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娟英
一、简介
陈娟英,女,1940年1月出生,西城区法源寺社区居民。
邻居田秀山妻子患病行动不便,女儿宁宁有精神障碍,担任社区志愿者和楼门长的陈娟英照顾他们已19年;不仅手把手地教她们做饭,还时常端去自家饭菜。三年前田秀山妻子去世,陈娟英告诉宁宁“有事找奶奶”;在宁宁生病住院时奶奶带她看病换药和医生沟通,令医护深深感动。
二、主要事迹
照顾邻居十九载 不图回报见真情
在法源寺社区,有一名叫陈娟英的居民,今年76岁的她多年来服务邻里,最难能可贵的是,她长年照顾隔壁的残疾人一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话用在陈娟英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陈娟英
1991年,陈娟英从宁夏搬回了北京。她18岁离家,前往宁夏支援建设,一走就是三十三年,将一生最美的年华奉献给了祖国的建设。1998年,陈娟英迁回了牛街的法源寺社区,安稳的晚年生活并没有让她停下奉献的脚步,热心的她加入了社区志愿巡逻队,还担任了楼门的楼长。或许是她作为楼长的“责任”,或许她天生就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她对楼里住着的居民都像是自家的亲人,对楼里发生的事儿都像是自家的事儿。
十九年来,陈娟英如亲人一般地照顾邻居田秀山一家。田秀山家有一个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妻子,一个患有精神障碍的女儿,生活上困难重重。田家的妻子日常行动不便,连基本的打扫、做饭都成问题。陈娟英就亲自登门,手把手地教她做饭,怎么切菜、下面、做馅,希望他们一家人吃得舒服、营养。陈娟英甚至把自家炖的肉,直接端到隔壁,让一家老小吃顿好的。“我们家平常吃什么菜,也会给隔壁送一份。”陈娟英说。她还时常跟田秀山聊天宽慰他,说说心里话。
陈娟英照顾邻居家残疾孩子
三年前,田秀山的妻子因病去世了,失去母亲的女儿宁宁一度情绪不稳定,陈娟英便成了宁宁的依靠,两人几乎形影不离。“一二三四找警察,宁宁有事找奶奶”,陈娟英这样告诉宁宁。
宁宁生病的时候喜欢乱跑,有时半夜会不见人影。陈娟英和家人一起在夜色中奔走,急得满头大汗,帮着找孩子。“宁宁平日里就和我很亲,听见她一声一声的唤我为‘奶奶’,我这心里也热乎乎的,”陈娟英说,“我也不图什么回报,宁宁和我家孙女差不多大,她能够平平安安地长大,对我来说就是最好的回报了。”
有一次宁宁生病住院,身为父亲的田秀山不方便照顾,看病、换药、和医生沟通,都只能拜托陈娟英帮忙。“我是这孩子邻居家的奶奶,大夫您有什么情况就跟我说吧!”陈娟英忙前忙后,直到孩子康复出院。事后,陈娟英还帮田家写了一封感谢信送到医院。医院里的人都对陈娟英充满了敬佩之情:“您老人家对这孩子好得就像是她的亲奶奶一样啊!”陈娟英不好意思地笑着说:“我喜欢宁宁这孩子,趁我身体还算硬朗,能帮一点是一点。”
在陈娟英家中,田秀山和宁宁的电话号码记录在非常显眼的位置。她总说:“远亲不如近邻,宁宁平时要有什么事儿,我一定第一时间通知她爸爸。”热心的陈娟英已经把这父女俩当作了家人,这样无私的付出变成了理所当然的事儿。多年来,她将想法付诸于行动,赢得了楼里居民的敬重与爱戴。
陈娟英在巡逻值守
陈娟英在巡逻值守
陈娟英还是法源寺社区的一名治安志愿者,从退休到现在,她在社区默默奉献了19年。她协助社区民警和社区工作者走访入户,积极化解邻里矛盾。法源西里小区是一个老旧回迁小区,住在半地下室的居民家中由于没有厨房烟道,每到做饭时间,楼道里就弥漫着各种饭菜的味道,楼里居住的几户少数民族居民对此意见很大。陈娟英得知情况后,先找到几个回族同胞,劝导他们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又找到住半地下室的部分居民,给他们讲解回族的风俗习惯,随后,她还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及时安装烟道管子。正是她的主动协调,缓解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生活矛盾纠纷,有力促进了地区民族团结。
荣获2016年度牛街榜样人物
作为一名楼门长,陈娟英在日常工作中还总结出了“五多”工作法:就是多转、多看、多问、多说和多做。小区4门的居民王先生将自己的两居室房屋出租给了房屋中介公司,中介将房屋打隔断出租给多名承租人。她看到楼里来了好几位陌生人,初步判定是群租房的情况后,及时将信息反馈给社区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员,经过有关部门联合执法,及时对该处违法群租房进行了治理。小区3号楼地下室有一个80多岁的老人,经常捡拾废品,在楼前堆物堆料情况严重,存在极大消防安全隐患。今年春节赶上大年三十晚上值班,陈娟英吃完晚饭便早早的赶到值班现场,在老人堆物堆料旁边放上提前准备好的灭火器和水桶,一直值守到夜里一点多。她说既然发现了消防安全隐患,除了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外,也要尽职尽责去宣传并尽力去消除安全隐患,为了社区和谐、为了百姓平安自己多出点力是应该的,她所做的工作得到了全家人的大力支持与理解,更是得到社区居民的广泛称赞。
