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鹰
一、简介
刘海鹰,男,1964年2月出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
2001年留德归来的刘海鹰组建了我国最早的脊柱外科团队,几十年来完成超过一万例的脊柱外科手术。他还成立了“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赴贫困地区义诊超5千例、75位重症患者术后康复。做过3次大手术的他,每天靠吃三种降压药戴着颈托、护腰站立十几个小时坚持工作。
二、主要事迹
累弯我的腰 为了你的脊梁
2001年,刘海鹰教授创建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如今已经成为国家级重点专科之一,目前具有脊柱外科床位42张,年脊柱手术逾800例,其中颈椎手术300例,腰椎手术400例,脊柱侧弯及椎间盘镜手术约100例。2011年,刘海鹰教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领导和社会贤达的支持下,创立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成立6年来共赴9省,义诊超50次,行程4万多公里,在5个省份的基层医院建立脊柱贫病救助国家级示范项目救助中心,75位重症患者接受刘海鹰教授免费公益慈善救助手术后得以康复,并彻底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十数位欠发达地区的骨科医生成长为学科带头人,过度劳累使刘海鹰先后做过3次大手术。
2016年9月,刘海鹰教授在认真阅片
2016年9月,刘海鹰教授(右)在一丝不苟地为患者做手术
2017年2月,刘海鹰教授在仔细查看脊柱模型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刘海鹰教授今天的沉着和精湛医术,是他儿时炽热的从医梦和30年如一日的精勤苦练结出的硕果。受到医院门前排长龙现象的震撼,他在高考时义无反顾地选择医学专业,从此踏上了学医的道路。为练好外科手术技术,他强忍着双手对碘伏过敏的溃烂,在疼痛中勤学、苦悟;为学到先进的脊柱外科技术,他负笈留学德国,在一天12小时、五六台手术的工作强度下精进技艺,脊柱手术中不可缺少的X射线一度造成他出现血液循环障碍、下肢浮肿;为推动中国脊柱疾病的治疗,他牵头组建中国第一个脊柱外科室,开创了微创穿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先河,革新了多项技术;为实现自己的“解除患者疾苦,救死扶伤”的誓言,他平均年手术量达到700台以上,甚至为了一台紧急手术,错过了见父亲最后一面的机会;为了让贫困的伤残脊柱患者获得免费住院手术的机会,他用推不掉的“红包”成立了“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让更多的偏远贫困地区的人重新站立起来。
就是这样一名医生,他矫正了无数患者的脊梁,却累弯了自己的腰背。“心中有大爱,手上有乾坤”,这是病友对他的评价。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也曾给他题词:“十年磨砺成国器,一心为民立脊梁。”当敬一丹在“最美医生”颁奖典礼上问他如何看待名医和良医时,他说自己“从学医的那一刻,一直把良医放在第一位,做一个好医生,做病人信得过的救助病人的医生,良医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名医”。
2012年9月,刘海鹰教授(左)赴美同哈佛大学进行学术交流
2013年6月,刘海鹰教授(左一)在河南安阳站基金会骨科人才培养学术论坛上发言
2011年,刘海鹰教授发起创立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基金会以“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传统美德,促进全民健康发展”为宗旨,致力于贫病残脊柱疾病患者救助、救治,以及为欠发达地区培养脊柱专科人才,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2014年荣获首届“中国公益行动奖”,刘海鹰教授获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奖”。基金会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及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共同开展了“中美脊柱外科医师联合培养计划”,为我国优秀中青年脊柱外科医生提供了交流学习深造的综合性平台;基金会更与德国Hessing基金会共同建立中德脊柱外科协作中心,近年来,已陆续培养了四批次中青年医师赴德国进行专科培训;基金会项目连续三年获得“中央财政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资助项目;并在民政部门开展的社会组织评估工作当中被评为4A级社会组织。
