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榜样 >  往届回顾 >  2015年 >  10月 >  第三周榜单
[敬业奉献]北京教育援助拉萨团队:北京优质教育送到西藏牧区孩子家门口
首都文明网 2015-10-19

一、简介

北京教育援助拉萨团队。

2014年8月,北京市第一批援藏教师52人,远离亲人和家乡,在几千公里之外的雪域高原,经受着缺氧等自然条件的考验,打造一所藏区百姓心中的优质校。这52人中,有的年逾五旬,有的刚刚走出大学校门,有的老师新婚后夫妻双双来到拉萨,有的老师女儿高考,却没能回去看一眼。他们用辛苦的工作和无私的奉献,感动着拉萨人民。

  二、主要事迹

北京教育援助拉萨团队:北京优质教育送到西藏牧区孩子家门口

北京投资2.5亿全额援建 3个月配齐教学设施

坐落于拉萨教育城的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是由北京市投资2.5亿元全额援建、并由北京派出优秀干部教师进行管理及教学的一所寄宿制完全中学。学校占地200亩,总建筑面积48000平方米,学校现有53个教学班,在校生2500余名。

当记者走进这座崭新的校园时,但见苍树滴翠、鲜花簇拥,智达楼、行健馆、习贤苑等15座具有浓郁藏族风格的主要建筑次第排列,红白相间的色调在夏日高原明媚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端庄、美丽。整个校园划分为教学区、运动区、休闲区和生活服务区四个功能区域,学生学习、生活与运动设施一应俱全。

张大力,45岁,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校长,原北京石景山实验中学分校执行校长

据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校长张大力介绍,学校主要面向拉萨全市七县一区农牧民家庭和市区部分周边居民家庭子女。

不仅硬件设施达到“国家标准,北京一流”水准,而且2014年新学年开学前的教学设施配备等准备工作也堪称“一流水准”、“一流速度”。

北京市第七批援藏干部、拉萨市教体局副局长姬云鹏介绍说,2014年4月接到通知,拉萨北京实验中学要在8月份配齐全部教学设施,确保新学年如期开学。

“当时学校刚刚完成了工程验收,要在短短3个月内配齐这么大一所学校的教学设施,我们面临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姬云鹏说,“仅改造建在顶层的理化生实验室一项工作就需要投入相当大一部分时间和精力。”

经过3个月奋战,2014年秋季新学期开学时,当2500余名学生坐在焕然一新的现代化校舍上课时,姬云鹏和所有参与新学校运行准备工作的人员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我们来援藏,就是要用心用情去踏踏实实做事,不搞‘花架子’,要把事情做到当地百姓的心坎上,坚持‘首善标准’,让我们的工作经得起历史检验。”

“那一刻,我意识到这里更需要我”

于是,在全额援建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完成后,应拉萨市委、市政府的请求,2014年北京市从全市16个区县选派了第一批援藏校长教师52人,从2014年8月起,他们远离亲人和家乡,在数千公里之外的雪域高原,经受着缺氧等自然条件的考验,要在一至二年时间里和当地教职员工一齐打造一所藏区百姓心中的优质校。

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援藏管理团队

在这52人中,既有城区优质校的教学和德育管理干部,也有北京教科院的知名教研员,还有来自北京远郊区县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他们当中,有的已年逾五旬,有的还是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青年才俊;有的曾在大学时代多次深入贫困地区支教,有的前几年刚在新疆高质量地完成了三年全职支教……他们不约而同地齐聚圣城拉萨,只为了心中一个共同的梦想。

王蕊、卢虎成是来自北京石景山实验中学分校的两位青年教师,他们俩走出大学校门至今也不过五、六年的光景。2014年5月,他俩刚刚办了喜事。一个月后,当得知北京市正在选派援藏教师时,王蕊便欣然报名了。当时尽管也面临着来自亲友们劝阻的压力,但她依然十分坚定地踏上了千里奔赴雪域高原的征途。而更让她感动的时,她的丈夫卢虎成尽管已对婚后小家做了完美的规划,可面对妻子的一腔热血,也只好暂时冰冻了自己的规划,陪伴妻子一同踏上了寻梦之旅。

“去更需要我的地方,只要能尽自己之力帮助更多的人,再苦再难也值得,因为助人就是一种快乐。”王蕊告诉记者,其实早在大学毕业时,她就萌生了援藏的想法,只是当初缺乏工作经验而未能成行。

在拉萨的一年里,王蕊和其他援藏教师一样经历了高原反应的折磨,只不过她的反应更强烈,持续时间更长。在第一学期,她甚至每个月都会因为感冒而引起高原反应,时常伴随着呕吐、头痛、失眠等症状,而腰椎间盘突出又使她不能久站和久坐。但她依然坚守在教学和班级管理岗位上,除了给初一年级几个班上语文课外,王蕊还担任一个汉语班的班主任。

