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榜样 >  往届回顾 >  2017年 >  6月 >  第二周榜单
[敬业奉献]卫艳茹:以敬畏之心送走逝者慰藉生者
首都文明网 2017-06-12

卫艳茹

一、简介

卫艳茹,女,1985年9月出生,大兴区殡仪馆殡仪服务员。

卫艳茹敬畏生命,她说用周到的服务送走逝者,再苦再累再委屈也心甘情愿。一次主持告别仪式后,逝者的白发母亲拄着拐杖深深地给她鞠了一躬。10年来她安抚了无数悲伤的心灵,也沉积出对殡葬文化的独到思考;2011年她参与撰写的《创新殡仪文化载体》一文荣获“民政部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

二、主要事迹

以敬畏之心送走逝者慰藉生者

卫艳茹,女,1985年出生。2007年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殡仪系毕业后,直接应聘到北京市大兴区殡仪馆,一干就是十年。这期间,她先后考取了殡仪服务员中级、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和殡葬专业考评员证书,参与撰写的论文也获得了民政部科学技术研究成果证书,在2016年的全国竞赛中荣获个人二等奖,北京市大赛第二名。

参加第四届北京市职业技能竞赛决赛现场

参加第四届北京市职业技能竞赛决赛现场

参加第四届北京市职业技能竞赛决赛现场

十年间,她先后在骨灰寄存、化妆、主持、引导等岗位锻炼学习,但主要从事殡仪服务工作。很多人曾问她:“你一个女孩子,烧死人,怕不怕?”她都很坦然地说:自己是科班出身,上学时候就已经很系统地学习过卫生学、心理学、服务学等课程,并在医学院、殡仪馆见习过,所以说见到逝者相对于怕,更多的是对于生命的惋惜和敬畏。而且听到博大精深的殡葬文化被简单地概括为“烧死人”,也是挺无奈的。

每个人都会害怕死亡,忌讳和死亡有关的任何事情,因为排斥,所以在遇到殡葬事件后家属会情绪失控,手足无措。也正是因为有像她这样的殡葬工作者做的殡仪服务,才使得逝者能够走得安详,家属得到慰藉。

因为每天都会经历死亡事件,所以殡葬职工比常人看得透,也更懂得生活。做了这么久的殡葬服务工作,她发现人们越来越注重的是葬礼的外在表现形式,花的钱多了,但殡葬文化内涵和精髓却少了。比如,她所在的单位推出的殡葬惠民服务,不到100元就可以购买一个质量很好的骨灰盒,1000元就可以办理遗体接运、火化、存灰等基本服务。可是有很多家属对于这些根本不看,只是选择贵的,档次好的。其实骨灰盒只是一个容器,但在家属眼中却承载了太多的寓意。现在治丧家属大多都有愧疚、攀比等心理,“人都没了留着钱干嘛?花吧!”但往往是花了钱,却依旧没有求得心态的平和。

阐述儿童骨灰堂建设的构想

阐述儿童骨灰堂建设的构想

针对这些现象,大兴殡仪馆近几年也推出了“亲情服务”、“温情告别”等特色服务,通过撰写生平、陪同服务、告别主持等环节使家属悲痛的心情得以抒发,有时候他们默默陪在家属身边,递上纸巾和一杯温水,让难以言表的情绪尽情宣泄,慢慢度过这段悲痛的时间。平时她也会积极参加行业内的学习交流活动,2016年6月,她参加了在长沙举办的国际殡葬用品博览会和殡葬文化论坛,期间看到、听到很多全新的设备设施和殡葬文化服务理念,这些对她做好殡葬服务工作有着极大的指导作用,更让她认识到殡葬工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贡献。

随着对行业本质理解的加深,她逐渐认识到,在宣传贯彻落实国家的殡葬政策法规之外,更需要大力提倡人们在亲人活着的时候多多孝敬,好好奉养,而不是死后大操大办,因为用钱来表达悲哀,才是最大的悲哀。

作为一名临时工,卫艳茹一个月只休息四天,每天不到六点就出门,周末不能陪家人,有时候还要受到社会的歧视,这样的工作真的有勇气做一辈子么?但当卫艳茹看到通过自己的服务使家属渐渐走出了痛苦,家属鞠躬致谢的时候,她也倍感欣慰,那是她用职业技能和贴心的服务得到了家属认可和肯定,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也许就是因为她的一次服务,就有一颗悲痛的心得以抚慰,这个社会就少了一个对于殡葬工作者歧视偏见的眼神,所以即便辛苦,她也愿意一直走下去。卫艳茹说,殡仪行业无小事,“我经历过失去亲人的痛苦,也能切身感受到送别逝者亲属们的悲痛,唯有把每位逝者当亲人,才能树立起对这份工作的敬畏。”

如今,卫艳茹的服务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这几年,有逝者家属要请她吃饭的,有欢迎她去家中做客的,还有因为信任她,买墓地也要拉着她一起去选的……

与同事交流工作

个人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单位的培养支持,正是因为有了肥沃的成长土壤,卫艳茹同志才能施展本领,展现技能。她表示,将在以后的工作中,不辜负各级领导的期望,更加努力工作,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继续用爱心和职业素养去对待每一个生命、每一份真情,用实际行动为单位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榜样 >  往届回顾 >  2017年 >  6月 >  第二周榜单
[敬业奉献]卫艳茹:以敬畏之心送走逝者慰藉生者
首都文明网 2017-06-12

