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榜样 >  往届回顾 >  2015年 >  5月 >  第一周榜单
[敬业奉献]离埃博拉最近的中国人
首都文明网 2015-05-04

曹广

  一、简介

  曹广,男,1972年2月生,北京安贞医院普外科医生。荣获2014年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2014中央电视台“寻找最美医生”集体奖(援非医疗队)

  曹广在非洲国家几内亚援非医疗长达703天,成为13亿中国人中距离埃博拉最近的人。此间与他同时诊治一位埃博拉患者的6位几内亚医护人员先后因感染而牺牲。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曹广为非洲兄弟做了200多台手术,让非洲兄弟对中国医生充满敬意。

  二、主要事迹

离埃博拉最近的中国人

  曹广是北京安贞医院普外科的一名医生。2014年3月他在非洲国家几内亚援非医疗已经一年半,就在此时他接触并诊治了一名特殊的病人。这名病人后来被确诊为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第一位埃博拉患者。不幸的是,与曹广一起诊治这名病人的6位几内亚医护人员先后因感染埃博拉病毒而牺牲,曹广因为密切接触过这名病人,也被隔离。此时,埃博拉病毒开始在非洲蔓延,但中国距离非洲较远,还没有人员感染。而作为援非医疗队一员的曹广,成为了13亿中国人中距离埃博拉最近的人。

在埃博拉疫区的曹广医生

曹广在埃博拉疫区为患者做手术

  面临死亡的威胁曹广没有惧怕。在隔离期间,曹广总是在中国和非洲同事面前展现出一张笑脸。他每天坚持运动,不断向同事传递战胜病毒的信心。最终,曹广战胜了可怕的病毒,隔离期结束他安全走出隔离区。解除隔离的曹广没有顾得上休息,马上投入到非洲抗击埃博拉病毒的医疗最前线,继续为非洲患者诊治疾病。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曹广的妻子于纹也是一名医生。2003年非典,于纹一直在抗击非典一线工作,曹广一直在妻子背后默默支持。而这一次曹广面临埃博拉病毒生死考验时,妻子于纹也给了他极大的支持和帮助。同为医生,于纹深知丈夫肩上的责任与义务。在曹广隔离期间,于纹每天与曹广视频通话,给他鼓励,帮他监测身体数值。曹广解除隔离后主动要求继续在非洲疫区工作,妻子于纹也没有怨言。

远途会诊的路上

生活中的曹广

  703天的援非之路,曹广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为非洲兄弟做了200多台手术。曹广的勇敢、乐观,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崇高医德,赢得了非洲人民的称赞,也让人们对医生这个职业充满了敬意。

  附:

新闻访谈《离埃博拉最近的中国人》

  提 要:死亡人数已经超过2600人,新增病例仍在不断攀升。就在埃博拉疫情在西非持续蔓延,世界愈发感到不安之际,中国医生的面孔出现在了遥远的非洲疫区。他们就是北京市卫计委派出的由安贞医院19名医务人员组成的中国第23批援几内亚医疗队。他们中有人因为直接接触埃博拉病人而被隔离,有人冒着生命危险继续为当地患者做手术。这支中国医疗队的队员被称作是离埃博拉病毒最近的中国人。他们是如何在异乡与致命传染病做斗争的?昨天,这19名医生刚刚回国解除了21天的隔离。今天的《新闻天天谈》,新闻广播主持人李锐邀请到援非医疗队队长孔晴宇和第一个接触埃博拉病人的中国医生曹广做客直播间,带您了解这些离埃博拉最近的中国人。

  主持人:北京时间12点24分,听众朋友您好,我是李锐,欢迎您收听今天的《新闻天天谈》。今天我们来近距离地走近离埃博拉最近的这群中国的白衣天使。首先要欢迎刚刚完成两年援非任务安全归来的孔晴宇队长和曹广医生,二位好。

  孔晴宇:大家好,各位听众好。

  曹 广:大家好,我是医疗队曹大夫。

  主持人:同时我们今天直播间还邀请到了去年底特地去非洲几内亚采访,与这些援非医生亲密接触过的《北京晚报》记者贾晓红,晓红你好。

  贾晓红:主持人你好,孔队好,曹大夫好,听众朋友大家好。

  主持人:刚才通过前面的提要您可能了解到,今天我们要聊的话题就是离埃博拉最近的这群中国人。我们先来听一段录音。

  (采访录音)

  孔晴宇:“中国第23批援几内亚医疗队19名队员,克服重重困难,经历生死考验,圆满完成援外任务,全体队员安全顺利返回,向祖国报道!”(掌声)北京市卫计委领导:“祖国欢迎你们,谢谢同志们!”