一年里,王蕊已和她的学生结下了深厚情谊。她告诉记者,一次学校举办艺术节,她和学生一起编写了一个小品《如此买卖》,并亲自写好了剧本。“看着孩子们在舞台上活灵活现的表演,那一刻,我意识到这里更需要我。”

不一样的故事,同样的感动

不一样的人物,不一样的故事,但听后又是同样的感动。

来自北京八中亦庄分校的刘美康老师是52名援藏教师年龄最小的,刚开始报名援藏时,她甚至还以为援藏教师需要自费负担差旅费,还得自己给当地学校添置书本、文具呢!“我在大学时就经常到海淀清河的一些打工子弟小学支教,暑假时还到过哈尔滨农村支教,那是支教都是自费的,什么花销都得自己负担。”

团队成员关爱西藏儿童

援藏教师和藏族孩子

援藏教师和藏族孩子们

来到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后,刘美康担任初一年级一个藏文班的语文课。班上有一名来自当雄县牧区的调皮学生多觉,他是班里个子最小的学生,刚开始上课时他从不认真听讲、还时常在课堂上捣乱,因此他也成了班上最受刘美康老师照顾的学生。每次上课说话时刘美康都会蹲下身来,下课后也会更多关注他一点。

刘美康告诉记者,几个月后,她发现多觉同学慢慢地变了,上课开始注意听讲了。“有一个晚自习下课,他忽然抱住我,喊了一声:‘妈妈’!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而来自海淀区第二十中学的蒋立鹤老师担任高二年级两个班的化学课教师,除了学科教学外,她还义务当起了当地化学教师的“师傅”。大家在备课时遇到疑难问题时,总爱向她请教。当看到有的老师的教案写得不规范时,她又会主动帮助大家纠正过来,她写的备课教案成了教研组内教师们学习的模版。

一年来,在她的带动下,高中化学课堂上,再也不是教师一支粉笔讲一节课的“满堂灌”模式了,多年不曾上过的化学实验课也开始正常上课了。如今,学生们的化学课成绩正稳步提高。

蒋立鹤告诉记者,在课堂上,除了学科知识外,她还时常给同学们介绍祖国内地的风土人情,从而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动力,让更多的学生将来有机会到内地学习。“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座桥,一座西藏农牧区孩子和内地孩子交流的桥,让藏区孩子学到本领后,将来成为建设西藏的生力军。”

一种适合本地孩子的教学模式正在形成

是的,这所学校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学校副校长宋志军介绍,一年里,在完成建章立制,实施教研、备课、课堂教学和监测评价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学校开始实施课程改革,狠抓教师基本功培训,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两种方式,让教学副校长和教学主任参加“国培”项目培训,将高三年级教师在暑假期间分批送到北京优质高中校,采取“师傅带徒”、“一对一”跟岗学习的方式集中轮训一遍。

“三年内,计划将全校教师送出去集中轮训一遍。”宋志军介绍,2015年5月,援藏干部、教师经过多方联系,从北京市一次邀请了20几名教学名师和11名市级知名教研员来到拉萨,不组织全校干部教师开全校大会听报告,而是让名师和教研员直接走进教研组、下到课堂进行专业指导。“全校所有教师都表示收获很大,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很有启发,也便于学习借鉴。”宋志军说。

由“输血”到“造血”,在这所学校,北京教育援助工作正在悄然向深层推进。宋志军介绍,结合本校的师资和生源的实际情况,学校已专门成立了教学监控中心,对教师的备课教案、课堂综合表现(甚至包括是否有迟到早退现象)、课后作业和考试试卷等都进行量化分析,下一步将以教科研为课题,引导全校教师进一步研究课堂教学,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位来自北京市第二十一中学的副校长目前正思考借鉴东城区六校联盟合作办学模式,让拉萨北京实验中学与拉萨其他中学实施毕业年级定期联考机制,让学校师生在实战中进行锻炼,以夯实基本功。

还在这所学校成立伊始,拉萨市委、市政府就给它的发展确定了具体目标,即:援藏干部教师利用首都优质教育资源将先进的理念带进来、创立一种适合西藏本地孩子的教学模式、高考成绩提高100分。如今,张大力校长正和他的团队带领全校教职员工沿着“积累——成长——发展”的路线图稳步前行。“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实现这三大目标虽然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我们坚信还是很有把握的。”

