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榜样 >  往届回顾 >  2018年 >  8月 >  第二周榜单
[自强不息]詹志芳:劫难之后的精彩重生
首都文明网 2018-08-13

詹志芳

一、人物介绍

詹志芳,1994年到1997年因骶骨瘤而坐上轮椅,期间她坚持写作,用轮椅丈量世界,用文字记录生活。创作出小说《北京娃》、游记《轮椅走天下》等多部作品,共计一百余万字。生活的磨砺更加深了詹志芳对于世界、对于生活的热爱,生活的不幸也促使她用残缺的身躯担负起了对于社会的责任,为伤残军人争取更好的抚恤待遇,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经过了生活的磨砺和时间的淬炼,詹志芳变得更加纯粹,也许时间会让红颜变成白发,会让沧海变成桑田,生活的不幸也会让一个人永远坐上轮椅,但詹志芳的心中却始终有着一种不会被改变的东西,那就是她对生活、对世界发自内心的热爱以及对于社会的那份强烈的责任感。

  二、主要事迹

劫难之后的精彩重生

海明威曾说过一句话:“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这句话正是詹志芳的真实写照。詹志芳,女,1950年10月生,是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1968年,初中毕业的詹志芳来到山西运城,开始了五年的插队生活,割麦子、拉粪和拔棉柴这些农活成为家常便饭。知青生活的艰苦也许是今天的年轻一代所难以想象的,但同时,五年的知青岁月也磨砺了詹志芳的性格,使她在面对未来生活的重重打击时多了一份坚毅和从容,同时也为后来创作长篇小说《北京娃》提供了最为真实生动的素材。

1973年,詹志芳以全县前几名的成绩成为工农兵学员,来到太原进入山西大学继续学业。因为喜欢数学的缘故,她从外语系转到数学系计算机专业。毕业后,詹志芳一直在中央电视台从事计算机软件工作。工作期间,詹志芳凭借自己的专业技术,帮助央视完成了第一次全国电视观众的调查和收视率调查,对磁带库进行了规范化管理,并多次荣获中央电视台技术革新改进奖励及广播电影电视部科技进步奖。

1981年,詹志芳与丈夫廖秋忠结识。

詹志芳的生活曾经是平顺的,八十年代,她很幸运地遇到了人生的另一半——廖秋忠,价值观的一致和生活情趣的相仿让两人走到了一起。但是,生活却给了詹志芳第一次沉重的打击。廖秋忠身兼数职,包括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常委、全国台联副会长、研究生导师、一个全国性学术刊物的主编等,繁重的科研任务和社会工作使廖秋忠原本就不好的身体雪上加霜,1991年10月他突然发病,仅十几天就过世了。先生的过早离世给詹志芳的生活蒙上了难以抹去的阴影,在好心人的劝慰和开导之下,经过自身艰苦的努力,她慢慢从生活的重重阴影中走了出来,在磨难面前,她并没有颓唐和消沉,而是依然笑对人生。

然而,生活对于詹志芳的考验还远远没有结束。1994年,詹志芳发现自己患有发病率很低的骶骨瘤,医生曾对她说:“准备做张海迪吧。”手术过程中,她的高压一度降到了40毫米汞柱,医生出来问詹志芳的父亲:“手术还做吗?”父亲说了一个“做”字之后就瘫倒在了地上。经过惊心动魄的手术,医生从詹志芳的身体里将一块巴掌大的病骨像岩石一样敲了下来。手术后,詹志芳虽然避免了高位截瘫的厄运,但疼痛却一直伴随着她,甚至别人稍微碰一下病床都会让她十分痛苦。因为疾病复发,詹志芳分别在1995年、1997年又做了两次手术,身上许多血管、神经被切断。她有时连一杯水、一本书都拿不动,也不能再像正常人一样行走,有时只能吃十根龙须面。三次手术,三次全身换血,三次重学走路,三次浴火重生——生活就这样屡次给了詹志芳以迎头痛击,但她只是流血了,却并没有低头。生活的不幸使她更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更加深了她对于世界、对于生活的热爱,她要用残缺的身躯去担负对于社会的责任,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边治疗、一边坚持写作,已经成为詹志芳生活的常态。

2017年,詹志芳在英国伦敦留影。

2017年,詹志芳在英国格林尼治本初子午线,她说:“身在轮椅之上的自己却双脚横跨东西两个时区。”