  主持人:大家听到的这段音频是昨天解除隔离之后孔队在总结会上喊出的第一句话,当时我也在场,印象很深刻。很多人听到孔队这一声呐喊之后,其实都是眼含热泪了。回到祖国结束隔离期,今天孔队和曹广应该是第一天出来透透风了,不用再担心自己可能会感染携带埃博拉病毒,也不会再去担心会传染身边的人了,现在什么样的感觉?

  孔晴宇:接触埃博拉这么长时间以来,确实是随着对埃博拉的了解,对它的危害性也有一个深刻的理解。解除隔离之后,感到非常轻松,感到非常舒畅,也感到非常自由。

  主持人:可以说是一身轻松。但是我想这场埃博拉疫情让全世界人民尤其是身在疫区的你们一点都不轻松。因为接触埃博拉就有可能意味着死亡,这一点我想曹广医生是深有感触。你是这次埃博拉疫情爆发之后第一个被隔离的中国医生,因为你直接接触并诊治了一位埃博拉患者,而与你一起接触这名埃博拉患者的几内亚医生几天之后就去世了,非常的可惜。那您还记得当时那个患者是什么样的状况吗?

  曹 广:这个患者是这样,因为这个患者在我们医院,在我们病房一共就住了两天。第一天进来的时候病人状态还可以,意识也比较清楚,略微有些躁动。但是第二天病人情况就急转直下。那天早上查房之前,护士突然找到办公室就叫我:“医生医生快来,有一个病人不太好。”当时我就去到病房以后,就发现这个病人躁动,在床上就不听使唤了,意识也没有。当时我就下命令,这个病人考虑是一个脑出血,进行CT检查。而且在查体的同时,因为我是查瞳孔,所以发现患者的左眼整个的白眼珠就全都消失了,代替的是血红的眼睛,就跟兔子眼睛似的。而且更让我印象很深的或者是恐惧的就是,在护士给病人翻身的时候,我发现它的左侧臀部的臀大肌注射点,注射器扎的小眼上,像泉水一样往外渗血。整个的病号裤子,包括床单都被浸湿了,护士为此更换床单,所以当时这个患者给我印象是很深的。

  主持人:孔队,这样一个病例出现了,当时在中几友好医院里面有没有引起一些注意,或者是大家有一些担心?

  孔晴宇:出现这个病例之后引起注意了。普外科的盖斯姆主任就把这例病人的情况在我们中几友好医院常规的早晨的大交班中介绍了。我当时听到这个情况也感到异常,但是对于它的病因还是往常见的霍乱、狂热病这类原因上考虑,没有往埃博拉上考虑。引起注意之后,当时由于条件的限制,这个病人造成出血,造成对周围的污染。处理起来,当时没有按照严格的高等级传染病的处理方法,所以造成了这个病人对中几友好医院医务工作者的传染。埃博拉以前在非洲流行过,这一次是第一次在几内亚流行。实事求是地讲,刚开始流行的时候,从几内亚人民到几内亚医生到政府不知道这个疾病是埃博拉。后来病人越来越多,大量的病人快速死亡。3月22号,法国里昂的巴斯德实验室最先报出的结果,发现了造成这次广泛的人员伤亡的流行病的病因是埃博拉病毒。

  主持人:我这儿有一些资料。简单的说,埃博拉病毒是一种以发热、严重腹泻、呕吐为表现症状的高致死率的传染病。这个病毒会通过患者的体液进行传播,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唾液、尿液还有粪便等分泌物,甚至通过飞沫、呕吐物、汗液都能传播。那么有人说,这个埃博拉病毒的致死率高达90%,说它比SRAS还要严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我不知道这样的比喻恰不恰切?