北京榜样官方网站:http://bjby.bjwmb.gov.cn,咨询电话65661566。

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榜样 >  往届回顾 >  2015年 >  10月 >  第三周榜单
[敬业奉献]北京教育援助拉萨团队:北京优质教育送到西藏牧区孩子家门口
首都文明网 2015-10-19

一、简介

北京教育援助拉萨团队。

2014年8月,北京市第一批援藏教师52人,远离亲人和家乡,在几千公里之外的雪域高原,经受着缺氧等自然条件的考验,打造一所藏区百姓心中的优质校。这52人中,有的年逾五旬,有的刚刚走出大学校门,有的老师新婚后夫妻双双来到拉萨,有的老师女儿高考,却没能回去看一眼。他们用辛苦的工作和无私的奉献,感动着拉萨人民。

  二、主要事迹

北京教育援助拉萨团队:北京优质教育送到西藏牧区孩子家门口

北京投资2.5亿全额援建 3个月配齐教学设施

坐落于拉萨教育城的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是由北京市投资2.5亿元全额援建、并由北京派出优秀干部教师进行管理及教学的一所寄宿制完全中学。学校占地200亩,总建筑面积48000平方米,学校现有53个教学班,在校生2500余名。

当记者走进这座崭新的校园时,但见苍树滴翠、鲜花簇拥,智达楼、行健馆、习贤苑等15座具有浓郁藏族风格的主要建筑次第排列,红白相间的色调在夏日高原明媚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端庄、美丽。整个校园划分为教学区、运动区、休闲区和生活服务区四个功能区域,学生学习、生活与运动设施一应俱全。

张大力,45岁,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校长,原北京石景山实验中学分校执行校长

据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校长张大力介绍,学校主要面向拉萨全市七县一区农牧民家庭和市区部分周边居民家庭子女。

不仅硬件设施达到“国家标准,北京一流”水准,而且2014年新学年开学前的教学设施配备等准备工作也堪称“一流水准”、“一流速度”。

北京市第七批援藏干部、拉萨市教体局副局长姬云鹏介绍说,2014年4月接到通知,拉萨北京实验中学要在8月份配齐全部教学设施,确保新学年如期开学。

“当时学校刚刚完成了工程验收,要在短短3个月内配齐这么大一所学校的教学设施,我们面临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姬云鹏说,“仅改造建在顶层的理化生实验室一项工作就需要投入相当大一部分时间和精力。”

经过3个月奋战,2014年秋季新学期开学时,当2500余名学生坐在焕然一新的现代化校舍上课时,姬云鹏和所有参与新学校运行准备工作的人员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我们来援藏,就是要用心用情去踏踏实实做事,不搞‘花架子’,要把事情做到当地百姓的心坎上,坚持‘首善标准’,让我们的工作经得起历史检验。”

“那一刻,我意识到这里更需要我”

于是,在全额援建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完成后,应拉萨市委、市政府的请求,2014年北京市从全市16个区县选派了第一批援藏校长教师52人,从2014年8月起,他们远离亲人和家乡,在数千公里之外的雪域高原,经受着缺氧等自然条件的考验,要在一至二年时间里和当地教职员工一齐打造一所藏区百姓心中的优质校。

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援藏管理团队

在这52人中,既有城区优质校的教学和德育管理干部,也有北京教科院的知名教研员,还有来自北京远郊区县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他们当中,有的已年逾五旬,有的还是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青年才俊;有的曾在大学时代多次深入贫困地区支教,有的前几年刚在新疆高质量地完成了三年全职支教……他们不约而同地齐聚圣城拉萨,只为了心中一个共同的梦想。

王蕊、卢虎成是来自北京石景山实验中学分校的两位青年教师,他们俩走出大学校门至今也不过五、六年的光景。2014年5月,他俩刚刚办了喜事。一个月后,当得知北京市正在选派援藏教师时,王蕊便欣然报名了。当时尽管也面临着来自亲友们劝阻的压力,但她依然十分坚定地踏上了千里奔赴雪域高原的征途。而更让她感动的时,她的丈夫卢虎成尽管已对婚后小家做了完美的规划,可面对妻子的一腔热血,也只好暂时冰冻了自己的规划,陪伴妻子一同踏上了寻梦之旅。

“去更需要我的地方,只要能尽自己之力帮助更多的人,再苦再难也值得,因为助人就是一种快乐。”王蕊告诉记者,其实早在大学毕业时,她就萌生了援藏的想法,只是当初缺乏工作经验而未能成行。

在拉萨的一年里,王蕊和其他援藏教师一样经历了高原反应的折磨,只不过她的反应更强烈,持续时间更长。在第一学期,她甚至每个月都会因为感冒而引起高原反应,时常伴随着呕吐、头痛、失眠等症状,而腰椎间盘突出又使她不能久站和久坐。但她依然坚守在教学和班级管理岗位上,除了给初一年级几个班上语文课外,王蕊还担任一个汉语班的班主任。

