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有明
一、人物介绍
如今,打铁这一行当几乎销声匿迹,老铁匠更是各自改行。然而,吴有明家铁匠铺经历了半世纪的兴衰,依然在原地坚守,守着老手艺、守着对师傅的承诺、守着几十年的乡情。材料费加上雇人的费用,铁匠铺的生意经常入不敷出,很多人说现在物价涨了,劝吴有明也适当地涨点钱,现在手工铁锅都卖得特别贵,他的铁器质量好,也不愁卖。但吴有明坚持成本价,他说:现在铁匠铺少了,乡亲们想修个铁器都不好找地方,我能利用手艺给乡亲们提供点方便,是应该的,不能挣乡亲们的钱。也就是因为吴有明的好手艺和朴实的为人,附近十里八乡的很多农民都会到他这里来买农具。
二、主要事迹
打铁打铁,只为不熄灭这一片炉火
俗话说:“打铁卖糖,各干一行”,可如今打铁这一行当几乎销声匿迹,老铁匠更是各自改行。但是在怀北镇大水峪村,有一家经营60多年的铁匠铺,虽面临着火息人空的窘境,却倔强地坚持着这门打铁手艺,用最严苛的标准、最低的价格,为父老乡亲们打制、修理铁器。这家铁匠铺的主人,叫吴有明。
吴有明和他的铁匠铺
20年前,怀柔能够看到很多处红红火火的铁匠铺,差不多每个大村都会有一家,现如今在县城里基本是看不到了,就连乡村里的铁匠铺也是屈指可数。那打铁炉上通红的火焰,四溅的火星,以及有节奏的叮当声,恐怕不久将变成冰冷的回忆。然而,与大多数不同的是,大水峪的这家铁匠铺经历了半世纪的兴衰,依然在原地坚守,守着老手艺、守着对师傅的承诺、守着几十年的乡情。
吴有明在打铁
吴有明详细记录每件铁器材料的重量
铁匠铺离大水峪村口不远,外面也没有挂牌子,老远就听见里面叮叮当当的打铁声。老铁匠十分专注,手中拿把铁锤十分有节奏地敲打着,红通通的铁块在他手里慢慢变成镐头的模样。他打得十分专注,黑红的脸膛,最引人注意的还是他那双手,有棱有角,看上去很有力量,虎口阔极了,布满了老茧。每一锤下去,都在通红的铁块上留下印记,每一锤下去,吴有明脸上似乎都会多一些豆大的汗珠,但他没有丝毫马虎。铁匠铺里除了烟火味道还有一股淡淡的膏药味,几十年的打铁,不仅仅在吴有明手上留下斑驳的老茧,也给他留下了腰疼的老毛病。但吴有明对待每一件铁器都一丝不苟,为给乡亲打造优质的用具,他不吝惜自己的半分气力。据他说,从他师傅那时开始,这里的炉火就没断过。师傅手把手地把这门手艺教给了他,他就要坚持下去,每一件铁器都不能丢了手艺,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师傅,也才能为乡亲做点实事。吴有明对铁器的每一个凹槽、每处锋刃都精心打制,每件铁器都要经历几百锤的磨砺,才能送到乡亲手中。在铁器打制过程中,从不偷功减料。
对于铁匠来说,夏天最难熬,挨着火炉工作,不一会儿便大汗淋漓。为了保护身体免受火花烫伤,再热也得穿长袖长裤,相比于机器生产,一个斧头打个把小时显得又慢又费劲儿,但吴有明坚持保留着完整的手工艺,严把铁器质量关。
吴有明为镐淬火
吴有明为雁栖镇村民镐具加钢