  孔晴宇:目前的病毒分成几种,级别越高的病毒毒性越大,危害越大。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常见的艾滋病病毒严格的说是二级病毒,对于我们中国影响非常大的SARS是个三级病毒,而埃博拉是经典的四级病毒。它的强度是很强,毒性很大,传播很快,致死率很高。这个病毒在世界范围内,只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的实验室能够对它进行研究和控制,而大部分国家不能对这个病毒进行研究和控制。简单点说吧,就是驾驭不了它。

  主持人:你看我这边有个数字就显示了,截止到今天,疑似感染埃博拉的病例全球一共有5300多例,其中就造成了2600多人的死亡。目前还没有防治埃博拉的药物和疫苗问世。此外,在医护人员感染方面,一共有318名医护的相关人员到目前为止是感染了埃博拉,这其中就有151名医护人员因此而丧生。这么高的致死率,孔队,咱们这支中国援非医生队伍里面就有两名医生直接接触了病例,其中一个就是曹广医生。曹广医生是第一个接触了埃博拉患者的医生,当时您的心里边是不是还有些担心?

  孔晴宇:当然了,开始对这个疾病不了解。随着对这个疾病的了解的深入,我们全队特别是我,就感到曹广医生还有我们内科的吴素平医生,两位都跟埃博拉确诊的病人有过密切的接触,这种被感染的机会就相当的高。而在异国他乡,在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医疗水平很低,而支持药物和方法手段比较缺乏的西非几内亚,一旦感染埃博拉实际是后果不堪设想的。但是对我来说,实事求是地讲,当时没有时间仔细考虑将来会怎么样。我当时的中心思想就是一定要抓紧监护和对症观察我这两位接触的队员,他们有问题我们全队就会出问题,他们要平安我们全队就会顺利。

  主持人:那么说当时对曹广医生的治疗手段只能是隔离。宣布这个隔离的情况的时候是孔队你去宣布的?

  孔晴宇:对,我宣布的时候,我们在几内亚已经一起工作生活一年半了,平时就像兄弟一样。而这种疾病的来临,为了他本人的安全,为了全队的安全,同时也为了社会的安全,对密切接触人做隔离是必须的,是必要的。当时我的心情也是非常矛盾。记得非常清楚,曹广医生正在打乒乓球,我到那儿跟曹广说:“曹大夫,流行埃博拉的事情大家已经清楚了,而咱们医院确定的那一例病人,来自达博拉的那个44岁的黑人病人,肯定是埃博拉。并且和你一起工作的盖斯姆医生已经被确诊,所以你由于工作的关系,由于密切接触的关系必须隔离了。你知道你是13亿中国人中,离埃博拉最近的人。”

  主持人:真的是这样。曹广,当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曹 广:队长跟我宣布隔离命令之前,我也其实是有思想准备的。因为什么呢?都是医生,2003年的中国的非典我也是亲历者,当时也是主治医生,所以对这种恶性流行病的防治程序是很清楚的。所以队长跟我宣布隔离命令的时候,我心里是有思想准备,但是说句实话,并不愿意承认自己要被隔离。因为虽然接触这个病人,但是并不愿意承认这件事情,这是很矛盾的,但是又很无奈。一定要执行这个命令,自己很清楚,一定要执行这个,无条件执行这个命令。

  主持人:隔离期是21天。曹广,你知道在你周围的这18个同事的眼中,你是什么样子吗?咱们先来听一段我昨天采访到的一些录音。

  (采访录音)

  曹广同事(男):普外科的曹广,曹大夫他是中国人里面第一个直接接触埃博拉病人的人,确实是很紧张。像曹大夫当时面对的状况,科里面有几个黑人同事感染了,而且有人牺牲了,所以当时曹大夫心情非常的沉重。这个病本身是一个没有任何治疗方法的病,而且死亡率很高,我们能够采取的唯一的措施其实也就是隔离。

  曹广同事(女):他被隔离了,全队的人都比较担心,挺难受。每天为他送饭,然后见面,他出来运动的时候尽量都安慰他,跟他打招呼。其实他自己也承受了那么大的压力,但是他没有表现出来。我们看到的他都是很乐观,很积极,给我们还是一个笑脸,还是像平时那样乐呵呵的。