2015年,民政部组织全国社会组织评估,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被评为4A级基金会。2016年,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被民政部确定为“民政部重点援藏项目实施单位,基金会脊柱贫病公益示范项目”。2016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颁布实施后,基金会获得北京市首批慈善组织认定证书(北京仅21家)。
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共完成义诊救助脊柱病患11400余例,培训基层医生147人次,71位重症患者接受手术后得以康复,并彻底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十数位欠发达地区的骨科医生成长为学科带头人。
2011年8月,刘海鹰教授(右)救助的脊柱侧弯患者内蒙古籍北京科技大学学生陈晓庆治愈即将出院,她与刘海鹰教授紧紧拥抱
2015年,河南新乡义诊,刘海鹰教授躬身诊查乘轮椅无法上楼的患者
2016年,刘海鹰教授亲切地和藏族孤儿在一起
6年间,刘海鹰教授率领基金会专家的足迹遍布祖国西部、中部贫困地区。在青海玉树地震灾区、四川阿坝泥石流救援现场、山西吕梁大山深处、内蒙草原腹地、宁夏宁南固安回族聚居区、云南边陲、大凉山彝族村寨,都有基金会医学专家、志愿者跋山涉水、全力施救的身影。数十名脊柱外伤少数民族兄弟获救,其中重症接受基金会专家手术救助得以免于瘫痪的藏族同胞3人、羌族1人、回族2人、彝族1人,获得各界好评。
他改变了彝族孤残少年的人生轨迹。2016年5月14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迎来一对特殊的夫妻,丈夫是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刘海鹰教授十年前的一位小患者马秀才。
2006年10月,刘海鹰教授赴四川诊查,资助彝族孤残儿马秀才(左)来京治疗
时间转到2006年,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刘海鹰教授带领医疗小队来到四川省凉山州越西县大瑞乡一个偏远的山村中,在一间低矮破败的房屋前停了下来,这就是这次刘海鹰教授专门来看望的马秀才的家。刘海鹰教授一进屋,马上就理解了什么叫做“家徒四壁”,秀才的屋里连一件家具都没有,床是木板搭成的,被子是堆在床上的棉絮,吃饭的锅碗就搁在地上,没有炉子,没有灶台,做饭就点一堆柴禾。堂屋的窗户小得可怜,透进屋的阳光少得只剩一小束,屋内空气不流通,让人感到很憋闷。
但是在阴暗的屋子里,正墙上端端正正贴着两张奖状,这些都是马秀才在上学期间因学习成绩优异获得的,这是这间房中唯一的装饰品。就是这两张奖状让刘海鹰教授更加坚定要帮助这个在艰难环境下仍然坚强的彝族孤儿。离开马秀才家时,刘海鹰教授悄悄掏出一摞人民币塞进马秀才的手中:"这是2000元,你留着买去北京的火车票……"马秀才慌忙推辞着,眼泪夺眶而出,想到了父母的双亡,又感叹自己遇到了好心人,内向寡言的马秀才双膝跪地,“谢谢您了!叔叔……”
2006年12月,刘海鹰教授为马秀才实施了脊柱侧弯矫形手术,历时6个多小时,这一突破生命禁区的大手术取得了圆满成功。如今已过10年,主人公与高中同学喜结良缘,且负责扶贫工作为家乡做出贡献。已成家立业的马秀才夫妇二人此次来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与刘海鹰教授叙旧,谈及前尘往事,仍不失感慨,热泪盈眶,满怀感恩之心,缓缓道出在当时的艰辛以及坚定心境,让人唏嘘不已。因父母双亡,马秀才虽身患重病,仍旧要带弟弟妹妹生活,依靠叔叔的接济慢慢成长。无奈脊柱侧弯日益严重,不堪忍受病痛折磨的马秀才恳请族内执事长老召集族人,希望能够凑齐费用帮助他治疗。然而四川凉山地处山区,贫困落后,开会之日竟无一人前来。马秀才失望至极,走投无路,正值为难之时,遇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海鹰教授。马秀才做梦也没有想到,一个四川省凉山州越西县大瑞乡林沟村的彝族孤儿,竟与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医生们开启了一段难以置信的生命之缘,马秀才的命运也从此发生了改变。
面对贫困坚强的羸弱少年、复杂的病例,刘海鹰教授带领团队攻克困难,完成手术,不仅解除了马秀才身体上的病苦,也给予他极大的精神鼓励。马秀才至今仍无法想象,如果没有刘海鹰教授的手术治疗,他将会面临瘫痪在床、个人生活无法继续的处境;如果没有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的援助,他将不能改善身体状况,抚养弟弟妹妹并支持他们进入大学学习;如果没有十年前的公益慈善行动,就没有一家人如今幸福的生活。
刘海鹰教授善德善举,就这样改变了彝族孤残少年的人生轨迹。
