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榜样 >  往届回顾 >  2017年 >  10月 >  第二周榜单
[敬业奉献]杭金生:制定百余项特色标准 托起四星级民族养老院
首都文明网 2017-10-09

杭金生

一、简介

杭金生,男,1962年7月出生,西城区牛街民族敬老院院长。

杭金生倾注十年心血将入住老人平均82岁的民族敬老院打造成兼具养老、护理、康复等综合服务的四星级养老机构。他在北京市养老服务质量规范21项服务的基础上,制定了百余项特色标准;还根据老人需求开设了书法、编织、英语、电脑、京剧、茶艺等兴趣班;每年带老人们两次出游。

二、主要事迹

制定百余项特色标准 托起四星级民族养老院

在北京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牛街礼拜寺东侧,坐落着一栋“回”字形建筑——牛街民族敬老院,该院有220张床位,入住老人平均年龄82岁。2007年敬老院还处于施工阶段,作为院长,杭金生从零起步,倾注十年心血将养老院打造成为一家为全市各族老人提供养老、护理、康复等综合服务的四星级养老机构。

率先建立养老服务标准化

打扫老人房间要用4块彩色抹布,分别擦拭桌子、电视、洗漱台和马桶;为老人清洁口腔要用14根棉签,双唇、牙缝、咬合面、上颌等,每清洁一处就要换一根;为老人送药要随身携带明细表,谁发药、谁接药、谁用药,“双签字”制度保障用药安全。以上这些便是牛街民族敬老院标准化服务体系链条上的一个个细微的节点,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日趋完善,让“一切为了老人”的工作宗旨不再停留在一句口号上,而是真正落地生根。

杭金生院长工作照

说起当初探索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养老服务标准化体系,作为院长的杭金生也走了一段弯路。当初敬老院经历了三年摸爬滚打,在老人还没住满的情况下,工作人员最多时将近100名,杭金生也一度认为,搞人海战术就能提升服务质量,结果陷入亏损-投资-再亏损的恶性循环。

“当初只有决心和信心,没有措施。”杭金生所说的措施就是“标准”。2010年底,听说标准化体系有利于养老机构管理、发展、规避风险,杭金生便着手总结成败经验,请人授课、向同行取经、组织员工研究,仅学习“标准化”相关知识就用了一整年。2011年,敬老院成立了标准化办公室,在北京市养老服务机构质量规范21项服务的基础上,制定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百余项工作标准。随着细节的日趋完善,敬老院养老标准化体系逐步建成。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2013年,标准化体系成效初显,护理人员降至50人,成本减少了,管理规范了,服务质量还提升了。

杭院长走进老人房间向百岁老人了解在院内的生活情况(右二)

“每个人都清楚自己要干什么、要干到什么程度,很多事根本不用请示,我随时可以出差,不影响院里正常运转。”杭金生说:“牛街民族敬老院从2013年员工队伍稳定后,每年护理人员流失不到10%,工作5年以上的护理人员占50%。这对于各项养老服务工作的具体落实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敬老院的服务标准体系通过了市里验收,在养老行业中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所有服务项目都有标准可循,确保了老人们享受到的服务质量始终如一,提高了入住老人的安全感。

积极营造快乐养老环境

人到老年,心灵的孤独和逐步丧失社会功能带来的落寞,最容易影响老人的心理健康。为此,杭金生在院里积极创造条件为老人们营造快乐的养老环境,想着法子为老人创造“存在感”。

杭院长给百岁老人过生日(前排右一)

2016年春节杭院长给老人拜年并送红包(右)

2016年春节杭院长给老人们拜年并送红包(右)

春游路上,院长照顾老人,亲如一家(前排下蹲)

杭院长在老人春游期间搀扶外出老人(左二)

