人。“有他在,我们都很拼。”汪雷是王彰贵的学生,在他眼里,老师是团队的精神领袖。“这么长的战线,有时候我们也会懈怠,但是看到王老师这么大年纪在船上都不松懈,自己就更不能松懈了。”汪雷说,这是精神的感召,非任何专业技术能比。我想最能表达出对王彰贵同志肯定的莫过于岛隧工程项目部总工程师林鸣了,他多次对王彰贵说:“你在船上,我就踏实。”简单的一句话,却充分表达了王总工对待工作的认真与努力,更是对他在技术能力方面的信任与认可。王彰贵无愧于我们当代爱岗敬业的楷模,更是值得我们青年人学习的榜样。

与团队在码头合影留念

港珠澳大桥投入使用后,王彰贵与大桥合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榜样 >  往届回顾 >  2018年 >  10月 >  第二周榜单
[敬业奉献]王彰贵:创造海洋环境预报“零失误”奇迹
首都文明网 2018-10-08

王彰贵

  一、人物介绍

即将通车的港珠澳跨海大桥犹如一道美丽的彩虹,连接着内地和香港、澳门。在这项了不起的世纪工程背后,有一位海洋追梦人,他带领一个团队,每天为大桥的建设观风测雨,用精准的海洋环境预报保障施工建设,开创了我国重大海上工程建设预报保障先河。他就是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总工程师王彰贵同志。他带领着团队为超越0.1米的预报误差值进行了技术攻关,建立了无缝隙预报技术及预报推演技术,解决了施工窗口临界误差的问题,创造了32根管节和最终接头施工安装的预报保障“零失误”的奇迹。王彰贵作为港珠澳大桥建设海洋环境预报总指挥,先后组织预报中心94人参与和投入港珠澳大桥预报服务保障工作,约占预报中心职工总数的1/3。

二、主要事迹

创造海洋环境预报“零失误”奇迹

说到犹如一道美丽彩虹的港珠澳大桥,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不过,大家或许并不知道,在这项了不起的世纪工程背后,还有这么一个人,每天为大桥的建设观风测海,用精准的海洋环境预报保障施工建设,开创了我国重大海上隧道工程建设预报保障先河。他就是带领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预报保障团队的总工程师王彰贵。

完成大桥“技术极限”,需要找到“懂天”的人

港珠澳大桥连接着珠海和香港、澳门三地。而整个工程中最具挑战性的就是双向6车道的沉管隧道工程,国外专家评价其为“破世界纪录的工程,工程难度直逼技术极限”。其中,沉管浮运和安装是岛隧工程的核心环节,对所在海域的天气、海浪、海流有苛刻的要求。

从2013年5月首节(E1)沉管浮运安装开始,作为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总工程师,王彰贵就承担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沉管浮运安装保障工作,为施工作业提供准确化、精细化的海洋环境保障服务。

王彰贵日常工作照

开会研究(左二)

针对施工中的突发情况,王彰贵和他的团队相继研发了海上重大工程施工环境保障管理系统、深基槽沉管对接保障系统以及异常波预警系统,这些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及时应用,为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安装任务的完成提供了有力保障。卫星发射需要天气“窗口”,沉管浮运安装同样也需要海洋环境“窗口”。一个8万吨庞然大物要在大海中浮运10多公里,并在海底40多米的指定位置进行厘米级对接,将会受到千变万化的风、浪、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就要选择一个风平浪静、海流舒缓的时间段,这就是“窗口期”,而王彰贵和他的团队的任务就是要给每一节沉管专门订制一段浮运、安装的精准作业时间。

填补研究空白,摸清珠江口深槽流速规律

早在2011年,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就为岛隧工程成立专项组,在北京设有一个研究工作组,在珠海岛隧工程总部营地设立一个现场工作组。针对整个施工范围内的气象、波浪、海流、异常波进行观测与分析。专项组一方面通过详细的观测积累基础数据,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综合预报模型来实现精确预报。

王彰贵指导同事安装指挥船

王彰贵参加单位会议活动

随着沉管安装水深超过40米,最大槽深超过30米,中国交通建设集团需要挑战深水深槽沉管施工的世界级难度,亟需清楚沉管对接时海底流场分布和沉管运动姿态情况。“海底深槽的微尺度海流研究,国内外均属空白。”王彰贵表示。

“为了深入研究深水深槽对沉管姿态的运动规律,我们在北京总部用大型计算机对深基槽海流三维结构进行数值模拟,同时开展高密度海流观测,以检验、调整数值预测模型,从而提高预报精度。我们分析一年多以来的观测数据,终于找到了珠江口深槽流速的新规律。”王彰贵说。

攻克技术难题,创造零误差预报保障奇迹

“对一般预报而言,准确率达到80%属于正常。但对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来说,1%的误差将导致沉管作业的失败,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我们的预报保障必须要做到百分之百的成功。”王彰贵说。对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的施工来说,水流流速每秒增加0.2米都是关乎成败的临界点。超越0.2米的预报误差值是王彰贵和他的团队必须要攻克的技术难题,为此,王彰贵的团队专门成立了保障组,每次预报前进行会商、推演,校验预报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最终解决了0.2米临界值误差的问题,创造了4年零误差的预报保障奇迹。

带伤披甲上阵,60岁高龄成为众人楷模

施工期间,王彰贵已年近60岁,这在工程建设领域来说已是高龄,但王彰贵似乎并没受此影响。他的同事说,每次上船,几十个小时下来,很多年轻人都困倦得不行,但王总工永远是精神抖擞。跟过船的人都知道,在船上作业是件极辛苦的事,安装船上空间少、人员多,没有睡觉和休息的地方,累了只能在椅子上坐着或者站起来活动。几十个小时耗下来,哪怕是身强体壮的年轻人也受不了。而王总工几乎每次都跟船,永远守在最艰苦、最困难、压力最大的地方,每次施工30多个小时,两天一夜他基本不睡觉,全程盯着大屏幕,高度紧张。他的团队助理研究员尹朝晖说:“他只是全身心在想,我能为工程解决什么海洋环境的问题,不要因为这个影响工程。”而谁能想到王彰贵同志是一名患有风湿的病人。“有他在,我们都很拼。”汪雷是王彰贵的学生,在他眼里,老师是团队的精神领袖。“这么长的战线,有时候我们也会懈怠,但是看到王老师这么大年纪在船上都不松懈,自己就更不能松懈了。”汪雷说,这是精神的感召,非任何专业技术能比。我想最能表达出对王彰贵同志肯定的莫过于岛隧工程项目部总工程师林鸣了,他多次对王彰贵说:“你在船上,我就踏实。”简单的一句话,却充分表达了王总工对待工作的认真与努力,更是对他在技术能力方面的信任与认可。王彰贵无愧于我们当代爱岗敬业的楷模,更是值得我们青年人学习的榜样。

与团队在码头合影留念

港珠澳大桥投入使用后,王彰贵与大桥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