刘海鹰
一、简介
刘海鹰,男,1964年2月出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
2001年留德归来的刘海鹰组建了我国最早的脊柱外科团队,几十年来完成超过一万例的脊柱外科手术。他还成立了“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赴贫困地区义诊超5千例、75位重症患者术后康复。做过3次大手术的他,每天靠吃三种降压药戴着颈托、护腰站立十几个小时坚持工作。
二、主要事迹
累弯我的腰 为了你的脊梁
2001年,刘海鹰教授创建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如今已经成为国家级重点专科之一,目前具有脊柱外科床位42张,年脊柱手术逾800例,其中颈椎手术300例,腰椎手术400例,脊柱侧弯及椎间盘镜手术约100例。2011年,刘海鹰教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领导和社会贤达的支持下,创立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成立6年来共赴9省,义诊超50次,行程4万多公里,在5个省份的基层医院建立脊柱贫病救助国家级示范项目救助中心,75位重症患者接受刘海鹰教授免费公益慈善救助手术后得以康复,并彻底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十数位欠发达地区的骨科医生成长为学科带头人,过度劳累使刘海鹰先后做过3次大手术。
2016年9月,刘海鹰教授在认真阅片
2016年9月,刘海鹰教授(右)在一丝不苟地为患者做手术
2017年2月,刘海鹰教授在仔细查看脊柱模型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刘海鹰教授今天的沉着和精湛医术,是他儿时炽热的从医梦和30年如一日的精勤苦练结出的硕果。受到医院门前排长龙现象的震撼,他在高考时义无反顾地选择医学专业,从此踏上了学医的道路。为练好外科手术技术,他强忍着双手对碘伏过敏的溃烂,在疼痛中勤学、苦悟;为学到先进的脊柱外科技术,他负笈留学德国,在一天12小时、五六台手术的工作强度下精进技艺,脊柱手术中不可缺少的X射线一度造成他出现血液循环障碍、下肢浮肿;为推动中国脊柱疾病的治疗,他牵头组建中国第一个脊柱外科室,开创了微创穿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先河,革新了多项技术;为实现自己的“解除患者疾苦,救死扶伤”的誓言,他平均年手术量达到700台以上,甚至为了一台紧急手术,错过了见父亲最后一面的机会;为了让贫困的伤残脊柱患者获得免费住院手术的机会,他用推不掉的“红包”成立了“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让更多的偏远贫困地区的人重新站立起来。
就是这样一名医生,他矫正了无数患者的脊梁,却累弯了自己的腰背。“心中有大爱,手上有乾坤”,这是病友对他的评价。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也曾给他题词:“十年磨砺成国器,一心为民立脊梁。”当敬一丹在“最美医生”颁奖典礼上问他如何看待名医和良医时,他说自己“从学医的那一刻,一直把良医放在第一位,做一个好医生,做病人信得过的救助病人的医生,良医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名医”。
2012年9月,刘海鹰教授(左)赴美同哈佛大学进行学术交流
2013年6月,刘海鹰教授(左一)在河南安阳站基金会骨科人才培养学术论坛上发言
2011年,刘海鹰教授发起创立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基金会以“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传统美德,促进全民健康发展”为宗旨,致力于贫病残脊柱疾病患者救助、救治,以及为欠发达地区培养脊柱专科人才,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2014年荣获首届“中国公益行动奖”,刘海鹰教授获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奖”。基金会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及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共同开展了“中美脊柱外科医师联合培养计划”,为我国优秀中青年脊柱外科医生提供了交流学习深造的综合性平台;基金会更与德国Hessing基金会共同建立中德脊柱外科协作中心,近年来,已陆续培养了四批次中青年医师赴德国进行专科培训;基金会项目连续三年获得“中央财政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资助项目;并在民政部门开展的社会组织评估工作当中被评为4A级社会组织。
