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榜样 >  往届回顾 >  2016年 >  8月 >  第二周榜单
[孝老爱亲]段玉仙:冰清玉洁军嫂心
首都文明网 2016-08-08

一、简介

段玉仙,女,1946年12月出生,通州区富河园社区居民。

段玉仙27岁女儿仅四个月大时,在石家庄部队做航空飞行教练的丈夫头部重伤成了“植物人”,四个月后虽苏醒但被判定终生不能自理。从噩梦中醒来,段玉仙学中医按摩、学饮食搭配、推轮椅陪他散心、把房间布置得诗情画意至今已42年。近年来丈夫病情加重,仅穿衣就要半小时,她依然耐心如初。

二、主要事迹

冰清玉洁军嫂心

段玉仙,女,1946年12月27日出生,通州永顺镇富河园社区居民。

段玉仙是北京胸科医院附属幼儿园的一名幼教老师,爱人孟大佐在石家庄工作,是一名航空飞行教练。1974年6月,孟大佐在执行任务时头部受重伤,成为植物人。当时,段玉仙才27岁,女儿只有四个月大。面对突然降临的厄运,段玉仙坦然面对,坚强地为丈夫撑起命运的晴空。从年轻貌美的少妇到满头银丝的七旬老人,42载春秋,她坚韧不屈,乐观豁达,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和辛劳。

山水隔不断两心相依

1970年,孟大佐与段玉仙喜结连理,一个是才华横溢的飞行教练,一个是温婉贤淑的幼教老师,真正是天造地设的一双。成为军嫂就意味着奉献与付出,段玉仙早已做好了心理准备。

部队的飞行任务繁重,孟大佐一年只能回一次家,每次都是来去匆匆,段玉仙毫无怨言。天各一方的日子里,段玉仙最幸福甜蜜的时刻就是收到爱人的来信,那字里行间满是对妻子的牵挂和歉疚,对家里疏于照顾的惭愧,对未来生活的憧憬。频繁的书信往来让她感觉爱人并未远离,两颗心紧紧地贴在一起。

孟大佐、段玉仙伉俪

1974年初,段玉仙的女儿出生了,孟大佐闻听喜讯,从部队赶回家,接妻子和女儿出院,回家两天后又返回了部队。可爱的女儿一天天成长,段玉仙觉得一切都是美好的,充满希望的。

爱人重伤危在旦夕

就在段玉仙沉浸在幸福里的时候,风云突变,厄运天降。

1974年6月的一天中午,部队突然派人来接段玉仙和孩子,说孟大佐在执行任务时受了点儿轻伤,让她和孩子去看看。段玉仙认识此人,是部队上的一名医生,便对他说:“没啥大碍我就不过去了,孩子才4个月,带着出门不方便。”当时,段玉仙休完产假刚上班不久,她也不想继续请假。但了解实情的医生一句:“你还是去看看吧。”让段玉仙心中一凛,顿时两腿发软。见段玉仙面露紧张之色,他赶紧补充了一句:“不严重,没事儿。”医生帮段玉仙到单位请了假,下午就带着母女俩来到北京站,一起坐上了开往石家庄的火车。

坐在飞驰的火车上,段玉仙心里直犯嘀咕,丈夫的伤情恐怕不那么简单。医生越是只字不露,她的心揪得越紧。到了石家庄,段玉仙一下火车,就见黑漆漆的站台上已有多位孟大佐的战友等在那里。段玉仙越发感觉情况不妙,后脖颈子一阵发凉,凉意瞬间传遍了全身。

段玉仙被带到了一所医院,孟大佐的主刀医生拿着片子,向她介绍了患者的病情。由于情况危急,院方来不及与家属商量便对患者进行了清理头颅中血块的手术。之后还要进行两次大手术,孟大佐可能会继续昏迷,要段玉仙做好思想准备。

随后,主刀医生直接把段玉仙带进了手术室,此时孟大佐已昏迷了三天。段玉仙看见爱人躺在手术台上,周围站满了医生和护士。他身上盖着一条白单子,一根根管子插满单子覆盖下的身体,面罩、呼吸机、心电检测仪……根根都是孟大佐的生命线。这场景彻底把段玉仙吓傻了,年轻健康的孟大佐怎么会出现在这个场景里?她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她的大脑里一片空白,仿佛一切都是在梦中。怀里,女儿的一声啼哭将她拽回无情的现实,这是真的,躺在手术里生命垂危的人就是她那翱翔于长空的爱人,段玉仙瞬间感觉天塌了!

