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介
周朝永,男,1975年8月出生,中央电视台制片人。
1999年,他来到中央电视台,因工作努力被同事称为“拼命三郎”。2012年夏,周朝永和摄制组徒步4天,穿越了素有“徒步生死线”之称的西藏墨脱县,感受雨林、塌方区,经历暴风雪、毒虫叮咬等严酷考验,坚持把沿途珍贵画面记录下来并制作播出。因长时间扛摄像机,肩上磨出的多个大肉包至今可见。
二、主要事迹
周朝永:用生命完成拍摄的电视人
2015年2月25日,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欧洲版的《远方的家》重新播出了《远方的家》2012年和2014年墨脱县通公路前后变化的节目。远在巴勒斯坦的忠实观众李月连再一次感受了摄制组徒步走进墨脱背崩乡的经历。看完节目后,李月连给中央电视台写了一封长长的信。信中写到:今天电视看着看着,我有一股想冲进电视拥抱一下周朝永的冲动;其实周朝永在徒步前一天就已经脚受伤了,节目中,我看到了他的伤口,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他简单地处理完伤口,不顾同事劝阻,继续前进;再到翻越垭口的时候,他扛着摄像机,从一处高高的陡冰坡上,整个连人带机一起滑下来了,我听到周雪梅紧张地问他有没有事,可是他的回答却是“机器我抱着呢,没事”;在他看来,此次行程机器嫣然是主角,是主要保护对象,因为如果没有摄像机,我们作为观众就无法看到这一段无人区的沿途路况与风光。再有,在翻越蚂蝗山的时候,那是最可怕的场景了,那蚂蝗爬满脖子,脖子上到处是血,我看着电视,人都在发抖,太可怕了;可是他呢,周雪梅一再催促他,“别拍了,还不快点清理下蚂蝗”;可想而知,在他的眼里,留下更多影像才是最重要的。摄像机镜头此刻定位在了周朝永的脚上,只见他的脚腕以上,脚踝附近,爬满了蚂蝗,他也是好像没有那么在乎一样,快速地一个个拿掉那些蚂蝗,旁边人问他的情况,他就回答“没什么事,脚都麻了”,能不麻吗,那块地方汇集了众多血管、穴位,蚂蝗都睡在那里,被他的血养大了,能不麻吗?这一路上,我还听见他说“快走吧,同志们”,这仿佛是红军长征时最经常说的话。
2012年周朝永徒步墨脱,到达背崩乡,在门巴族人家做客
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李月连看到的这次徒步行程正是周朝永和他的摄制组的一次创举。2012年8月,周朝永带队徒步四天、全程110多公里,拍摄了走进墨脱的节目。墨脱,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曾经被称为“高原孤岛”,在2013年扎墨公路正式全线贯通之前,当地的物资运输一度只能靠人背马驮。沿途要翻越海拔4200多米的多雄拉雪山,穿越蚂蝗、野兽出没的原始森林,是一条令人望而生畏的“生死路”。坚持以徒步的方式走进墨脱并记录下来,周朝永有着自己的想法。因为他认为这条 “徒步生死线”,中央级媒体走过去屈指可数,而《远方的家》一直肩负着扫除影像盲区的重任。当时周朝永抱着一种信念:“不管多艰险,一定要走过去”!
多雄拉雪山被称为墨脱路上的“鬼门关”,半年以上都是大雪封山,即使在夏天也是雨雪冰雹说来就来。为了在中午12点前天气相对晴朗的时候翻越多雄拉山,周朝永和他的团队早上六点就出发。连续行走了14个小时,沿途到处是尖利的石头,全神贯注拍摄的周朝永突然觉得脚下一阵剧痛,他的脚被锋利的石头划伤了。刚走一天行程,脚就严重受伤,接下来还有90多公里山路要徒步完成,如果周朝永选择退出就意味着整个团队要放弃这次拍摄。为了稳住军心,周朝永并没有告诉队友。第二天的行程长达28公里,要穿越原始森林。夏天的密林,道路湿滑无比,周朝永一直用前脚掌支撑身体,带着大部队前进,无论伤口多疼,他都没有放下肩上的摄像机。可一路的溪流和积水,把他的伤口泡烂了,伤口散发的血腥味吸引了大量蚂蝗。因为蚂蝗,同事们发现了他的伤口,但此时徒步行程已经过半,大伙没法劝他往回走,只能互相照顾向前走。可是考验远远没有结束,在被称为“墨脱天险”的老虎嘴,他们遇到了大暴雨。老虎嘴是一条从绝壁间炸出的栈道,长约一公里,宽仅几十厘米,上有瀑布飞石,下临百米深渊。无数徒步到墨脱的人因为遭遇泥石流,长眠在这里。周朝永既要记录沿途的所见所闻,又要判断、保证队伍的安全通行,他都是亲自踩线路,给队伍铺路,在最艰难的时候,周朝永成了摄制组的主心骨。摄像机受潮无法工作,周朝永就用相机记录,照相机也出现故障,他就用手机继续拍摄。4天,110多公里的山路,《远方的家》用影像诠释了行走的意义。因为被摄制组不怕吃苦的精神所感动,周朝永他们每到一地采访都得到当地人的大力配合,最终摄制组用六集的大篇幅带给观众一个真实、生动、多彩的墨脱。《墨脱纪行》这几集节目播出后,吸引了一大批90后的年轻观众,很多网友评价摄制组是用生命做节目,让他们感动也是他们最可以信任的电视人。
