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榜样 >  往届回顾 >  2017年 >  8月 >  第二周榜单
[敬业奉献]王金辉:巡诊无惧山高路险 送医只为百姓安康
首都文明网 2017-08-14

王金辉

一、简介

王金辉,男,1974年11月出生,房山区大安山乡卫生院院长。

大安山乡逾千米山峰超10座,老人出山看病难。王金辉上任后断然决定:建立巡诊队送医送药进山!至2016年底,3年间巡诊队行程达21800公里,包括狭窄崎岖旁有山涧的大北岭和仅有4人的敬老院;服务群众2万多人次,管理慢性疾病、精神障碍等患者1559人,实现全乡万余人100%建档。

二、主要事迹

巡诊无惧山高路险 送医只为百姓安康

初见王金辉,给人的印象是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真诚朴实、不善言辞。这个谦逊随和的人,在管班子、带队伍,落实党的政策上丝毫不含糊,充满了睿智与果敢。多年来,他扎根基层、淡泊名利,以守护山区群众健康为己任,敬业奉献、真抓实干,带领全院医护人员一步一个脚印,坚持“走进群众、进山巡诊”,为山区百姓送医送药送健康,赢得了全乡人民的信任和尊重。

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 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百姓心坎上

大安山乡位于房山西北深山区,海拔最高1600多米,最低200多米,高差近1400米,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1座,山路崎岖,坡陡弯急。全乡以老年人居多,寻医问诊比较困难,“无病不防、有病难知、小病苦挨、大病命抗”已成常态。而乡卫生院设有10余个科室,37名医护人员,每日门诊量不足30人,月急诊转运量不足5次,大量医疗资源闲置,百姓享用不上,落实国家医改政策“最后一公里”出现了“中梗阻”。

王金辉一上任,就决心打通这一“中梗阻”。2014年,参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王金辉豁然开朗,寻到了解决这一难题的“金钥匙”。“山路难走,老百姓来院就医不方便,我们就到群众中去,下乡巡诊,把医院开到群众家门口,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有质疑、有反对,更多的是观望徘徊。有人说没事瞎折腾,也有人说“年轻人三分钟热度”。面对质疑与非议,王金辉没有退缩,他组织党员深入山区困难家庭走访,面对面了解山区群众需求。水峪村有个叫“大北岭”的地方,距离村委会较远,山路狭窄崎岖,稍有不慎就有掉下山涧的危险,山上住着几户人家,常在家的都是7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平时走路都困难,更别说去看医生了,通常是小病扛成大病,大病扛成重症。老人们无助的眼神触碰着每名党员的心灵。

带领党员学习党章(中间)

王金辉询问辖区老人情况

在王金辉的坚持和感召下,2014年,“巡诊车”顺畅地开上了通往山村的道路。

只要路子对,就不怕遥远

下乡巡诊并不像王金辉预期的那样顺利。刚开始,群众对巡诊人员不信任、不理解,认为巡诊是为了推销卖药。“我们每天放弃休息时间,爬坡过坎,送医送药,不求鲜花和掌声,但也不希望遭受白眼和误解”,“放着舒适的办公室不用,非去村里受白眼,招人不待见”,“巡诊也不涨工资,还要热脸去贴冷屁股”……面对医务人员的报怨,王金辉一边耐心做工作,帮大家放下思想包袱,让大家明白任何一项创新举措,都有一段实践检验期,群众不理解是因为沟通少,工作还没有到位,只要用心做下去,就一定会赢得信任,一边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大安山乡敬老院住有4位老人,平均年龄60岁,无儿无女,都不同程度患有疾病,需要人长期照顾。王金辉决心从这里入手打消群众疑虑,一方面,他加大对敬老院巡诊力度,为老人做全面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另一方面,为老人们争取免收各种医疗费用和药品费用的政策支持。64岁的张大爷,患有骨性关节炎、肩周炎,稍一活动就疼痛难忍,经过巡诊人员悉心照料,老人病情得到较大缓解,自己都能下地种菜了;杨大爷自幼失语,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等病症,巡诊人员用简单手语与他沟通,通过精心治疗,杨大爷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不知道从哪天起,敬老院里的这些故事传开了。赵亩地村郭大妈说:“别怪大妈,我之前没想到你们把医院真‘搬’到村里来,还以为是推销保健药的呢。”群众从疑虑、不信任,渐渐地变成欢迎、拥护,到巡诊点看病的人越来越多了。