2015年,民政部组织全国社会组织评估,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被评为4A级基金会。2016年,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被民政部确定为“民政部重点援藏项目实施单位,基金会脊柱贫病公益示范项目”。2016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颁布实施后,基金会获得北京市首批慈善组织认定证书(北京仅21家)。
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共完成义诊救助脊柱病患11400余例,培训基层医生147人次,71位重症患者接受手术后得以康复,并彻底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十数位欠发达地区的骨科医生成长为学科带头人。
2011年8月,刘海鹰教授(右)救助的脊柱侧弯患者内蒙古籍北京科技大学学生陈晓庆治愈即将出院,她与刘海鹰教授紧紧拥抱
2015年,河南新乡义诊,刘海鹰教授躬身诊查乘轮椅无法上楼的患者
2016年,刘海鹰教授亲切地和藏族孤儿在一起
6年间,刘海鹰教授率领基金会专家的足迹遍布祖国西部、中部贫困地区。在青海玉树地震灾区、四川阿坝泥石流救援现场、山西吕梁大山深处、内蒙草原腹地、宁夏宁南固安回族聚居区、云南边陲、大凉山彝族村寨,都有基金会医学专家、志愿者跋山涉水、全力施救的身影。数十名脊柱外伤少数民族兄弟获救,其中重症接受基金会专家手术救助得以免于瘫痪的藏族同胞3人、羌族1人、回族2人、彝族1人,获得各界好评。
他改变了彝族孤残少年的人生轨迹。2016年5月14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迎来一对特殊的夫妻,丈夫是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刘海鹰教授十年前的一位小患者马秀才。
2006年10月,刘海鹰教授赴四川诊查,资助彝族孤残儿马秀才(左)来京治疗
时间转到2006年,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刘海鹰教授带领医疗小队来到四川省凉山州越西县大瑞乡一个偏远的山村中,在一间低矮破败的房屋前停了下来,这就是这次刘海鹰教授专门来看望的马秀才的家。刘海鹰教授一进屋,马上就理解了什么叫做“家徒四壁”,秀才的屋里连一件家具都没有,床是木板搭成的,被子是堆在床上的棉絮,吃饭的锅碗就搁在地上,没有炉子,没有灶台,做饭就点一堆柴禾。堂屋的窗户小得可怜,透进屋的阳光少得只剩一小束,屋内空气不流通,让人感到很憋闷。
但是在阴暗的屋子里,正墙上端端正正贴着两张奖状,这些都是马秀才在上学期间因学习成绩优异获得的,这是这间房中唯一的装饰品。就是这两张奖状让刘海鹰教授更加坚定要帮助这个在艰难环境下仍然坚强的彝族孤儿。离开马秀才家时,刘海鹰教授悄悄掏出一摞人民币塞进马秀才的手中:"这是2000元,你留着买去北京的火车票……"马秀才慌忙推辞着,眼泪夺眶而出,想到了父母的双亡,又感叹自己遇到了好心人,内向寡言的马秀才双膝跪地,“谢谢您了!叔叔……”
2006年12月,刘海鹰教授为马秀才实施了脊柱侧弯矫形手术,历时6个多小时,这一突破生命禁区的大手术取得了圆满成功。如今已过10年,主人公与高中同学喜结良缘,且负责扶贫工作为家乡做出贡献。已成家立业的马秀才夫妇二人此次来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与刘海鹰教授叙旧,谈及前尘往事,仍不失感慨,热泪盈眶,满怀感恩之心,缓缓道出在当时的艰辛以及坚定心境,让人唏嘘不已。因父母双亡,马秀才虽身患重病,仍旧要带弟弟妹妹生活,依靠叔叔的接济慢慢成长。无奈脊柱侧弯日益严重,不堪忍受病痛折磨的马秀才恳请族内执事长老召集族人,希望能够凑齐费用帮助他治疗。然而四川凉山地处山区,贫困落后,开会之日竟无一人前来。马秀才失望至极,走投无路,正值为难之时,遇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海鹰教授。马秀才做梦也没有想到,一个四川省凉山州越西县大瑞乡林沟村的彝族孤儿,竟与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医生们开启了一段难以置信的生命之缘,马秀才的命运也从此发生了改变。
面对贫困坚强的羸弱少年、复杂的病例,刘海鹰教授带领团队攻克困难,完成手术,不仅解除了马秀才身体上的病苦,也给予他极大的精神鼓励。马秀才至今仍无法想象,如果没有刘海鹰教授的手术治疗,他将会面临瘫痪在床、个人生活无法继续的处境;如果没有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的援助,他将不能改善身体状况,抚养弟弟妹妹并支持他们进入大学学习;如果没有十年前的公益慈善行动,就没有一家人如今幸福的生活。
刘海鹰教授善德善举,就这样改变了彝族孤残少年的人生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