由于开颅手术风险很大,术后孟大佐的状况不太好,所以医生没敢轻易挪动他的身体,恐有生命危险,只得继续留在手术室内观察。

第二天,孟大佐被送到了一间特护病房里。段玉仙守在病房外,望着医护人员们进进出出,一会儿抢救,一会儿送药,她默默祈祷死神放过丈夫,他还年轻,他还有很多事要做,他只见过孩子一面,他们一家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她也默默告诉自己,孩子需要妈妈,丈夫需要妻子,自己一定要挺住!段玉仙打起精神,开始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用瘦弱的肩膀和强大的内心扛起一切不幸。

为了全力抢救孟大佐,周总理亲自下达指示,说病人来不了北京,需要什么北京会全力提供!

坚强妻子守护爱守护家

四个月后,孟大佐脱离了生命危险,各种抢救设备也相继撤下。经过领导的批准,段玉仙得以日夜守护在爱人身边,陪他说话、鼓励他振作。她对着病床上昏迷的孟大佐说:“你快醒醒吧,等你好一些了,我到北京给你找好医生看病,你一定会好的。”为了全身心地照顾爱人,段玉仙从北京接来母亲,帮忙照料孩子。

孟大佐从昏迷中醒来,渐渐有了知觉。由于他的脑出血压迫神经,右半边的肢体不能动,长时间的卧床又使他的身上生了褥疮,整日整夜喊疼。段玉仙心疼地去问医生,医生说:“这已经算不错了,慢慢来吧。”是啊,这已经不错了,尽管孟大佐的语言和动作能力受限,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智商也仅相当于一岁的孩子,但爱人的苏醒,让这个顽强的女人看到了希望,她的内心充满了信心和力量。

经过一年的住院治疗,孟大佐的病情稳定了,便回到了部队。为了防止爱人肌肉萎缩,段玉仙每天坚持为他做康复训练和全身按摩,从早忙到晚,夜里没睡过一个安稳觉;为了让爱人保持愉悦的心情,段玉仙经常用轮椅推他出门散心晒太阳;为了让爱人恢复语言表达能力,除了每天不停地对他说话,段玉仙还买来一只鹦鹉,让爱人跟着鹦鹉学数数儿。

部队领导一方面想方设法为孟大佐做康复治疗,另一方面考虑到他伤情严重,即便是好转,也很难恢复到建全人的状态,便派战友的家属找段玉仙的母亲委婉透露了组织上的意思:“大佐以后就算是好起来,也很难自理了,小段以后的负担会很重。她还年轻,才27岁,孩子又小。如果她愿意,部队会把大佐送到军区疗养院去,不拖累她,以后她可以带着孩子去看他。”段玉仙的母亲一口回绝了,母亲最懂女儿的心思,没敢和女儿提及此事。

部队的领导不见回话,又亲自找段玉仙谈这事儿,段玉仙含泪说:“您的好意我心领了,请领导放心,我不会放弃的,也不怕他拖累。等大佐好一些,我们就回北京看病,他会好起来的。”

部队里,飞机一声轰鸣直飞天际,孟大佐曾经也是他们中间的一员,无数次驾驶战机翱翔在祖国的蓝天。如今,他受伤了,雄鹰折翅,段玉仙盼着他尽快痊愈重返蓝天。虽然照顾重症病人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体力、耐力和心理承受力,但她毫不退缩。单位领导的体谅,母亲的帮衬,让她度过了最艰难无助的岁月。

不离不弃照顾丈夫四十多年

事后,有战友的家属对段玉仙说:“大佐最重的时候,部队里把他的大照片都准备好了,追悼会上用的,没敢告诉你,怕你受不了。真没想到大佐能恢复得这么好。”

以爱为线缝补伤痛

三年后,孟大佐在两个人的搀扶下已经能走上几步路了,部队领导见孟大佐的病情日益稳定,便派人带他到北京做了脑部修补手术,同时让段玉仙留在北京工作。胸科医院给他们一家分配了住房,一家人终于在北京安家落户,一家人的团聚让段玉仙感到无限欣慰。

回到北京以后,段玉仙又四处寻访名医给爱人治病,医生们的回答如出一辙:“他那么重的病,能恢复到现在已经非常不错了,没有什么好办法。脑出血压迫神经,神经已经死了,要想完全恢复过来不太可能,只能是慢慢恢复。”

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让爱人在康复过程中少得病,成了段玉仙每天琢磨的头等大事儿。“他受了太多委屈,我能做的就是不再让他吃苦!”段玉仙无限疼惜却又非常坚毅地说。