王金辉在宝地洼村为患者脉诊

王金辉在宝地洼村为患者提供健康指导

王金辉在水峪村为患者测血压

为使巡诊工作更加规范,王金辉要求党员带头做到“五必须、五严禁”,即必须按时出诊,严禁空岗;必须使用规范用语,严禁敷衍问诊;必须廉洁自律,严禁接受“吃请”;必须按规定收费,严禁接受任何形式的礼物馈赠;必须认真填写“巡诊记录”,严禁问诊不建档。对行动不便人群、建国前老党员和烈士家属、空巢和高龄老人、敬老院老人等特殊人群坚持定期入户随访。到2016年底,巡诊队行程达21800公里,服务群众达22153人次,管理慢性疾病患者和老年人、精神障碍等患者1559人,建立健康档案10130人,实现全乡100%建档,巡诊人员的工作量增加了,但群众口碑好了,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强了,申请入党的人也多了。

只有把群众装在心里,才能赢得信任和尊重

王金辉常说:“群众生活中很少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只要真心实意千方百计地帮助他们解决好每件小事,办好每件实事,让群众从身边党员的言行中感受党的温暖,就能赢得信任和尊重。”

2015年11月的一天,经常来看病的张大爷面色苍白、气喘吁吁、口唇紫绀,双手捂住左侧胸口,微弱地喊着“救救我、救救我”。医生急忙给他进行了检查、救治,病情缓解后,医生安排其住院。张大爷怎么也不同意,经耐心询问才知道,他老伴患有脑梗后遗症,语言障碍,行动不便,平时由他照料,他要是住院了,老伴就没人管了。再说家里本就不宽裕,老伴常年吃药,他再住院,钱从哪里来?老人无助地留下眼泪。问清缘由,王金辉温和地对张大爷说:“您就踏实住院吧,身体养好了才能更好地照顾老伴,您住院期间,我们的巡诊医生会到家里照料,钱的事您也别有顾虑,我来想办法。”张大爷紧握住王金辉的手,感动得泣不成声。2016年冬天,大安山乡突遇暴雪,由于用电线路损坏,全乡连续停电4天,为了保证医院正常运转,王金辉带领6名干部和医护人员始终坚守岗位,并从乡政府协调了一台发电机,以保证医疗用电。像这样为了工作,连续多天不回家,对王金辉来说是家常便饭。有人问他:“在这深山里,你怎么折腾也出不了大成绩,你这样拼命干,为了啥?”朴实的王金辉总是呵呵一笑:“啥也不为,就是想让山里百姓少受点苦。”

在瞧煤涧村参加防汛演习(右三)

王金辉深知医疗水平决定服务质量,他常对医生们说:“我们的职业是技术活,技术越高,患者痛苦就越少。”乡卫生院特别是山区的乡卫生院,人本来就少,如口腔科仅2名工作人员,却承担了房山区北沟含大安山乡在内的6个乡镇的儿童窝沟封闭和氟化泡沫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为提升全院医疗水平,他顶住人员少、工作量大的压力,下狠心、用硬招,实施“春苗计划”,选派年轻人到区级、市级医院进修学习,全力培养“山区小名医”,并通过合理调整绩效工资,激励年轻医生参加并顺利通过国家晋级考试。有人问王金辉:“你这么大力度培养人才,人才培养出来了,山区留得住吗?”他总是憨憨地说:“到哪不也都是为老百姓服务嘛。”

春夏秋冬、严寒酷暑。王金辉带领全院职工从未间断用脚步丈量着大地和时光,用坚实有力的步伐,换来了山区百姓的幸福安康,赢得了百姓的尊重!