  主持人:这是同事眼中当时被隔离的曹广。但是毕竟是同事,长期生活在一起,可能还不够客观。还有一个客观的人在今天的现场,这就是去年底特地去非洲几内亚采访,与这些援非医生亲密接触过的《北京晚报》记者贾晓红。晓红作为记者,在你的眼中,曹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贾晓红:他是一个外表看起来比较粗,但实际上还比较细的人。去年我们去的时候,采访过他。他当时是手被针扎了一下。因为在几内亚艾滋病的感染率非常高,当时大家特别担心,一直以为那个针是不是一个扎过艾滋病人,又扎过他的。后来证实不是。曹广当时在队里也负责队里的采买任务,就是每天都要买菜,所以大家都送他一个外号叫“马达姆曹”。“马达姆”是一个法语,就是夫人的意思。就是说他是一个看起来非常粗犷的男士,但是大家都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马达姆曹”,说明他也是粗中有细。

  主持人:其实是一个外科医生,在这个手术台上做手术。而且还要去买菜,然后还做一些很细致的工作。的确在同事和记者的眼中,曹广是一个乐观的,有积极态度的,而且粗中有细的这么一个医生。但是被隔离,我们知道那种状况下,无论放在谁的身上可能都会有些紧张,有些不一样。当时曹广你怎么排解这21天?怎么度过来的?

  曹 广:其实这21天,我觉得过得还好。

  主持人:还好?这个“好”字背后蕴含着多深的含义?

  曹 广:因为是这样,被隔离的要求肯定是不能在一起。原来我很喜欢打球、打牌这些集体小项目,这些肯定就不能执行了。但是我比较爱运动,白天除了在没人的时候,或者找个没人的地方,我会进行走走路,进行简单地做做自己编的小广播体操,做几节消化消化打发一下时间,然后也活动一下筋骨。到户外活动,在不影响其他队员的情况下也是可以的。

  主持人:我觉得您是说的轻松,但是可能背后远远没有这么轻松。我看孔队是频频点头。其实呢,昨天我也是特地采访到了曹广医生的家人,我们来听听家人是怎么说曹广医生在那段隔离期,他的状况的。

  (采访录音)

  曹广妻子:儿行千里母担忧,整个这个事情,我们就没敢跟他父母说。后来咱们国内报道了,他们才知道。知道的时候已经好几个月了,他父母也是好几天没睡着觉,从机场回来进到家,当时就抱着就哭。

  主持人:你是不是也哭了?

  曹广妻子:我那是肯定的。曹广我觉得他毅力还是很强的,心理素质很高。我还记得他有一次吃饭的时候,跟我们视频,特意给我看他的画面,吃的很香。然后告诉我说,我多吃点,队员们都高兴。因为他吃的多大家就放心了。我觉得他这方面心理素质还真挺好的。孩子也9岁了那时候,最开始的时候也没跟他多说,直到他出了隔离期,我就把这事跟儿子说了。因为我们家孩子很少哭,包括他摔跟头受伤基本上很少哭。但这件事我刚说一开头,眼泪就止不住了,稀里哗啦往下流。

  曹广儿子壮壮:叔叔好。

  主持人:壮壮,你好。你心目中,你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曹广儿子壮壮:在我心目中,我爸爸很伟大,他是一个很有爱心的人。作为一名医生,敢于牺牲自己,我长大了也想成为和爸爸一样特别伟大的人。

  主持人:就这两年爸爸在非洲援非,见不着爸爸了,是不是特别特别想?

  曹广儿子壮壮:想。想着想着心里就特别难受。就是那时候我就老想,爸爸一定能回来的,就是老这么想,每一次难过就这么想。

  主持人:后来爸爸回来了之后?

  曹广儿子壮壮:我是第一个跟爸爸拥抱的,然后跟爸爸说:“爸!”直接扑上去,跟他抱。

  (曹广抽泣)