2011年,周朝永在中国海拔最高乡5373米的普玛江塘采访
2012年拍摄《北纬30度-中国行》,周朝永在前往西藏阿里的路上
2013年周朝永拍摄《百山百川行》,和向导一起徒步甘南扎尕那
2013年周朝永徒步甘南扎尕那,在光盖山上定拍摄点
在周朝永的右肩上现在还鼓着一个鸡蛋大小的“大肉包”(医生称“滑囊”),这个鼓起来的“肉包”,长在他身上不到四年时间。在《远方的家》栏目开播之初,很多时候他既当编导又是摄像。由于长时间、高强度的外景拍摄,肩膀多次被摄像机磨破皮、出血、发炎,久而久之,等伤口愈合之后,就在他肩上多了这个鼓鼓的“肉包”。周朝永敬业奉献,尽职尽责,无论在工作还是学习中,无论业务还是为人处事上,他都是央视人的表率,起到了模范带头的作用。可以说,现在《远方的家》栏目组较强的战斗力和影响力都与周朝永的示范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
“不管是在严寒酷暑里,还是在泥泞崎岖的山路上,不管是面对高海拔身体上的重负荷,还是途中不期而遇的危险,周朝永总能化险为夷,问题到了他的面前总会迎刃而解。我想并不是困难对他心慈手软,并不是有经验他就必须比别人做的好,也并不是能力强就要求他有更多的付出,而是他的心中必定有一份执着和一份信念,正是这份执着和信念使他变得与众不同。”
北京榜样官方网站:http://bjby.bjwmb.gov.cn,咨询电话65661566。
一、简介
周朝永,男,1975年8月出生,中央电视台制片人。
1999年,他来到中央电视台,因工作努力被同事称为“拼命三郎”。2012年夏,周朝永和摄制组徒步4天,穿越了素有“徒步生死线”之称的西藏墨脱县,感受雨林、塌方区,经历暴风雪、毒虫叮咬等严酷考验,坚持把沿途珍贵画面记录下来并制作播出。因长时间扛摄像机,肩上磨出的多个大肉包至今可见。
二、主要事迹
周朝永:用生命完成拍摄的电视人
2015年2月25日,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欧洲版的《远方的家》重新播出了《远方的家》2012年和2014年墨脱县通公路前后变化的节目。远在巴勒斯坦的忠实观众李月连再一次感受了摄制组徒步走进墨脱背崩乡的经历。看完节目后,李月连给中央电视台写了一封长长的信。信中写到:今天电视看着看着,我有一股想冲进电视拥抱一下周朝永的冲动;其实周朝永在徒步前一天就已经脚受伤了,节目中,我看到了他的伤口,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他简单地处理完伤口,不顾同事劝阻,继续前进;再到翻越垭口的时候,他扛着摄像机,从一处高高的陡冰坡上,整个连人带机一起滑下来了,我听到周雪梅紧张地问他有没有事,可是他的回答却是“机器我抱着呢,没事”;在他看来,此次行程机器嫣然是主角,是主要保护对象,因为如果没有摄像机,我们作为观众就无法看到这一段无人区的沿途路况与风光。再有,在翻越蚂蝗山的时候,那是最可怕的场景了,那蚂蝗爬满脖子,脖子上到处是血,我看着电视,人都在发抖,太可怕了;可是他呢,周雪梅一再催促他,“别拍了,还不快点清理下蚂蝗”;可想而知,在他的眼里,留下更多影像才是最重要的。摄像机镜头此刻定位在了周朝永的脚上,只见他的脚腕以上,脚踝附近,爬满了蚂蝗,他也是好像没有那么在乎一样,快速地一个个拿掉那些蚂蝗,旁边人问他的情况,他就回答“没什么事,脚都麻了”,能不麻吗,那块地方汇集了众多血管、穴位,蚂蝗都睡在那里,被他的血养大了,能不麻吗?这一路上,我还听见他说“快走吧,同志们”,这仿佛是红军长征时最经常说的话。
2012年周朝永徒步墨脱,到达背崩乡,在门巴族人家做客
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李月连看到的这次徒步行程正是周朝永和他的摄制组的一次创举。2012年8月,周朝永带队徒步四天、全程110多公里,拍摄了走进墨脱的节目。墨脱,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曾经被称为“高原孤岛”,在2013年扎墨公路正式全线贯通之前,当地的物资运输一度只能靠人背马驮。沿途要翻越海拔4200多米的多雄拉雪山,穿越蚂蝗、野兽出没的原始森林,是一条令人望而生畏的“生死路”。坚持以徒步的方式走进墨脱并记录下来,周朝永有着自己的想法。因为他认为这条 “徒步生死线”,中央级媒体走过去屈指可数,而《远方的家》一直肩负着扫除影像盲区的重任。当时周朝永抱着一种信念:“不管多艰险,一定要走过去”!