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榜样 >  往届回顾 >  2017年 >  8月 >  第二周榜单
[敬业奉献]王金辉:巡诊无惧山高路险 送医只为百姓安康
首都文明网 2017-08-14

王金辉

一、简介

王金辉,男,1974年11月出生,房山区大安山乡卫生院院长。

大安山乡逾千米山峰超10座,老人出山看病难。王金辉上任后断然决定:建立巡诊队送医送药进山!至2016年底,3年间巡诊队行程达21800公里,包括狭窄崎岖旁有山涧的大北岭和仅有4人的敬老院;服务群众2万多人次,管理慢性疾病、精神障碍等患者1559人,实现全乡万余人100%建档。

二、主要事迹

巡诊无惧山高路险 送医只为百姓安康

初见王金辉,给人的印象是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真诚朴实、不善言辞。这个谦逊随和的人,在管班子、带队伍,落实党的政策上丝毫不含糊,充满了睿智与果敢。多年来,他扎根基层、淡泊名利,以守护山区群众健康为己任,敬业奉献、真抓实干,带领全院医护人员一步一个脚印,坚持“走进群众、进山巡诊”,为山区百姓送医送药送健康,赢得了全乡人民的信任和尊重。

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 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百姓心坎上

大安山乡位于房山西北深山区,海拔最高1600多米,最低200多米,高差近1400米,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1座,山路崎岖,坡陡弯急。全乡以老年人居多,寻医问诊比较困难,“无病不防、有病难知、小病苦挨、大病命抗”已成常态。而乡卫生院设有10余个科室,37名医护人员,每日门诊量不足30人,月急诊转运量不足5次,大量医疗资源闲置,百姓享用不上,落实国家医改政策“最后一公里”出现了“中梗阻”。

王金辉一上任,就决心打通这一“中梗阻”。2014年,参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王金辉豁然开朗,寻到了解决这一难题的“金钥匙”。“山路难走,老百姓来院就医不方便,我们就到群众中去,下乡巡诊,把医院开到群众家门口,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有质疑、有反对,更多的是观望徘徊。有人说没事瞎折腾,也有人说“年轻人三分钟热度”。面对质疑与非议,王金辉没有退缩,他组织党员深入山区困难家庭走访,面对面了解山区群众需求。水峪村有个叫“大北岭”的地方,距离村委会较远,山路狭窄崎岖,稍有不慎就有掉下山涧的危险,山上住着几户人家,常在家的都是7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平时走路都困难,更别说去看医生了,通常是小病扛成大病,大病扛成重症。老人们无助的眼神触碰着每名党员的心灵。

带领党员学习党章(中间)

王金辉询问辖区老人情况

在王金辉的坚持和感召下,2014年,“巡诊车”顺畅地开上了通往山村的道路。

只要路子对,就不怕遥远

下乡巡诊并不像王金辉预期的那样顺利。刚开始,群众对巡诊人员不信任、不理解,认为巡诊是为了推销卖药。“我们每天放弃休息时间,爬坡过坎,送医送药,不求鲜花和掌声,但也不希望遭受白眼和误解”,“放着舒适的办公室不用,非去村里受白眼,招人不待见”,“巡诊也不涨工资,还要热脸去贴冷屁股”……面对医务人员的报怨,王金辉一边耐心做工作,帮大家放下思想包袱,让大家明白任何一项创新举措,都有一段实践检验期,群众不理解是因为沟通少,工作还没有到位,只要用心做下去,就一定会赢得信任,一边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大安山乡敬老院住有4位老人,平均年龄60岁,无儿无女,都不同程度患有疾病,需要人长期照顾。王金辉决心从这里入手打消群众疑虑,一方面,他加大对敬老院巡诊力度,为老人做全面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另一方面,为老人们争取免收各种医疗费用和药品费用的政策支持。64岁的张大爷,患有骨性关节炎、肩周炎,稍一活动就疼痛难忍,经过巡诊人员悉心照料,老人病情得到较大缓解,自己都能下地种菜了;杨大爷自幼失语,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等病症,巡诊人员用简单手语与他沟通,通过精心治疗,杨大爷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不知道从哪天起,敬老院里的这些故事传开了。赵亩地村郭大妈说:“别怪大妈,我之前没想到你们把医院真‘搬’到村里来,还以为是推销保健药的呢。”群众从疑虑、不信任,渐渐地变成欢迎、拥护,到巡诊点看病的人越来越多了。

