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榜样 >  往届回顾 >  2016年 >  9月 >  第四周榜单
[敬业奉献]马志中:祛除眼睛雾霾的光明天使
首都文明网 2016-09-26

一、简介

马志中,男,1950年7月出生,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中心主任。

建立了国内首个眼外伤数据库的马志中,2002年突破性地发现脉络膜竟然可以分层,并将此于2004年应用于当时难以治愈的老年黄斑变性疾病;12年间经他手使数百名老年患者恢复视力。近15年来他坚持工作日一小时额外门诊,并持续致力于老少边穷地区的防盲治盲工作卓有成效。

二、主要事迹

祛除眼睛雾霾的光明天使

“活儿在这,我不干,别人就得干!”

“我们为病人看一次病,对他,可就是一辈子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想起他家徒四壁,倾囊而出,来找我看病,就会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责任感涌上心头。”

……

说这些话的人是谁?

每个工作日的早上,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医三院)眼科中心一楼121房间里,你都会看见他。他在专注地为患者看病,这是他的额外门诊,每次一个多小时,一年上千人次,一出就是15年。他就是北医三院眼科中心主任马志中。

马志中教授为患者作检查

马志中教授检查小患者

马志中,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医学部眼科学系主任,中华眼科学会眼外伤学组名誉组长,国际眼外伤学会中国代表。

马志中通过自学与医学结缘,被乡亲们推荐当了赤脚医生,后又被推荐到沈阳医学院医疗系学习,工作、读研、师从中国角膜移植术创始人宋琛教授,十几年后,马志中一跃成为全国知名的眼科专家。

马志中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根扎在泥土里,他对贫困患者总是关照有加。一次,马志中老家沈阳军区的一位师长特地到北京找他看病,费尽周折才住上院。到病房后,发现里面早已住进一个跟他同时看门诊的小男孩。后来排手术,小男孩又排在了他前面。师长琢磨,这孩子来头一定不小啊!当得知小男孩因家里条件差只能住火车站而被马大夫优先收住院后,师长向马志中竖起了大拇指。

对于那些家境贫寒,或者经多次手术之后负担较重的病人,马志中还会让他们直接到他的额外门诊找他看病或者复诊,药费能减免则减免,尽量减轻他们的负担。“作为一个从乡村走出来的医生,我深知农村医疗现状。”

马志中教授查房

马志中多年致力于中国贫困农村、老少边穷地区的防盲治盲工作。2007年,获国际眼科学会资助,在全国30多家地市级医院设立防盲协作体系,制定符合国际标准化筛查和诊疗流程,为全世界发展中国家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糖尿病眼病防治模式,该成就获得国际眼科学界普遍认可。

马志中不仅是位医生,还是位“判官”。大学刚毕业返乡途中遭遇车祸的姑娘小许,左眼晶状体和视网膜都遭受了严重的破裂伤,眼球被当地医院的大夫判了“死刑”。如果想“死缓”,大夫对女孩母亲说,只有找北医三院的马志中最后再试试了。经过马大夫的妙手回春,不仅原本可能被摘除的眼球保了下来,而且视力还恢复到了0.1!38年来,心慈手软的“判官”马志中,无数次将患者眼球的“死刑”改判为“死缓”。

1989年,马志中着手建立了中国乃至世界第一个眼外伤数据库。在浩繁的眼外伤资料中,马志中探寻着手术方法的改进。正是这份执着,让马志中收获了成功。

马志中教授在眼底病论坛上发言

那是2002年的一天,马志中遇到两个特别严重的眼外伤患者,原本认为只是一层组织的脉络膜被劈成了两层。血管密布的脉络膜,竟然可以分层!这是眼科界前所未有的重大发现。马志中通过不断尝试,最终实现了脉络膜的人工分层,并将这层脉络膜应用于当时难以治愈老年黄斑变性疾病,短短8年间,经他手使数百名老年患者恢复视力。

这项里程碑式的实践成果,也让中国的眼科研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2007年,美国眼科年会,这个世界上规模最大、专业水平最高的眼科学术会议,马志中的这项临床研究成果获“最佳论文奖”。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也授予他“2011年中华眼科杰出成就奖”。

有人曾问马志中,如果只有三天的生命你会选择如何渡过?马志中的回答是:劳动!劳动!还是劳动!