一年里,王蕊已和她的学生结下了深厚情谊。她告诉记者,一次学校举办艺术节,她和学生一起编写了一个小品《如此买卖》,并亲自写好了剧本。“看着孩子们在舞台上活灵活现的表演,那一刻,我意识到这里更需要我。”

不一样的故事,同样的感动

不一样的人物,不一样的故事,但听后又是同样的感动。

来自北京八中亦庄分校的刘美康老师是52名援藏教师年龄最小的,刚开始报名援藏时,她甚至还以为援藏教师需要自费负担差旅费,还得自己给当地学校添置书本、文具呢!“我在大学时就经常到海淀清河的一些打工子弟小学支教,暑假时还到过哈尔滨农村支教,那是支教都是自费的,什么花销都得自己负担。”

团队成员关爱西藏儿童

援藏教师和藏族孩子

援藏教师和藏族孩子们

来到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后,刘美康担任初一年级一个藏文班的语文课。班上有一名来自当雄县牧区的调皮学生多觉,他是班里个子最小的学生,刚开始上课时他从不认真听讲、还时常在课堂上捣乱,因此他也成了班上最受刘美康老师照顾的学生。每次上课说话时刘美康都会蹲下身来,下课后也会更多关注他一点。

刘美康告诉记者,几个月后,她发现多觉同学慢慢地变了,上课开始注意听讲了。“有一个晚自习下课,他忽然抱住我,喊了一声:‘妈妈’!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而来自海淀区第二十中学的蒋立鹤老师担任高二年级两个班的化学课教师,除了学科教学外,她还义务当起了当地化学教师的“师傅”。大家在备课时遇到疑难问题时,总爱向她请教。当看到有的老师的教案写得不规范时,她又会主动帮助大家纠正过来,她写的备课教案成了教研组内教师们学习的模版。

一年来,在她的带动下,高中化学课堂上,再也不是教师一支粉笔讲一节课的“满堂灌”模式了,多年不曾上过的化学实验课也开始正常上课了。如今,学生们的化学课成绩正稳步提高。

蒋立鹤告诉记者,在课堂上,除了学科知识外,她还时常给同学们介绍祖国内地的风土人情,从而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动力,让更多的学生将来有机会到内地学习。“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座桥,一座西藏农牧区孩子和内地孩子交流的桥,让藏区孩子学到本领后,将来成为建设西藏的生力军。”

一种适合本地孩子的教学模式正在形成

是的,这所学校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学校副校长宋志军介绍,一年里,在完成建章立制,实施教研、备课、课堂教学和监测评价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学校开始实施课程改革,狠抓教师基本功培训,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两种方式,让教学副校长和教学主任参加“国培”项目培训,将高三年级教师在暑假期间分批送到北京优质高中校,采取“师傅带徒”、“一对一”跟岗学习的方式集中轮训一遍。

“三年内,计划将全校教师送出去集中轮训一遍。”宋志军介绍,2015年5月,援藏干部、教师经过多方联系,从北京市一次邀请了20几名教学名师和11名市级知名教研员来到拉萨,不组织全校干部教师开全校大会听报告,而是让名师和教研员直接走进教研组、下到课堂进行专业指导。“全校所有教师都表示收获很大,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很有启发,也便于学习借鉴。”宋志军说。

由“输血”到“造血”,在这所学校,北京教育援助工作正在悄然向深层推进。宋志军介绍,结合本校的师资和生源的实际情况,学校已专门成立了教学监控中心,对教师的备课教案、课堂综合表现(甚至包括是否有迟到早退现象)、课后作业和考试试卷等都进行量化分析,下一步将以教科研为课题,引导全校教师进一步研究课堂教学,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位来自北京市第二十一中学的副校长目前正思考借鉴东城区六校联盟合作办学模式,让拉萨北京实验中学与拉萨其他中学实施毕业年级定期联考机制,让学校师生在实战中进行锻炼,以夯实基本功。

还在这所学校成立伊始,拉萨市委、市政府就给它的发展确定了具体目标,即:援藏干部教师利用首都优质教育资源将先进的理念带进来、创立一种适合西藏本地孩子的教学模式、高考成绩提高100分。如今,张大力校长正和他的团队带领全校教职员工沿着“积累——成长——发展”的路线图稳步前行。“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实现这三大目标虽然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我们坚信还是很有把握的。”

北京榜样官方网站:http://bjby.bjwmb.gov.cn,咨询电话65661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