“现在打铁不赚钱,斧子一天打不了几把,一把才卖40块钱,而且还要在斧刃上加好钢,这样刀口才耐磨锋利,这样的活谁愿意干啊!”打了五十多年铁的老铁匠吴有明说。不仅仅是材料钱,吴有明现在年纪大了,打铁已经有些吃力,除了自己儿子参与打铁外,有时候还要雇人。在不能抡锤的时候,吴有明也都一丝不苟地守在旁边,生怕工人偷工减料。材料费加上雇人的费用,铁匠铺的生意经常入不敷出,很多人说现在物价涨了,劝吴有明也适当地涨点钱,现在很多人注重养生,手工铁锅都卖得特别贵,他的铁器质量好,也不愁卖。但吴有明坚持成本价,他说:现在铁匠铺少了,乡亲们想修个铁器都不好找地方,我能利用手艺给乡亲们提供点方便,是应该的,不能挣乡亲们的钱。也就是因为吴有明的好手艺和朴实的为人,附近十里八乡的很多农民都会到他这里来买农具,因为他打出来的镐、镰刀、斧子等农具要比市场卖的质量好,而且还有保修,所以密云那边也有不少农民找他修农具。
吴有明耪地
吴有明为果树疏果
其实,吴有明家也不富裕,老两口的收入很微薄。除村里每个月给的几百块养老金外,老伴还帮人看山每个月有400块的收入,再加上铁匠铺微薄的经营收入每个月也就1000来块钱。为了改善家庭生活,吴有明白天还会接一些零活,贴补家用。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然坚持着一个手工匠人的精心和诚信,扎扎实实地做着自己的铁匠活,为乡亲们奉献着。
老吴说:“打铁不赚钱,别人都改行了,但我想自己也就这一门手艺,还是继续打铁。现在年纪也大了,更不想改行了。如今打铁的也少了,我要是不干了,乡亲们农具坏了都没地方修。打铁也不是为了赚乡亲们的钱,只为了给乡亲们提供一点便利条件。”当谈到铁匠铺将来的时候,吴师傅显得忧心忡忡。他说:“60多年了,关了可惜了。我是能够继续维持下去,给十里八乡的乡亲们提供方便,可是没有人愿意继承这门手艺。”现在老吴最担心的就是后继无人。他想收个徒弟,好让这门手艺继续在这个小铁匠铺里流传下去,让炉火不要熄灭。
吴有明
一、人物介绍
如今,打铁这一行当几乎销声匿迹,老铁匠更是各自改行。然而,吴有明家铁匠铺经历了半世纪的兴衰,依然在原地坚守,守着老手艺、守着对师傅的承诺、守着几十年的乡情。材料费加上雇人的费用,铁匠铺的生意经常入不敷出,很多人说现在物价涨了,劝吴有明也适当地涨点钱,现在手工铁锅都卖得特别贵,他的铁器质量好,也不愁卖。但吴有明坚持成本价,他说:现在铁匠铺少了,乡亲们想修个铁器都不好找地方,我能利用手艺给乡亲们提供点方便,是应该的,不能挣乡亲们的钱。也就是因为吴有明的好手艺和朴实的为人,附近十里八乡的很多农民都会到他这里来买农具。
二、主要事迹
打铁打铁,只为不熄灭这一片炉火
俗话说:“打铁卖糖,各干一行”,可如今打铁这一行当几乎销声匿迹,老铁匠更是各自改行。但是在怀北镇大水峪村,有一家经营60多年的铁匠铺,虽面临着火息人空的窘境,却倔强地坚持着这门打铁手艺,用最严苛的标准、最低的价格,为父老乡亲们打制、修理铁器。这家铁匠铺的主人,叫吴有明。
吴有明和他的铁匠铺
20年前,怀柔能够看到很多处红红火火的铁匠铺,差不多每个大村都会有一家,现如今在县城里基本是看不到了,就连乡村里的铁匠铺也是屈指可数。那打铁炉上通红的火焰,四溅的火星,以及有节奏的叮当声,恐怕不久将变成冰冷的回忆。然而,与大多数不同的是,大水峪的这家铁匠铺经历了半世纪的兴衰,依然在原地坚守,守着老手艺、守着对师傅的承诺、守着几十年的乡情。
吴有明在打铁
吴有明详细记录每件铁器材料的重量