为了让爱人更快地恢复,段玉仙下足了功夫,她跟着广播里学中医保健按摩、饮食搭配成了每天必不可少的功课,给爱人洗澡、理发、刮脸更是越来越娴熟细致。怎样让爱人的每一天过得更有滋味儿,也让段玉仙费了不少心思。她在房间里摆上花花草草,春天时还种上草莓,将水壶放进他的手里,两人一起给植物浇水;墙上挂起各种爱人喜欢的国画,翠竹婷婷,寒梅傲雪,充满诗意和情趣;平日里,俩人玩儿牌、听广播。“他特别喜欢革命歌曲,《我是一个兵》、《当兵的人》他都会跟着哼出曲子。”段玉仙笑着说。听着爱人低声哼唱,幸福如水漫上段玉仙的心头。

有战友来看望孟大佐,问他叫什么名字?他答:“孟大佐。”问他是干什么的?他说:“飞行。”问其他的就答不上来了。孟大佐虽然不能完全记起从前的事儿,但能认得妻子和孩子,也非常体谅妻子的辛苦。

孟大佐在伤痛中度过了大半生,段玉仙也照顾了他大半生,从花样年华到满头银丝,两人相伴走过,段玉仙只想和爱人这样一直走下去,不离不弃。

最近几年,孟大佐的病情加重,全身都不能动了,吃饭、穿衣、翻身……这些生活琐事都需要段玉仙来帮他做了。

段玉仙帮孟大佐穿衣服

每天早上给孟大佐穿衣服就要半个多小时,段玉仙从来耐心细致

段玉仙的女儿今年42岁,用女儿的话说:“我多大了,我爸就病了多少年。其实常人真的想象不到照顾我爸需要付出多大的心力,但我几乎没听我妈抱怨过啥。光每天早上给我爸穿衣服就要用半个多小时。不管春夏秋冬,我爸的衣服都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我妈护理的那个细心劲儿,让我打心眼里佩服!”

40多个春秋,段玉仙与爱人不离不弃、生死相依、风雨兼程。她用爱和责任守候着一个温馨的家,用善良和坚强抵御坎坷磨难。军嫂就意味着奉献与付出,段玉仙在漫长的岁月里默默诠释着这个称谓背后的坚忍。

北京榜样官方网站:http://bjby.bjwmb.gov.cn,咨询电话65661566。

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榜样 >  往届回顾 >  2016年 >  8月 >  第二周榜单
[孝老爱亲]段玉仙:冰清玉洁军嫂心
首都文明网 2016-08-08

一、简介

段玉仙,女,1946年12月出生,通州区富河园社区居民。

段玉仙27岁女儿仅四个月大时,在石家庄部队做航空飞行教练的丈夫头部重伤成了“植物人”,四个月后虽苏醒但被判定终生不能自理。从噩梦中醒来,段玉仙学中医按摩、学饮食搭配、推轮椅陪他散心、把房间布置得诗情画意至今已42年。近年来丈夫病情加重,仅穿衣就要半小时,她依然耐心如初。

二、主要事迹

冰清玉洁军嫂心

段玉仙,女,1946年12月27日出生,通州永顺镇富河园社区居民。

段玉仙是北京胸科医院附属幼儿园的一名幼教老师,爱人孟大佐在石家庄工作,是一名航空飞行教练。1974年6月,孟大佐在执行任务时头部受重伤,成为植物人。当时,段玉仙才27岁,女儿只有四个月大。面对突然降临的厄运,段玉仙坦然面对,坚强地为丈夫撑起命运的晴空。从年轻貌美的少妇到满头银丝的七旬老人,42载春秋,她坚韧不屈,乐观豁达,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和辛劳。

山水隔不断两心相依

1970年,孟大佐与段玉仙喜结连理,一个是才华横溢的飞行教练,一个是温婉贤淑的幼教老师,真正是天造地设的一双。成为军嫂就意味着奉献与付出,段玉仙早已做好了心理准备。

部队的飞行任务繁重,孟大佐一年只能回一次家,每次都是来去匆匆,段玉仙毫无怨言。天各一方的日子里,段玉仙最幸福甜蜜的时刻就是收到爱人的来信,那字里行间满是对妻子的牵挂和歉疚,对家里疏于照顾的惭愧,对未来生活的憧憬。频繁的书信往来让她感觉爱人并未远离,两颗心紧紧地贴在一起。

孟大佐、段玉仙伉俪

1974年初,段玉仙的女儿出生了,孟大佐闻听喜讯,从部队赶回家,接妻子和女儿出院,回家两天后又返回了部队。可爱的女儿一天天成长,段玉仙觉得一切都是美好的,充满希望的。

