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亦铮
一、人物介绍
在姜亦铮家,血浓于水的兄弟之情让人动容。姜亦铮的哥哥3岁时因医疗事故造成腿部残疾,2003年其母亲去世后,哥哥的身体也越来越差,生活几乎不能自理,面对这样的情况,姜亦铮迎难而上,细心照顾,不离不弃,与哥哥相守已度过了15年。
二、主要事迹
孝母爱兄好男儿无怨担当几十年
69岁的姜亦铮,是前门的老居民,他有个哥哥,叫姜亦钟,今年71岁。几十年里,姜亦铮和哥哥之间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且听我慢慢道来。
解放初期,医疗条件普遍落后,哥哥姜亦钟3岁的时候,仅仅因为发烧被误诊,从此落下残疾,腰及双下肢活动困难。这哥儿俩的命真的挺苦,少年丧父,人生的最早的不幸被他们摊上了。很小的时候,他们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含辛茹苦地带着小哥儿俩艰难度日。妈妈没正式工作,自然没有经济来源,但母性是伟大的,在姜亦铮的印象中,妈妈好像什么苦活儿都干过。为了生计,她曾带着街道的老姐妹们一道,开办过针织厂,用缝纫机绣花,非常苦,非常难,但是坚强的母亲硬是将他俩抚养大了,而且还供着姜亦铮读了中专。
本应苦尽甘来,有了孙子,该到享清福的时候了,却不料,60岁时,老人家突然得了场大病。母亲病重,需要24小时全天候护理。哥哥不用人照顾已算不错了,哪里还顾得上母亲,因此重任就落在姜亦铮一人身上了。那是何等艰难的一段时日啊,为了照看妈妈,姜亦铮不要说吃饭没点儿,甚至没时间睡觉。时值严冬的那几个月,他竟然连衣服鞋袜都未曾脱过。夜间,医院不让陪住,他就偷偷地溜进来,侧卧在走廊的长凳上。尤其春节那几天,好凄凉,病情轻微的患者被接回家住了,而母亲则依然要躺在病床上,医院外,纷纷扬扬地飘着鹅毛大雪……
4个月之后,母亲虽然出院了,但耳朵却从此失聪。耳聋未愈,眼睛又失明了,随即又是股骨头骨折,从此便是卧床,吃喝拉撒都在床上。而一切的照料,都要由姜亦铮完成。无论严冬酷暑,哪怕深更半夜,只要母亲的房间稍有动静,他都要赶紧过去,侍候老太太喝水,为她接尿,帮她翻身……我的叙述省略了大量情节和细节,但人们仅凭合理想象,就可幻化出一个个生动感人的画面。
故事讲到这里,就必须提及另一个人了,那就是姜亦铮的妻子任珍。这位从和他相识起,就认定了他的女士,几十年来,就是这样一步步地陪着丈夫,乐观地、无怨无悔地精心伺候着婆婆,直到老人安详地离世。
姜亦铮(右)帮哥哥买菜
姜亦铮(左)给哥哥理发
姜亦铮(左)帮哥哥洗脚
计划经济时期,姜亦铮和哥哥的单位没给他们分过房,因此,几十年来,这一大家子人就始终挤在父母留下的总面积仅30平米的两间老房里。由于残疾,哥哥姜亦钟不到50岁就提前退休了。最初,他还能买点儿菜,艰难地走几步,到后来,就出不了门了。母亲在世的时候,姜亦铮和妻子尽心伺候着老妈妈,母亲走后,他的重心便很自然地转向了哥哥。