多雄拉雪山被称为墨脱路上的“鬼门关”,半年以上都是大雪封山,即使在夏天也是雨雪冰雹说来就来。为了在中午12点前天气相对晴朗的时候翻越多雄拉山,周朝永和他的团队早上六点就出发。连续行走了14个小时,沿途到处是尖利的石头,全神贯注拍摄的周朝永突然觉得脚下一阵剧痛,他的脚被锋利的石头划伤了。刚走一天行程,脚就严重受伤,接下来还有90多公里山路要徒步完成,如果周朝永选择退出就意味着整个团队要放弃这次拍摄。为了稳住军心,周朝永并没有告诉队友。第二天的行程长达28公里,要穿越原始森林。夏天的密林,道路湿滑无比,周朝永一直用前脚掌支撑身体,带着大部队前进,无论伤口多疼,他都没有放下肩上的摄像机。可一路的溪流和积水,把他的伤口泡烂了,伤口散发的血腥味吸引了大量蚂蝗。因为蚂蝗,同事们发现了他的伤口,但此时徒步行程已经过半,大伙没法劝他往回走,只能互相照顾向前走。可是考验远远没有结束,在被称为“墨脱天险”的老虎嘴,他们遇到了大暴雨。老虎嘴是一条从绝壁间炸出的栈道,长约一公里,宽仅几十厘米,上有瀑布飞石,下临百米深渊。无数徒步到墨脱的人因为遭遇泥石流,长眠在这里。周朝永既要记录沿途的所见所闻,又要判断、保证队伍的安全通行,他都是亲自踩线路,给队伍铺路,在最艰难的时候,周朝永成了摄制组的主心骨。摄像机受潮无法工作,周朝永就用相机记录,照相机也出现故障,他就用手机继续拍摄。4天,110多公里的山路,《远方的家》用影像诠释了行走的意义。因为被摄制组不怕吃苦的精神所感动,周朝永他们每到一地采访都得到当地人的大力配合,最终摄制组用六集的大篇幅带给观众一个真实、生动、多彩的墨脱。《墨脱纪行》这几集节目播出后,吸引了一大批90后的年轻观众,很多网友评价摄制组是用生命做节目,让他们感动也是他们最可以信任的电视人。
2011年,周朝永在中国海拔最高乡5373米的普玛江塘采访
2012年拍摄《北纬30度-中国行》,周朝永在前往西藏阿里的路上
2013年周朝永拍摄《百山百川行》,和向导一起徒步甘南扎尕那
2013年周朝永徒步甘南扎尕那,在光盖山上定拍摄点
在周朝永的右肩上现在还鼓着一个鸡蛋大小的“大肉包”(医生称“滑囊”),这个鼓起来的“肉包”,长在他身上不到四年时间。在《远方的家》栏目开播之初,很多时候他既当编导又是摄像。由于长时间、高强度的外景拍摄,肩膀多次被摄像机磨破皮、出血、发炎,久而久之,等伤口愈合之后,就在他肩上多了这个鼓鼓的“肉包”。周朝永敬业奉献,尽职尽责,无论在工作还是学习中,无论业务还是为人处事上,他都是央视人的表率,起到了模范带头的作用。可以说,现在《远方的家》栏目组较强的战斗力和影响力都与周朝永的示范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
“不管是在严寒酷暑里,还是在泥泞崎岖的山路上,不管是面对高海拔身体上的重负荷,还是途中不期而遇的危险,周朝永总能化险为夷,问题到了他的面前总会迎刃而解。我想并不是困难对他心慈手软,并不是有经验他就必须比别人做的好,也并不是能力强就要求他有更多的付出,而是他的心中必定有一份执着和一份信念,正是这份执着和信念使他变得与众不同。”
北京榜样官方网站:http://bjby.bjwmb.gov.cn,咨询电话65661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