养病期间,因为只能躺在床上无法从事其他工作,内心有很多话想通过文字来表达,詹志芳开始尝试写作。创作过程充满艰辛,当时的身体情况让詹志芳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病痛,因为无法起身,所以只能躺在床上一只手举着键盘,一只手敲字,常常是刚打出几段话就已经让她汗流浃背——而她每天还要这样坚持连续写作五六个小时。就这样,詹志芳克服了重重困难,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创作,到现在已经累计写出了一百余万字的作品,这其中包括以知青生活为主题的小说《北京娃》,以自己与病魔作斗争的经历写成的散文集《顺境逆境度人生》《笑对病魔缠》,而最近出版的《轮椅走天下》,则是她一个人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坐着轮椅“走”遍欧美22个国家之后写成的游记。在这本书中,她记录了自己一路上的点点滴滴、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尽管身受生活给予的种种不幸,但却依然对生活和世界充满着热爱的人。同时,她长期关注台湾以及海外人士,创作了《在北京的台湾人》《夏威夷侨领谢月梅和她的家庭》等作品,几次台湾之行,使她结识了很多台湾地下党员的后代,心中那份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使她立志要把这些英烈的故事记录下来。目前,詹志芳正在计划写作一部有关当年台湾地下党员的书。

2017年11月7日《北京青年报》用整版篇幅报道詹志芳的感人事迹。

2018年,詹志芳在台湾与台湾地下党烈士子弟合影留念。

2009年,詹志芳在参加残疾人代表大会时结识了很多伤残军人,为了给他们争取到更加优渥的抚恤补助,她在建国60周年前夕写信向有关部门及时反映了这个情况,并得到了国家领导人和有关部门的肯定和支持,之后国家屡次提高伤残人员抚恤补助标准,这让詹志芳的内心得到了极大的安慰。有一句犹太谚语叫做,拯救一个人即等于拯救全世界,作为一名残疾人,为需要帮助的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其送去温暖和抚慰,詹志芳认为这是对那些与自己有着相似处境的人应尽的一份责任,也是自己为这个社会应尽的一份责任。

生活中真正的英雄,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经过了生活的磨砺和时间的淬炼,詹志芳变得更加纯粹,也许时间会让红颜变成白发,会让沧海变成桑田,生活的不幸也会让一个人永远坐上轮椅,但詹志芳的心中却始终有着一种不会被改变的东西,那就是她对生活、对世界发自内心的热爱以及对于社会的那份强烈的责任感。

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榜样 >  往届回顾 >  2018年 >  8月 >  第二周榜单
[自强不息]詹志芳:劫难之后的精彩重生
首都文明网 2018-08-13

詹志芳

一、人物介绍

詹志芳,1994年到1997年因骶骨瘤而坐上轮椅,期间她坚持写作,用轮椅丈量世界,用文字记录生活。创作出小说《北京娃》、游记《轮椅走天下》等多部作品,共计一百余万字。生活的磨砺更加深了詹志芳对于世界、对于生活的热爱,生活的不幸也促使她用残缺的身躯担负起了对于社会的责任,为伤残军人争取更好的抚恤待遇,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经过了生活的磨砺和时间的淬炼,詹志芳变得更加纯粹,也许时间会让红颜变成白发,会让沧海变成桑田,生活的不幸也会让一个人永远坐上轮椅,但詹志芳的心中却始终有着一种不会被改变的东西,那就是她对生活、对世界发自内心的热爱以及对于社会的那份强烈的责任感。

  二、主要事迹

劫难之后的精彩重生

海明威曾说过一句话:“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这句话正是詹志芳的真实写照。詹志芳,女,1950年10月生,是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1968年,初中毕业的詹志芳来到山西运城,开始了五年的插队生活,割麦子、拉粪和拔棉柴这些农活成为家常便饭。知青生活的艰苦也许是今天的年轻一代所难以想象的,但同时,五年的知青岁月也磨砺了詹志芳的性格,使她在面对未来生活的重重打击时多了一份坚毅和从容,同时也为后来创作长篇小说《北京娃》提供了最为真实生动的素材。

1973年,詹志芳以全县前几名的成绩成为工农兵学员,来到太原进入山西大学继续学业。因为喜欢数学的缘故,她从外语系转到数学系计算机专业。毕业后,詹志芳一直在中央电视台从事计算机软件工作。工作期间,詹志芳凭借自己的专业技术,帮助央视完成了第一次全国电视观众的调查和收视率调查,对磁带库进行了规范化管理,并多次荣获中央电视台技术革新改进奖励及广播电影电视部科技进步奖。