什么叫无微不至?很少有人拆解过这个成语。那就是任何细小的事儿,都能做得到位。姜亦铮就做到位了。吃,对常人来说不是事儿,但对残疾人,就是大事儿。哥哥出不了门,包括与肉蛋菜奶之类主副食的采购,姜亦铮都得全包。哥哥爱吃什么零食,他了如指掌,因此也常常捎带着给他买回来。身体好的时候,姜亦钟还能在房间里挪动,能勉强自己做饭,身体稍差,姜亦铮夫妇就要做好饭给他送过去。再说穿。这哥儿俩从小就生活在贫寒家境中。姜亦钟原本没什么衣服,又觉得反正自己窝在家,便不想添置任何新衣。穿的依然是几十年前的破衣烂衫。但当弟弟的,怎能忍心看着哥哥如此寒酸?于是,每年,他都为哥哥添置新衣。哥哥常年窝在小屋里,脾气变得更加暴虐,常固执得硬是不肯穿。姜亦铮便好言相劝,总算让哥哥穿上了体面的羽绒服、衬衣、T恤……
姜亦铮(左)陪哥哥看报纸
姜亦铮(右)陪哥哥画画
姜亦铮(右)带哥哥到天安门游玩
头发长了,他给哥哥理发;身上脏了,他给哥哥洗澡;哥哥行动不便,他给哥哥的椅子上掏了个洞,当坐便器;病了,他推着哥哥去看病;冬天,他买来烟囱,给哥哥安上火炉……每天他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哥哥倒屎倒尿……一天,没什么,一个月,也没问题,但这可是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甚至可能是一辈子的事儿,任何人都可以扪心自问:做得到么?因此,无数细小的事儿堆起来,就是大事儿,就是大善,就是大爱。
事实上,姜亦铮也是年近古稀的老人了,身体每况愈下,困难越来越多。但令他欣慰的是,街道和社区伸出了援助之手,街道残联给哥哥配发了轮椅,草场社区给他办了“助残”相关手续,更为可喜的是,“煤改电”工程,给这个以及所有家庭带来了福音,他们再也不用为冬季取暖着急了。
姜亦铮说,已经非常不错了。他还说,既然命运已如此安排,我和我妻子就必须面对,必须承受,再艰难也要顽强地走下去,我们没有退路。正因没有退路,我们才必须勇敢地前行……
姜亦铮
一、人物介绍
在姜亦铮家,血浓于水的兄弟之情让人动容。姜亦铮的哥哥3岁时因医疗事故造成腿部残疾,2003年其母亲去世后,哥哥的身体也越来越差,生活几乎不能自理,面对这样的情况,姜亦铮迎难而上,细心照顾,不离不弃,与哥哥相守已度过了15年。
二、主要事迹
孝母爱兄好男儿无怨担当几十年
69岁的姜亦铮,是前门的老居民,他有个哥哥,叫姜亦钟,今年71岁。几十年里,姜亦铮和哥哥之间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且听我慢慢道来。
解放初期,医疗条件普遍落后,哥哥姜亦钟3岁的时候,仅仅因为发烧被误诊,从此落下残疾,腰及双下肢活动困难。这哥儿俩的命真的挺苦,少年丧父,人生的最早的不幸被他们摊上了。很小的时候,他们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含辛茹苦地带着小哥儿俩艰难度日。妈妈没正式工作,自然没有经济来源,但母性是伟大的,在姜亦铮的印象中,妈妈好像什么苦活儿都干过。为了生计,她曾带着街道的老姐妹们一道,开办过针织厂,用缝纫机绣花,非常苦,非常难,但是坚强的母亲硬是将他俩抚养大了,而且还供着姜亦铮读了中专。
本应苦尽甘来,有了孙子,该到享清福的时候了,却不料,60岁时,老人家突然得了场大病。母亲病重,需要24小时全天候护理。哥哥不用人照顾已算不错了,哪里还顾得上母亲,因此重任就落在姜亦铮一人身上了。那是何等艰难的一段时日啊,为了照看妈妈,姜亦铮不要说吃饭没点儿,甚至没时间睡觉。时值严冬的那几个月,他竟然连衣服鞋袜都未曾脱过。夜间,医院不让陪住,他就偷偷地溜进来,侧卧在走廊的长凳上。尤其春节那几天,好凄凉,病情轻微的患者被接回家住了,而母亲则依然要躺在病床上,医院外,纷纷扬扬地飘着鹅毛大雪……