爱人重伤危在旦夕

就在段玉仙沉浸在幸福里的时候,风云突变,厄运天降。

1974年6月的一天中午,部队突然派人来接段玉仙和孩子,说孟大佐在执行任务时受了点儿轻伤,让她和孩子去看看。段玉仙认识此人,是部队上的一名医生,便对他说:“没啥大碍我就不过去了,孩子才4个月,带着出门不方便。”当时,段玉仙休完产假刚上班不久,她也不想继续请假。但了解实情的医生一句:“你还是去看看吧。”让段玉仙心中一凛,顿时两腿发软。见段玉仙面露紧张之色,他赶紧补充了一句:“不严重,没事儿。”医生帮段玉仙到单位请了假,下午就带着母女俩来到北京站,一起坐上了开往石家庄的火车。

坐在飞驰的火车上,段玉仙心里直犯嘀咕,丈夫的伤情恐怕不那么简单。医生越是只字不露,她的心揪得越紧。到了石家庄,段玉仙一下火车,就见黑漆漆的站台上已有多位孟大佐的战友等在那里。段玉仙越发感觉情况不妙,后脖颈子一阵发凉,凉意瞬间传遍了全身。

段玉仙被带到了一所医院,孟大佐的主刀医生拿着片子,向她介绍了患者的病情。由于情况危急,院方来不及与家属商量便对患者进行了清理头颅中血块的手术。之后还要进行两次大手术,孟大佐可能会继续昏迷,要段玉仙做好思想准备。

随后,主刀医生直接把段玉仙带进了手术室,此时孟大佐已昏迷了三天。段玉仙看见爱人躺在手术台上,周围站满了医生和护士。他身上盖着一条白单子,一根根管子插满单子覆盖下的身体,面罩、呼吸机、心电检测仪……根根都是孟大佐的生命线。这场景彻底把段玉仙吓傻了,年轻健康的孟大佐怎么会出现在这个场景里?她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她的大脑里一片空白,仿佛一切都是在梦中。怀里,女儿的一声啼哭将她拽回无情的现实,这是真的,躺在手术里生命垂危的人就是她那翱翔于长空的爱人,段玉仙瞬间感觉天塌了!

由于开颅手术风险很大,术后孟大佐的状况不太好,所以医生没敢轻易挪动他的身体,恐有生命危险,只得继续留在手术室内观察。

第二天,孟大佐被送到了一间特护病房里。段玉仙守在病房外,望着医护人员们进进出出,一会儿抢救,一会儿送药,她默默祈祷死神放过丈夫,他还年轻,他还有很多事要做,他只见过孩子一面,他们一家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她也默默告诉自己,孩子需要妈妈,丈夫需要妻子,自己一定要挺住!段玉仙打起精神,开始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用瘦弱的肩膀和强大的内心扛起一切不幸。

为了全力抢救孟大佐,周总理亲自下达指示,说病人来不了北京,需要什么北京会全力提供!

坚强妻子守护爱守护家

四个月后,孟大佐脱离了生命危险,各种抢救设备也相继撤下。经过领导的批准,段玉仙得以日夜守护在爱人身边,陪他说话、鼓励他振作。她对着病床上昏迷的孟大佐说:“你快醒醒吧,等你好一些了,我到北京给你找好医生看病,你一定会好的。”为了全身心地照顾爱人,段玉仙从北京接来母亲,帮忙照料孩子。

孟大佐从昏迷中醒来,渐渐有了知觉。由于他的脑出血压迫神经,右半边的肢体不能动,长时间的卧床又使他的身上生了褥疮,整日整夜喊疼。段玉仙心疼地去问医生,医生说:“这已经算不错了,慢慢来吧。”是啊,这已经不错了,尽管孟大佐的语言和动作能力受限,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智商也仅相当于一岁的孩子,但爱人的苏醒,让这个顽强的女人看到了希望,她的内心充满了信心和力量。

经过一年的住院治疗,孟大佐的病情稳定了,便回到了部队。为了防止爱人肌肉萎缩,段玉仙每天坚持为他做康复训练和全身按摩,从早忙到晚,夜里没睡过一个安稳觉;为了让爱人保持愉悦的心情,段玉仙经常用轮椅推他出门散心晒太阳;为了让爱人恢复语言表达能力,除了每天不停地对他说话,段玉仙还买来一只鹦鹉,让爱人跟着鹦鹉学数数儿。