  主持人:曹广医生现在泪水已经夺眶而出了。刚才我一直在注意你的表情,你一直在刻意地想控制住泪水。曹广,平复一下心情。孔队可以来说一下。

  孔晴宇:曹广由于我们特别熟悉,他的紧张或者是心理的压力,别人不容易看出来,但我是特别容易看出来。我给你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平时曹广的锻炼经常是在晚上,而在隔离期间他为了避免和大家接触的比较密集,他就在中午、下午的时间锻炼。他说自己轻松的编了一套体操,其实不是。他就是带了哑铃在太阳下,负重行走。汗水湿透衣衫,脸都晒得特别黑了。这说明他对于锻炼、对于健康、对于康复的渴望。还有一个,平时他实际上生活还是比较粗线条的。有一天我就找了一个号称是能够增强免疫力的药,晚上我就给他送去了。当然我们俩中间有一定距离,通过中间的物体交接。曹广拿了这个药之后,当着我的面,打开了就吃了两粒。(哭)你说作为这么一个粗放的人,他吃这个药说明他对生活,他对生命多么渴望。所以这两个细节,我就知道,曹广微笑的面孔下,在曹广那种自如的表情下,也深藏着很大的压力,也深藏着对生活的眷恋,对亲人的向往。所以这个考验不光是对他,对我们每个人都是深深的考验。

  主持人:孔队给我的印象一直都是硬汉形象示人,没想到今天说到动情处,也是泪水夺眶而出了。曹广,其实我之前也了解到,就是咱们中国的援非医生,因为条件比较艰苦,经常会感染各种疾病,有的人甚至写下了遗书。曹广我想问你,你当时想到过生死吗?

  曹 广:一定会想,但是因为确实也是对这件事情一直看得比较开,就是一直觉得自己问题不会太大,应该是能走过去的,就是这种想法。

  主持人:就是心里面其实还是有这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像刚才您的爱人说的那样,因为你有这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所以免疫力不会下降,这也可能是一个方面。其实我还了解到一个细节,就是曹广医生的爱人余文也是一名医护人员。而且在2003年非典的时候,当时曹广医生报名了,但是没有上到一线,余文医生是在一线工作的,是这样的吗?

  曹 广:确实是这样。那年印象很深。那年因为我是在宣武医院上研究生,作为学生的身份在安贞医院报的名。因为是学生,又是外科医生,就没让我上。同时我夫人在他们医院报名,加上她是内科医生,就去一线了。印象非常深刻,隔离在一个特殊的隔离区里面,前面工作,后面休息,印象非常深刻。

  主持人:所以说,我觉得有家人,尤其是曹广医生的爱人余文医生的支持,特别能理解医护人员在一线的那个状态,面对危险的时候,那种大无畏的精神,所以才能在精神上也给曹广医生鼓励。其实说到这次埃博拉疫情,所幸最后21天隔离期结束之后,曹广医生是安全归来了。但是我们身边还是倒下了很多医务人员。

  孔晴宇:几内亚发生这场埃博拉,我们中几友好医院接受的第一个病人,他直接和间接造成了中几友好医院9名医务工作者被感染,被确诊。

  主持人:9名被确诊。

  孔晴宇:其中6名死亡。这个数字比例相当大。这6名死亡的医生和护士,都是跟我们非常熟悉的,平时在一块工作的。其中两个人在中国学习留学去读学位都接近十年。他们的中文说得都很好,平时是我们非常好的朋友。

  主持人:其实有一位就是跟曹广医生一起诊治第一位埃博拉患者的那位盖斯姆医生。我们来听一段录音。

  (采访录音)

  牺牲的几内亚医生盖斯姆录音:我认为中国医生好棒,我来了中国七年,我们很感谢他们,我们这个是肯定要感谢他们,我们希望他们留一些(医生)给我们,继续教我们。

  曹 广:这个声音很熟悉,就像昨天一样,因为这台手术。

  主持人:这是盖斯姆医生的声音。

  曹 广:对,就像昨天发生的事情一样。因为这台手术不久。(哭)

  主持人:可以说身边的战友就这样倒下了,的确让大家心情都是非常的沉痛,可以让大家感觉到几内亚的医生和咱们医生之间的友谊。而且就是在自己身边,就倒下了,也说明危险有多么迫近你们的身体。晓红作为记者,去年12月份去几内亚做了采访,看到援非医疗工作者,是不是心里面还是有一些担心?