他牵头开展“我的养老我做主”的主题活动,根据老人需求开设书法、编织、英语、电脑、京剧、茶艺等兴趣班。他还为书法班、手工编织班的老人举办作品展,甚至将老人们的编织作为礼品赠送给到敬老院演出的各方嘉宾。住在敬老院的老人们还能享受到一项福利:每年春秋两次出游,杭金生亲自带队,从开业到现在,一年都没落下。高龄老人外出,需要承担很大的安全风险,对此杭金生心里十分明白。但作为这家敬老院的“大家长”,他更懂得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渴望走出屋门,亲近大自然的心情。因此从出游路线、就餐安排到参加出游老人的身体状况,每一个细节杭金生都要亲自把关。院方会租上几辆公交车,带上院里自制的清真食品,还要带着便于老人就餐的餐桌、餐椅和帐篷。员工和家属用轮椅推着不能自理的老人们,每次都是壮观的“轮椅车队”,在公园里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很多家属一边随着出游的队伍走,一边感慨地说:“我们想做却做不到,但敬老院做到了,帮我们尽了孝。”

注重细节全心为老人服务

为方便体弱多病的老人行走,敬老院楼道、楼梯,两边都安上了扶手;步梯和餐厅地面,铺的都是防滑地板;老人卧室中的空调都加装遮挡,避免直吹老人;餐厅的台布有四种颜色,十天左右更换一次,为的是让老人有新鲜感,增加食欲……敬老院里处处都能看到杭金生院长为老人们考虑到的细节。

开斋节当天,杭院长带领食堂工作人员为老人们准备了丰盛的午餐(后排绿衣)

由于敬老院地处回族聚集区,入住老人80%是回族。虽然敬老院紧邻牛街清真寺,但对于八、九十岁的老人,每天五次往返清真寺非常不容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杭金生院长坚持将距离电梯较近、西侧的两个标准间设为男、女礼拜室。敬老院是一个自收自支、公办民营的养老机构,在一床难求的情况下,他作为经营者,能够以方便信仰伊斯兰教而行动不便的老人做礼拜为前提,收益是受到了些影响,但到礼拜室礼拜的老人们非常感动,逢人就说这里比家还方便,足不出门就能守时礼拜,对于上了岁数的老人是最大的知恩。

杭金生院长还是一个社会责任感很强的人。从2003年至现在连续十余年义务资助贫困学生上学。他还根据敬老院的民族特色和国家支援西部发展的号召,两下青海、宁夏招聘,为西部大学生提供就业平台。

在杭金生院长的领导下,敬老院坚持把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渗透到院内各项工作中,形成一个民族团结和睦的大家庭。

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榜样 >  往届回顾 >  2017年 >  10月 >  第二周榜单
[敬业奉献]杭金生:制定百余项特色标准 托起四星级民族养老院
首都文明网 2017-10-09

杭金生

一、简介

杭金生,男,1962年7月出生,西城区牛街民族敬老院院长。

杭金生倾注十年心血将入住老人平均82岁的民族敬老院打造成兼具养老、护理、康复等综合服务的四星级养老机构。他在北京市养老服务质量规范21项服务的基础上,制定了百余项特色标准;还根据老人需求开设了书法、编织、英语、电脑、京剧、茶艺等兴趣班;每年带老人们两次出游。

二、主要事迹

制定百余项特色标准 托起四星级民族养老院

在北京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牛街礼拜寺东侧,坐落着一栋“回”字形建筑——牛街民族敬老院,该院有220张床位,入住老人平均年龄82岁。2007年敬老院还处于施工阶段,作为院长,杭金生从零起步,倾注十年心血将养老院打造成为一家为全市各族老人提供养老、护理、康复等综合服务的四星级养老机构。

率先建立养老服务标准化

打扫老人房间要用4块彩色抹布,分别擦拭桌子、电视、洗漱台和马桶;为老人清洁口腔要用14根棉签,双唇、牙缝、咬合面、上颌等,每清洁一处就要换一根;为老人送药要随身携带明细表,谁发药、谁接药、谁用药,“双签字”制度保障用药安全。以上这些便是牛街民族敬老院标准化服务体系链条上的一个个细微的节点,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日趋完善,让“一切为了老人”的工作宗旨不再停留在一句口号上,而是真正落地生根。

杭金生院长工作照

说起当初探索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养老服务标准化体系,作为院长的杭金生也走了一段弯路。当初敬老院经历了三年摸爬滚打,在老人还没住满的情况下,工作人员最多时将近100名,杭金生也一度认为,搞人海战术就能提升服务质量,结果陷入亏损-投资-再亏损的恶性循环。