4个月之后,母亲虽然出院了,但耳朵却从此失聪。耳聋未愈,眼睛又失明了,随即又是股骨头骨折,从此便是卧床,吃喝拉撒都在床上。而一切的照料,都要由姜亦铮完成。无论严冬酷暑,哪怕深更半夜,只要母亲的房间稍有动静,他都要赶紧过去,侍候老太太喝水,为她接尿,帮她翻身……我的叙述省略了大量情节和细节,但人们仅凭合理想象,就可幻化出一个个生动感人的画面。
故事讲到这里,就必须提及另一个人了,那就是姜亦铮的妻子任珍。这位从和他相识起,就认定了他的女士,几十年来,就是这样一步步地陪着丈夫,乐观地、无怨无悔地精心伺候着婆婆,直到老人安详地离世。
姜亦铮(右)帮哥哥买菜
姜亦铮(左)给哥哥理发
姜亦铮(左)帮哥哥洗脚
计划经济时期,姜亦铮和哥哥的单位没给他们分过房,因此,几十年来,这一大家子人就始终挤在父母留下的总面积仅30平米的两间老房里。由于残疾,哥哥姜亦钟不到50岁就提前退休了。最初,他还能买点儿菜,艰难地走几步,到后来,就出不了门了。母亲在世的时候,姜亦铮和妻子尽心伺候着老妈妈,母亲走后,他的重心便很自然地转向了哥哥。
什么叫无微不至?很少有人拆解过这个成语。那就是任何细小的事儿,都能做得到位。姜亦铮就做到位了。吃,对常人来说不是事儿,但对残疾人,就是大事儿。哥哥出不了门,包括与肉蛋菜奶之类主副食的采购,姜亦铮都得全包。哥哥爱吃什么零食,他了如指掌,因此也常常捎带着给他买回来。身体好的时候,姜亦钟还能在房间里挪动,能勉强自己做饭,身体稍差,姜亦铮夫妇就要做好饭给他送过去。再说穿。这哥儿俩从小就生活在贫寒家境中。姜亦钟原本没什么衣服,又觉得反正自己窝在家,便不想添置任何新衣。穿的依然是几十年前的破衣烂衫。但当弟弟的,怎能忍心看着哥哥如此寒酸?于是,每年,他都为哥哥添置新衣。哥哥常年窝在小屋里,脾气变得更加暴虐,常固执得硬是不肯穿。姜亦铮便好言相劝,总算让哥哥穿上了体面的羽绒服、衬衣、T恤……
姜亦铮(左)陪哥哥看报纸
姜亦铮(右)陪哥哥画画
姜亦铮(右)带哥哥到天安门游玩
头发长了,他给哥哥理发;身上脏了,他给哥哥洗澡;哥哥行动不便,他给哥哥的椅子上掏了个洞,当坐便器;病了,他推着哥哥去看病;冬天,他买来烟囱,给哥哥安上火炉……每天他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哥哥倒屎倒尿……一天,没什么,一个月,也没问题,但这可是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甚至可能是一辈子的事儿,任何人都可以扪心自问:做得到么?因此,无数细小的事儿堆起来,就是大事儿,就是大善,就是大爱。
事实上,姜亦铮也是年近古稀的老人了,身体每况愈下,困难越来越多。但令他欣慰的是,街道和社区伸出了援助之手,街道残联给哥哥配发了轮椅,草场社区给他办了“助残”相关手续,更为可喜的是,“煤改电”工程,给这个以及所有家庭带来了福音,他们再也不用为冬季取暖着急了。
姜亦铮说,已经非常不错了。他还说,既然命运已如此安排,我和我妻子就必须面对,必须承受,再艰难也要顽强地走下去,我们没有退路。正因没有退路,我们才必须勇敢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