王金辉在宝地洼村为患者脉诊

王金辉在宝地洼村为患者提供健康指导

王金辉在水峪村为患者测血压

为使巡诊工作更加规范,王金辉要求党员带头做到“五必须、五严禁”,即必须按时出诊,严禁空岗;必须使用规范用语,严禁敷衍问诊;必须廉洁自律,严禁接受“吃请”;必须按规定收费,严禁接受任何形式的礼物馈赠;必须认真填写“巡诊记录”,严禁问诊不建档。对行动不便人群、建国前老党员和烈士家属、空巢和高龄老人、敬老院老人等特殊人群坚持定期入户随访。到2016年底,巡诊队行程达21800公里,服务群众达22153人次,管理慢性疾病患者和老年人、精神障碍等患者1559人,建立健康档案10130人,实现全乡100%建档,巡诊人员的工作量增加了,但群众口碑好了,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强了,申请入党的人也多了。

只有把群众装在心里,才能赢得信任和尊重

王金辉常说:“群众生活中很少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只要真心实意千方百计地帮助他们解决好每件小事,办好每件实事,让群众从身边党员的言行中感受党的温暖,就能赢得信任和尊重。”

2015年11月的一天,经常来看病的张大爷面色苍白、气喘吁吁、口唇紫绀,双手捂住左侧胸口,微弱地喊着“救救我、救救我”。医生急忙给他进行了检查、救治,病情缓解后,医生安排其住院。张大爷怎么也不同意,经耐心询问才知道,他老伴患有脑梗后遗症,语言障碍,行动不便,平时由他照料,他要是住院了,老伴就没人管了。再说家里本就不宽裕,老伴常年吃药,他再住院,钱从哪里来?老人无助地留下眼泪。问清缘由,王金辉温和地对张大爷说:“您就踏实住院吧,身体养好了才能更好地照顾老伴,您住院期间,我们的巡诊医生会到家里照料,钱的事您也别有顾虑,我来想办法。”张大爷紧握住王金辉的手,感动得泣不成声。2016年冬天,大安山乡突遇暴雪,由于用电线路损坏,全乡连续停电4天,为了保证医院正常运转,王金辉带领6名干部和医护人员始终坚守岗位,并从乡政府协调了一台发电机,以保证医疗用电。像这样为了工作,连续多天不回家,对王金辉来说是家常便饭。有人问他:“在这深山里,你怎么折腾也出不了大成绩,你这样拼命干,为了啥?”朴实的王金辉总是呵呵一笑:“啥也不为,就是想让山里百姓少受点苦。”

在瞧煤涧村参加防汛演习(右三)

王金辉深知医疗水平决定服务质量,他常对医生们说:“我们的职业是技术活,技术越高,患者痛苦就越少。”乡卫生院特别是山区的乡卫生院,人本来就少,如口腔科仅2名工作人员,却承担了房山区北沟含大安山乡在内的6个乡镇的儿童窝沟封闭和氟化泡沫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为提升全院医疗水平,他顶住人员少、工作量大的压力,下狠心、用硬招,实施“春苗计划”,选派年轻人到区级、市级医院进修学习,全力培养“山区小名医”,并通过合理调整绩效工资,激励年轻医生参加并顺利通过国家晋级考试。有人问王金辉:“你这么大力度培养人才,人才培养出来了,山区留得住吗?”他总是憨憨地说:“到哪不也都是为老百姓服务嘛。”

春夏秋冬、严寒酷暑。王金辉带领全院职工从未间断用脚步丈量着大地和时光,用坚实有力的步伐,换来了山区百姓的幸福安康,赢得了百姓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