陈娟英
一、简介
陈娟英,女,1940年1月出生,西城区法源寺社区居民。
邻居田秀山妻子患病行动不便,女儿宁宁有精神障碍,担任社区志愿者和楼门长的陈娟英照顾他们已19年;不仅手把手地教她们做饭,还时常端去自家饭菜。三年前田秀山妻子去世,陈娟英告诉宁宁“有事找奶奶”;在宁宁生病住院时奶奶带她看病换药和医生沟通,令医护深深感动。
二、主要事迹
照顾邻居十九载 不图回报见真情
在法源寺社区,有一名叫陈娟英的居民,今年76岁的她多年来服务邻里,最难能可贵的是,她长年照顾隔壁的残疾人一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话用在陈娟英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陈娟英
1991年,陈娟英从宁夏搬回了北京。她18岁离家,前往宁夏支援建设,一走就是三十三年,将一生最美的年华奉献给了祖国的建设。1998年,陈娟英迁回了牛街的法源寺社区,安稳的晚年生活并没有让她停下奉献的脚步,热心的她加入了社区志愿巡逻队,还担任了楼门的楼长。或许是她作为楼长的“责任”,或许她天生就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她对楼里住着的居民都像是自家的亲人,对楼里发生的事儿都像是自家的事儿。
十九年来,陈娟英如亲人一般地照顾邻居田秀山一家。田秀山家有一个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妻子,一个患有精神障碍的女儿,生活上困难重重。田家的妻子日常行动不便,连基本的打扫、做饭都成问题。陈娟英就亲自登门,手把手地教她做饭,怎么切菜、下面、做馅,希望他们一家人吃得舒服、营养。陈娟英甚至把自家炖的肉,直接端到隔壁,让一家老小吃顿好的。“我们家平常吃什么菜,也会给隔壁送一份。”陈娟英说。她还时常跟田秀山聊天宽慰他,说说心里话。
陈娟英照顾邻居家残疾孩子
三年前,田秀山的妻子因病去世了,失去母亲的女儿宁宁一度情绪不稳定,陈娟英便成了宁宁的依靠,两人几乎形影不离。“一二三四找警察,宁宁有事找奶奶”,陈娟英这样告诉宁宁。
宁宁生病的时候喜欢乱跑,有时半夜会不见人影。陈娟英和家人一起在夜色中奔走,急得满头大汗,帮着找孩子。“宁宁平日里就和我很亲,听见她一声一声的唤我为‘奶奶’,我这心里也热乎乎的,”陈娟英说,“我也不图什么回报,宁宁和我家孙女差不多大,她能够平平安安地长大,对我来说就是最好的回报了。”
有一次宁宁生病住院,身为父亲的田秀山不方便照顾,看病、换药、和医生沟通,都只能拜托陈娟英帮忙。“我是这孩子邻居家的奶奶,大夫您有什么情况就跟我说吧!”陈娟英忙前忙后,直到孩子康复出院。事后,陈娟英还帮田家写了一封感谢信送到医院。医院里的人都对陈娟英充满了敬佩之情:“您老人家对这孩子好得就像是她的亲奶奶一样啊!”陈娟英不好意思地笑着说:“我喜欢宁宁这孩子,趁我身体还算硬朗,能帮一点是一点。”
在陈娟英家中,田秀山和宁宁的电话号码记录在非常显眼的位置。她总说:“远亲不如近邻,宁宁平时要有什么事儿,我一定第一时间通知她爸爸。”热心的陈娟英已经把这父女俩当作了家人,这样无私的付出变成了理所当然的事儿。多年来,她将想法付诸于行动,赢得了楼里居民的敬重与爱戴。
陈娟英在巡逻值守
陈娟英在巡逻值守
陈娟英还是法源寺社区的一名治安志愿者,从退休到现在,她在社区默默奉献了19年。她协助社区民警和社区工作者走访入户,积极化解邻里矛盾。法源西里小区是一个老旧回迁小区,住在半地下室的居民家中由于没有厨房烟道,每到做饭时间,楼道里就弥漫着各种饭菜的味道,楼里居住的几户少数民族居民对此意见很大。陈娟英得知情况后,先找到几个回族同胞,劝导他们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又找到住半地下室的部分居民,给他们讲解回族的风俗习惯,随后,她还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及时安装烟道管子。正是她的主动协调,缓解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生活矛盾纠纷,有力促进了地区民族团结。
荣获2016年度牛街榜样人物
作为一名楼门长,陈娟英在日常工作中还总结出了“五多”工作法:就是多转、多看、多问、多说和多做。小区4门的居民王先生将自己的两居室房屋出租给了房屋中介公司,中介将房屋打隔断出租给多名承租人。她看到楼里来了好几位陌生人,初步判定是群租房的情况后,及时将信息反馈给社区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员,经过有关部门联合执法,及时对该处违法群租房进行了治理。小区3号楼地下室有一个80多岁的老人,经常捡拾废品,在楼前堆物堆料情况严重,存在极大消防安全隐患。今年春节赶上大年三十晚上值班,陈娟英吃完晚饭便早早的赶到值班现场,在老人堆物堆料旁边放上提前准备好的灭火器和水桶,一直值守到夜里一点多。她说既然发现了消防安全隐患,除了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外,也要尽职尽责去宣传并尽力去消除安全隐患,为了社区和谐、为了百姓平安自己多出点力是应该的,她所做的工作得到了全家人的大力支持与理解,更是得到社区居民的广泛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