部队领导一方面想方设法为孟大佐做康复治疗,另一方面考虑到他伤情严重,即便是好转,也很难恢复到建全人的状态,便派战友的家属找段玉仙的母亲委婉透露了组织上的意思:“大佐以后就算是好起来,也很难自理了,小段以后的负担会很重。她还年轻,才27岁,孩子又小。如果她愿意,部队会把大佐送到军区疗养院去,不拖累她,以后她可以带着孩子去看他。”段玉仙的母亲一口回绝了,母亲最懂女儿的心思,没敢和女儿提及此事。

部队的领导不见回话,又亲自找段玉仙谈这事儿,段玉仙含泪说:“您的好意我心领了,请领导放心,我不会放弃的,也不怕他拖累。等大佐好一些,我们就回北京看病,他会好起来的。”

部队里,飞机一声轰鸣直飞天际,孟大佐曾经也是他们中间的一员,无数次驾驶战机翱翔在祖国的蓝天。如今,他受伤了,雄鹰折翅,段玉仙盼着他尽快痊愈重返蓝天。虽然照顾重症病人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体力、耐力和心理承受力,但她毫不退缩。单位领导的体谅,母亲的帮衬,让她度过了最艰难无助的岁月。

不离不弃照顾丈夫四十多年

事后,有战友的家属对段玉仙说:“大佐最重的时候,部队里把他的大照片都准备好了,追悼会上用的,没敢告诉你,怕你受不了。真没想到大佐能恢复得这么好。”

以爱为线缝补伤痛

三年后,孟大佐在两个人的搀扶下已经能走上几步路了,部队领导见孟大佐的病情日益稳定,便派人带他到北京做了脑部修补手术,同时让段玉仙留在北京工作。胸科医院给他们一家分配了住房,一家人终于在北京安家落户,一家人的团聚让段玉仙感到无限欣慰。

回到北京以后,段玉仙又四处寻访名医给爱人治病,医生们的回答如出一辙:“他那么重的病,能恢复到现在已经非常不错了,没有什么好办法。脑出血压迫神经,神经已经死了,要想完全恢复过来不太可能,只能是慢慢恢复。”

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让爱人在康复过程中少得病,成了段玉仙每天琢磨的头等大事儿。“他受了太多委屈,我能做的就是不再让他吃苦!”段玉仙无限疼惜却又非常坚毅地说。

为了让爱人更快地恢复,段玉仙下足了功夫,她跟着广播里学中医保健按摩、饮食搭配成了每天必不可少的功课,给爱人洗澡、理发、刮脸更是越来越娴熟细致。怎样让爱人的每一天过得更有滋味儿,也让段玉仙费了不少心思。她在房间里摆上花花草草,春天时还种上草莓,将水壶放进他的手里,两人一起给植物浇水;墙上挂起各种爱人喜欢的国画,翠竹婷婷,寒梅傲雪,充满诗意和情趣;平日里,俩人玩儿牌、听广播。“他特别喜欢革命歌曲,《我是一个兵》、《当兵的人》他都会跟着哼出曲子。”段玉仙笑着说。听着爱人低声哼唱,幸福如水漫上段玉仙的心头。

有战友来看望孟大佐,问他叫什么名字?他答:“孟大佐。”问他是干什么的?他说:“飞行。”问其他的就答不上来了。孟大佐虽然不能完全记起从前的事儿,但能认得妻子和孩子,也非常体谅妻子的辛苦。

孟大佐在伤痛中度过了大半生,段玉仙也照顾了他大半生,从花样年华到满头银丝,两人相伴走过,段玉仙只想和爱人这样一直走下去,不离不弃。

最近几年,孟大佐的病情加重,全身都不能动了,吃饭、穿衣、翻身……这些生活琐事都需要段玉仙来帮他做了。

段玉仙帮孟大佐穿衣服

每天早上给孟大佐穿衣服就要半个多小时,段玉仙从来耐心细致

段玉仙的女儿今年42岁,用女儿的话说:“我多大了,我爸就病了多少年。其实常人真的想象不到照顾我爸需要付出多大的心力,但我几乎没听我妈抱怨过啥。光每天早上给我爸穿衣服就要用半个多小时。不管春夏秋冬,我爸的衣服都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我妈护理的那个细心劲儿,让我打心眼里佩服!”

40多个春秋,段玉仙与爱人不离不弃、生死相依、风雨兼程。她用爱和责任守候着一个温馨的家,用善良和坚强抵御坎坷磨难。军嫂就意味着奉献与付出,段玉仙在漫长的岁月里默默诠释着这个称谓背后的坚忍。

北京榜样官方网站:http://bjby.bjwmb.gov.cn,咨询电话65661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