“看着患者带着对黑暗的恐惧而来,伴随着光明的喜悦而去,是我最大的安慰!有人把眼科医生比喻成‘光明使者’,而我愿成为给患者撒播希望种子的人,让他们不在绝望的黑暗中沉沦!”马志中在这直径约23毫米的眼球上辛勤耕作了38年,为上万名眼病患者播撒下希望的种子。

“……劳动是幸福的,幸福是在过程中,而不仅仅是回报现形的那一刻。”马志中在2015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这段话,为他赢得了18次掌声。

北京榜样官方网站:http://bjby.bjwmb.gov.cn,咨询电话65661566。

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榜样 >  往届回顾 >  2016年 >  9月 >  第四周榜单
[敬业奉献]马志中:祛除眼睛雾霾的光明天使
首都文明网 2016-09-26

一、简介

马志中,男,1950年7月出生,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中心主任。

建立了国内首个眼外伤数据库的马志中,2002年突破性地发现脉络膜竟然可以分层,并将此于2004年应用于当时难以治愈的老年黄斑变性疾病;12年间经他手使数百名老年患者恢复视力。近15年来他坚持工作日一小时额外门诊,并持续致力于老少边穷地区的防盲治盲工作卓有成效。

二、主要事迹

祛除眼睛雾霾的光明天使

“活儿在这,我不干,别人就得干!”

“我们为病人看一次病,对他,可就是一辈子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想起他家徒四壁,倾囊而出,来找我看病,就会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责任感涌上心头。”

……

说这些话的人是谁?

每个工作日的早上,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医三院)眼科中心一楼121房间里,你都会看见他。他在专注地为患者看病,这是他的额外门诊,每次一个多小时,一年上千人次,一出就是15年。他就是北医三院眼科中心主任马志中。

马志中教授为患者作检查

马志中教授检查小患者

马志中,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医学部眼科学系主任,中华眼科学会眼外伤学组名誉组长,国际眼外伤学会中国代表。

马志中通过自学与医学结缘,被乡亲们推荐当了赤脚医生,后又被推荐到沈阳医学院医疗系学习,工作、读研、师从中国角膜移植术创始人宋琛教授,十几年后,马志中一跃成为全国知名的眼科专家。

马志中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根扎在泥土里,他对贫困患者总是关照有加。一次,马志中老家沈阳军区的一位师长特地到北京找他看病,费尽周折才住上院。到病房后,发现里面早已住进一个跟他同时看门诊的小男孩。后来排手术,小男孩又排在了他前面。师长琢磨,这孩子来头一定不小啊!当得知小男孩因家里条件差只能住火车站而被马大夫优先收住院后,师长向马志中竖起了大拇指。

对于那些家境贫寒,或者经多次手术之后负担较重的病人,马志中还会让他们直接到他的额外门诊找他看病或者复诊,药费能减免则减免,尽量减轻他们的负担。“作为一个从乡村走出来的医生,我深知农村医疗现状。”

马志中教授查房

马志中多年致力于中国贫困农村、老少边穷地区的防盲治盲工作。2007年,获国际眼科学会资助,在全国30多家地市级医院设立防盲协作体系,制定符合国际标准化筛查和诊疗流程,为全世界发展中国家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糖尿病眼病防治模式,该成就获得国际眼科学界普遍认可。

马志中不仅是位医生,还是位“判官”。大学刚毕业返乡途中遭遇车祸的姑娘小许,左眼晶状体和视网膜都遭受了严重的破裂伤,眼球被当地医院的大夫判了“死刑”。如果想“死缓”,大夫对女孩母亲说,只有找北医三院的马志中最后再试试了。经过马大夫的妙手回春,不仅原本可能被摘除的眼球保了下来,而且视力还恢复到了0.1!38年来,心慈手软的“判官”马志中,无数次将患者眼球的“死刑”改判为“死缓”。

1989年,马志中着手建立了中国乃至世界第一个眼外伤数据库。在浩繁的眼外伤资料中,马志中探寻着手术方法的改进。正是这份执着,让马志中收获了成功。

马志中教授在眼底病论坛上发言

那是2002年的一天,马志中遇到两个特别严重的眼外伤患者,原本认为只是一层组织的脉络膜被劈成了两层。血管密布的脉络膜,竟然可以分层!这是眼科界前所未有的重大发现。马志中通过不断尝试,最终实现了脉络膜的人工分层,并将这层脉络膜应用于当时难以治愈老年黄斑变性疾病,短短8年间,经他手使数百名老年患者恢复视力。

这项里程碑式的实践成果,也让中国的眼科研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2007年,美国眼科年会,这个世界上规模最大、专业水平最高的眼科学术会议,马志中的这项临床研究成果获“最佳论文奖”。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也授予他“2011年中华眼科杰出成就奖”。

有人曾问马志中,如果只有三天的生命你会选择如何渡过?马志中的回答是:劳动!劳动!还是劳动!

“看着患者带着对黑暗的恐惧而来,伴随着光明的喜悦而去,是我最大的安慰!有人把眼科医生比喻成‘光明使者’,而我愿成为给患者撒播希望种子的人,让他们不在绝望的黑暗中沉沦!”马志中在这直径约23毫米的眼球上辛勤耕作了38年,为上万名眼病患者播撒下希望的种子。

“……劳动是幸福的,幸福是在过程中,而不仅仅是回报现形的那一刻。”马志中在2015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这段话,为他赢得了18次掌声。

北京榜样官方网站:http://bjby.bjwmb.gov.cn,咨询电话65661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