1981年,詹志芳与丈夫廖秋忠结识。

詹志芳的生活曾经是平顺的,八十年代,她很幸运地遇到了人生的另一半——廖秋忠,价值观的一致和生活情趣的相仿让两人走到了一起。但是,生活却给了詹志芳第一次沉重的打击。廖秋忠身兼数职,包括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常委、全国台联副会长、研究生导师、一个全国性学术刊物的主编等,繁重的科研任务和社会工作使廖秋忠原本就不好的身体雪上加霜,1991年10月他突然发病,仅十几天就过世了。先生的过早离世给詹志芳的生活蒙上了难以抹去的阴影,在好心人的劝慰和开导之下,经过自身艰苦的努力,她慢慢从生活的重重阴影中走了出来,在磨难面前,她并没有颓唐和消沉,而是依然笑对人生。

然而,生活对于詹志芳的考验还远远没有结束。1994年,詹志芳发现自己患有发病率很低的骶骨瘤,医生曾对她说:“准备做张海迪吧。”手术过程中,她的高压一度降到了40毫米汞柱,医生出来问詹志芳的父亲:“手术还做吗?”父亲说了一个“做”字之后就瘫倒在了地上。经过惊心动魄的手术,医生从詹志芳的身体里将一块巴掌大的病骨像岩石一样敲了下来。手术后,詹志芳虽然避免了高位截瘫的厄运,但疼痛却一直伴随着她,甚至别人稍微碰一下病床都会让她十分痛苦。因为疾病复发,詹志芳分别在1995年、1997年又做了两次手术,身上许多血管、神经被切断。她有时连一杯水、一本书都拿不动,也不能再像正常人一样行走,有时只能吃十根龙须面。三次手术,三次全身换血,三次重学走路,三次浴火重生——生活就这样屡次给了詹志芳以迎头痛击,但她只是流血了,却并没有低头。生活的不幸使她更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更加深了她对于世界、对于生活的热爱,她要用残缺的身躯去担负对于社会的责任,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边治疗、一边坚持写作,已经成为詹志芳生活的常态。

2017年,詹志芳在英国伦敦留影。

2017年,詹志芳在英国格林尼治本初子午线,她说:“身在轮椅之上的自己却双脚横跨东西两个时区。”

养病期间,因为只能躺在床上无法从事其他工作,内心有很多话想通过文字来表达,詹志芳开始尝试写作。创作过程充满艰辛,当时的身体情况让詹志芳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病痛,因为无法起身,所以只能躺在床上一只手举着键盘,一只手敲字,常常是刚打出几段话就已经让她汗流浃背——而她每天还要这样坚持连续写作五六个小时。就这样,詹志芳克服了重重困难,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创作,到现在已经累计写出了一百余万字的作品,这其中包括以知青生活为主题的小说《北京娃》,以自己与病魔作斗争的经历写成的散文集《顺境逆境度人生》《笑对病魔缠》,而最近出版的《轮椅走天下》,则是她一个人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坐着轮椅“走”遍欧美22个国家之后写成的游记。在这本书中,她记录了自己一路上的点点滴滴、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尽管身受生活给予的种种不幸,但却依然对生活和世界充满着热爱的人。同时,她长期关注台湾以及海外人士,创作了《在北京的台湾人》《夏威夷侨领谢月梅和她的家庭》等作品,几次台湾之行,使她结识了很多台湾地下党员的后代,心中那份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使她立志要把这些英烈的故事记录下来。目前,詹志芳正在计划写作一部有关当年台湾地下党员的书。

2017年11月7日《北京青年报》用整版篇幅报道詹志芳的感人事迹。

2018年,詹志芳在台湾与台湾地下党烈士子弟合影留念。

2009年,詹志芳在参加残疾人代表大会时结识了很多伤残军人,为了给他们争取到更加优渥的抚恤补助,她在建国60周年前夕写信向有关部门及时反映了这个情况,并得到了国家领导人和有关部门的肯定和支持,之后国家屡次提高伤残人员抚恤补助标准,这让詹志芳的内心得到了极大的安慰。有一句犹太谚语叫做,拯救一个人即等于拯救全世界,作为一名残疾人,为需要帮助的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其送去温暖和抚慰,詹志芳认为这是对那些与自己有着相似处境的人应尽的一份责任,也是自己为这个社会应尽的一份责任。

生活中真正的英雄,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经过了生活的磨砺和时间的淬炼,詹志芳变得更加纯粹,也许时间会让红颜变成白发,会让沧海变成桑田,生活的不幸也会让一个人永远坐上轮椅,但詹志芳的心中却始终有着一种不会被改变的东西,那就是她对生活、对世界发自内心的热爱以及对于社会的那份强烈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