铁匠铺离大水峪村口不远,外面也没有挂牌子,老远就听见里面叮叮当当的打铁声。老铁匠十分专注,手中拿把铁锤十分有节奏地敲打着,红通通的铁块在他手里慢慢变成镐头的模样。他打得十分专注,黑红的脸膛,最引人注意的还是他那双手,有棱有角,看上去很有力量,虎口阔极了,布满了老茧。每一锤下去,都在通红的铁块上留下印记,每一锤下去,吴有明脸上似乎都会多一些豆大的汗珠,但他没有丝毫马虎。铁匠铺里除了烟火味道还有一股淡淡的膏药味,几十年的打铁,不仅仅在吴有明手上留下斑驳的老茧,也给他留下了腰疼的老毛病。但吴有明对待每一件铁器都一丝不苟,为给乡亲打造优质的用具,他不吝惜自己的半分气力。据他说,从他师傅那时开始,这里的炉火就没断过。师傅手把手地把这门手艺教给了他,他就要坚持下去,每一件铁器都不能丢了手艺,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师傅,也才能为乡亲做点实事。吴有明对铁器的每一个凹槽、每处锋刃都精心打制,每件铁器都要经历几百锤的磨砺,才能送到乡亲手中。在铁器打制过程中,从不偷功减料。
对于铁匠来说,夏天最难熬,挨着火炉工作,不一会儿便大汗淋漓。为了保护身体免受火花烫伤,再热也得穿长袖长裤,相比于机器生产,一个斧头打个把小时显得又慢又费劲儿,但吴有明坚持保留着完整的手工艺,严把铁器质量关。
吴有明为镐淬火
吴有明为雁栖镇村民镐具加钢
“现在打铁不赚钱,斧子一天打不了几把,一把才卖40块钱,而且还要在斧刃上加好钢,这样刀口才耐磨锋利,这样的活谁愿意干啊!”打了五十多年铁的老铁匠吴有明说。不仅仅是材料钱,吴有明现在年纪大了,打铁已经有些吃力,除了自己儿子参与打铁外,有时候还要雇人。在不能抡锤的时候,吴有明也都一丝不苟地守在旁边,生怕工人偷工减料。材料费加上雇人的费用,铁匠铺的生意经常入不敷出,很多人说现在物价涨了,劝吴有明也适当地涨点钱,现在很多人注重养生,手工铁锅都卖得特别贵,他的铁器质量好,也不愁卖。但吴有明坚持成本价,他说:现在铁匠铺少了,乡亲们想修个铁器都不好找地方,我能利用手艺给乡亲们提供点方便,是应该的,不能挣乡亲们的钱。也就是因为吴有明的好手艺和朴实的为人,附近十里八乡的很多农民都会到他这里来买农具,因为他打出来的镐、镰刀、斧子等农具要比市场卖的质量好,而且还有保修,所以密云那边也有不少农民找他修农具。
吴有明耪地
吴有明为果树疏果
其实,吴有明家也不富裕,老两口的收入很微薄。除村里每个月给的几百块养老金外,老伴还帮人看山每个月有400块的收入,再加上铁匠铺微薄的经营收入每个月也就1000来块钱。为了改善家庭生活,吴有明白天还会接一些零活,贴补家用。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然坚持着一个手工匠人的精心和诚信,扎扎实实地做着自己的铁匠活,为乡亲们奉献着。
老吴说:“打铁不赚钱,别人都改行了,但我想自己也就这一门手艺,还是继续打铁。现在年纪也大了,更不想改行了。如今打铁的也少了,我要是不干了,乡亲们农具坏了都没地方修。打铁也不是为了赚乡亲们的钱,只为了给乡亲们提供一点便利条件。”当谈到铁匠铺将来的时候,吴师傅显得忧心忡忡。他说:“60多年了,关了可惜了。我是能够继续维持下去,给十里八乡的乡亲们提供方便,可是没有人愿意继承这门手艺。”现在老吴最担心的就是后继无人。他想收个徒弟,好让这门手艺继续在这个小铁匠铺里流传下去,让炉火不要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