卫艳茹

一、简介

卫艳茹,女,1985年9月出生,大兴区殡仪馆殡仪服务员。

卫艳茹敬畏生命,她说用周到的服务送走逝者,再苦再累再委屈也心甘情愿。一次主持告别仪式后,逝者的白发母亲拄着拐杖深深地给她鞠了一躬。10年来她安抚了无数悲伤的心灵,也沉积出对殡葬文化的独到思考;2011年她参与撰写的《创新殡仪文化载体》一文荣获“民政部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

二、主要事迹

以敬畏之心送走逝者慰藉生者

卫艳茹,女,1985年出生。2007年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殡仪系毕业后,直接应聘到北京市大兴区殡仪馆,一干就是十年。这期间,她先后考取了殡仪服务员中级、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和殡葬专业考评员证书,参与撰写的论文也获得了民政部科学技术研究成果证书,在2016年的全国竞赛中荣获个人二等奖,北京市大赛第二名。

参加第四届北京市职业技能竞赛决赛现场

参加第四届北京市职业技能竞赛决赛现场

参加第四届北京市职业技能竞赛决赛现场

十年间,她先后在骨灰寄存、化妆、主持、引导等岗位锻炼学习,但主要从事殡仪服务工作。很多人曾问她:“你一个女孩子,烧死人,怕不怕?”她都很坦然地说:自己是科班出身,上学时候就已经很系统地学习过卫生学、心理学、服务学等课程,并在医学院、殡仪馆见习过,所以说见到逝者相对于怕,更多的是对于生命的惋惜和敬畏。而且听到博大精深的殡葬文化被简单地概括为“烧死人”,也是挺无奈的。

每个人都会害怕死亡,忌讳和死亡有关的任何事情,因为排斥,所以在遇到殡葬事件后家属会情绪失控,手足无措。也正是因为有像她这样的殡葬工作者做的殡仪服务,才使得逝者能够走得安详,家属得到慰藉。

因为每天都会经历死亡事件,所以殡葬职工比常人看得透,也更懂得生活。做了这么久的殡葬服务工作,她发现人们越来越注重的是葬礼的外在表现形式,花的钱多了,但殡葬文化内涵和精髓却少了。比如,她所在的单位推出的殡葬惠民服务,不到100元就可以购买一个质量很好的骨灰盒,1000元就可以办理遗体接运、火化、存灰等基本服务。可是有很多家属对于这些根本不看,只是选择贵的,档次好的。其实骨灰盒只是一个容器,但在家属眼中却承载了太多的寓意。现在治丧家属大多都有愧疚、攀比等心理,“人都没了留着钱干嘛?花吧!”但往往是花了钱,却依旧没有求得心态的平和。

阐述儿童骨灰堂建设的构想

阐述儿童骨灰堂建设的构想

针对这些现象,大兴殡仪馆近几年也推出了“亲情服务”、“温情告别”等特色服务,通过撰写生平、陪同服务、告别主持等环节使家属悲痛的心情得以抒发,有时候他们默默陪在家属身边,递上纸巾和一杯温水,让难以言表的情绪尽情宣泄,慢慢度过这段悲痛的时间。平时她也会积极参加行业内的学习交流活动,2016年6月,她参加了在长沙举办的国际殡葬用品博览会和殡葬文化论坛,期间看到、听到很多全新的设备设施和殡葬文化服务理念,这些对她做好殡葬服务工作有着极大的指导作用,更让她认识到殡葬工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贡献。

随着对行业本质理解的加深,她逐渐认识到,在宣传贯彻落实国家的殡葬政策法规之外,更需要大力提倡人们在亲人活着的时候多多孝敬,好好奉养,而不是死后大操大办,因为用钱来表达悲哀,才是最大的悲哀。

作为一名临时工,卫艳茹一个月只休息四天,每天不到六点就出门,周末不能陪家人,有时候还要受到社会的歧视,这样的工作真的有勇气做一辈子么?但当卫艳茹看到通过自己的服务使家属渐渐走出了痛苦,家属鞠躬致谢的时候,她也倍感欣慰,那是她用职业技能和贴心的服务得到了家属认可和肯定,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也许就是因为她的一次服务,就有一颗悲痛的心得以抚慰,这个社会就少了一个对于殡葬工作者歧视偏见的眼神,所以即便辛苦,她也愿意一直走下去。卫艳茹说,殡仪行业无小事,“我经历过失去亲人的痛苦,也能切身感受到送别逝者亲属们的悲痛,唯有把每位逝者当亲人,才能树立起对这份工作的敬畏。”

如今,卫艳茹的服务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这几年,有逝者家属要请她吃饭的,有欢迎她去家中做客的,还有因为信任她,买墓地也要拉着她一起去选的……

与同事交流工作

个人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单位的培养支持,正是因为有了肥沃的成长土壤,卫艳茹同志才能施展本领,展现技能。她表示,将在以后的工作中,不辜负各级领导的期望,更加努力工作,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继续用爱心和职业素养去对待每一个生命、每一份真情,用实际行动为单位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