“当初只有决心和信心,没有措施。”杭金生所说的措施就是“标准”。2010年底,听说标准化体系有利于养老机构管理、发展、规避风险,杭金生便着手总结成败经验,请人授课、向同行取经、组织员工研究,仅学习“标准化”相关知识就用了一整年。2011年,敬老院成立了标准化办公室,在北京市养老服务机构质量规范21项服务的基础上,制定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百余项工作标准。随着细节的日趋完善,敬老院养老标准化体系逐步建成。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2013年,标准化体系成效初显,护理人员降至50人,成本减少了,管理规范了,服务质量还提升了。

杭院长走进老人房间向百岁老人了解在院内的生活情况(右二)

“每个人都清楚自己要干什么、要干到什么程度,很多事根本不用请示,我随时可以出差,不影响院里正常运转。”杭金生说:“牛街民族敬老院从2013年员工队伍稳定后,每年护理人员流失不到10%,工作5年以上的护理人员占50%。这对于各项养老服务工作的具体落实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敬老院的服务标准体系通过了市里验收,在养老行业中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所有服务项目都有标准可循,确保了老人们享受到的服务质量始终如一,提高了入住老人的安全感。

积极营造快乐养老环境

人到老年,心灵的孤独和逐步丧失社会功能带来的落寞,最容易影响老人的心理健康。为此,杭金生在院里积极创造条件为老人们营造快乐的养老环境,想着法子为老人创造“存在感”。

杭院长给百岁老人过生日(前排右一)

2016年春节杭院长给老人拜年并送红包(右)

2016年春节杭院长给老人们拜年并送红包(右)

春游路上,院长照顾老人,亲如一家(前排下蹲)

杭院长在老人春游期间搀扶外出老人(左二)

他牵头开展“我的养老我做主”的主题活动,根据老人需求开设书法、编织、英语、电脑、京剧、茶艺等兴趣班。他还为书法班、手工编织班的老人举办作品展,甚至将老人们的编织作为礼品赠送给到敬老院演出的各方嘉宾。住在敬老院的老人们还能享受到一项福利:每年春秋两次出游,杭金生亲自带队,从开业到现在,一年都没落下。高龄老人外出,需要承担很大的安全风险,对此杭金生心里十分明白。但作为这家敬老院的“大家长”,他更懂得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渴望走出屋门,亲近大自然的心情。因此从出游路线、就餐安排到参加出游老人的身体状况,每一个细节杭金生都要亲自把关。院方会租上几辆公交车,带上院里自制的清真食品,还要带着便于老人就餐的餐桌、餐椅和帐篷。员工和家属用轮椅推着不能自理的老人们,每次都是壮观的“轮椅车队”,在公园里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很多家属一边随着出游的队伍走,一边感慨地说:“我们想做却做不到,但敬老院做到了,帮我们尽了孝。”

注重细节全心为老人服务

为方便体弱多病的老人行走,敬老院楼道、楼梯,两边都安上了扶手;步梯和餐厅地面,铺的都是防滑地板;老人卧室中的空调都加装遮挡,避免直吹老人;餐厅的台布有四种颜色,十天左右更换一次,为的是让老人有新鲜感,增加食欲……敬老院里处处都能看到杭金生院长为老人们考虑到的细节。

开斋节当天,杭院长带领食堂工作人员为老人们准备了丰盛的午餐(后排绿衣)

由于敬老院地处回族聚集区,入住老人80%是回族。虽然敬老院紧邻牛街清真寺,但对于八、九十岁的老人,每天五次往返清真寺非常不容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杭金生院长坚持将距离电梯较近、西侧的两个标准间设为男、女礼拜室。敬老院是一个自收自支、公办民营的养老机构,在一床难求的情况下,他作为经营者,能够以方便信仰伊斯兰教而行动不便的老人做礼拜为前提,收益是受到了些影响,但到礼拜室礼拜的老人们非常感动,逢人就说这里比家还方便,足不出门就能守时礼拜,对于上了岁数的老人是最大的知恩。

杭金生院长还是一个社会责任感很强的人。从2003年至现在连续十余年义务资助贫困学生上学。他还根据敬老院的民族特色和国家支援西部发展的号召,两下青海、宁夏招聘,为西部大学生提供就业平台。

在杭金生院长的领导下,敬老院坚持把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渗透到院内各项工作中,形成一个民族团结和睦的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