  贾晓红:是的,其实在非洲条件特别艰苦。大家可能不知道,几内亚现在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可以排在前三名这样的地方,当时我们做了很多心理准备,但是到了那边看了那种条件,确实与国内甚至与我们国内落后地区的差距还是很大的。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在吃饭,我们当时去了之后,有一天晚上到大使馆去吃饭,是晚间。吃了一顿饭的时间大概不超过半个小时就停了五次电。我和你这样面对面地说话,然后就停电了。但是你发现所有的人都没有慌乱,因为他们对这种停电已经习以为常了。当时是我到几内亚的第二天,我就已经对停电适应了。因为他们告诉我们,说最多的时候,一天曾经停了四百多次电。

  主持人:那可以想象,如果是在做手术的时候突然停电了,那是什么样的状况?曹广医生碰到过这种状况吗?

  曹 广:这种情况太常见了,因为他们电力供应有问题。手术室停电对咱们中国人来讲是不可思议的,可能对很多人来讲都是不可思议的,对我来说同样一样。我们在手术中,我们常规会备一样东西,手电或者是手机,而且是能照明的手机,在我们护士手里拿着。如果停电的话,会拿手机应付一下。因为手术中可能会有一些特殊情况,你比如说正在处理重要的结扎,或者是重要的操作,这种情况下不能停电。那么一旦停电的话,我们就用这个办法暂时应付一下。

  主持人:那您用备用电源或者手机照射完成过手术吗?

  曹 广:我们拿手电筒完成的唯一一台手术是阑尾炎,因为那天停电的时间还挺长,从头停到尾,所以我跟盖斯姆我们俩就基本上全靠手电筒的光线,把这台手术做完。

  主持人:这个医疗条件有限是一方面,另外在当地其实安全的情况也很危险。我们再来听一下,我昨天采访到的我们援非医疗队的两位医生,他们谈到的情况。

  (采访录音)

  援非医疗队医生(男):比如说骚乱,暴力事件,甚至是伤亡事件,甚至是还有暗杀活动都有发生。尤其晚上,因为我们去上门做保健都是在晚上。回来的时候就遭遇袭击。有反对派的那些人,因为有路障,放的火在路上,一片漆黑。

  援非医疗队医生(女):然后那次是有暴乱分子拦路、砸车,石头就砸在了我坐的副驾后面的位置,真的觉得比较紧张和害怕的。

  主持人:可以说女医生遭遇这样的状况,那就更让人担心了。但是就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咱们援非医疗队依然是在中几友好医院坚守阵地,完成任务。在埃博拉病毒的包围下,也在坚持给病人看病做手术。其实我们也赢得了非洲人民很高的礼遇。我们来听一下咱们医疗队当中的一员,罗丽。她昨天跟我讲了这么一段话。

  (采访录音)

  援非医疗队医生罗丽:几内亚的民众,特别是医院的那些病人,还是奔着中国医生来的。他们当地的医生就是这样说。听说有中国医生在这儿,病人都跑过来看病,找中国医生,还是比较信任的。有一次我们去机场,那个检查行李的时候,一般都会对中国人特别的严格,或者想收一点小费怎么样的。后来有一次去检查我们行李的女士,正好曹广医生看过她女儿的病,当时她认出来了,然后就立刻就说,让你们通过,就是没问题了,立马就放行那种。当地的人对中国人还是挺友好的,作为中国人在那边还是挺自豪的。就是当很多几内亚人在跟你接触的时候,他们会竖起大拇指说中国很棒,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一了,然后已经超越美国了。可能他们不是特别了解现状,但是他们能够这样说,说明是对中国的一种喜欢或者是喜爱,见着中国人也爱说“你好”或者说“再见”这些他们能说的词。所以我们还是很高兴的。就是等你走出去国门之后,才更了解自己的国家。从别人的口中了解到他们对我们国家的反应,当时看到一些民众的反应是这么好的话,作为中国人还是很自豪的。

  主持人:可以说这样的感受无论是孔队还是曹广医生,都感受到了。

  孔晴宇:埃博拉虽然很凶残,虽然很危险,但是我们医疗队有自己的责任,有自己的使命。我们完成了使命,我们中国的下一批医疗队继续我们的使命在工作。

  曹 广:我想说一句,我们的外科盖斯姆主任虽然已经牺牲了,但是我们中几友好医院的外科新来了一个新的主任,同样对中国人非常友好。我也希望在他的带领下,在我们新的中国医疗队的帮助下,把外科发展起来,把我们几内亚的医疗水平再上一层。

  主持人:那可以说51年来,中国先后向非洲51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了两万多名医生,救治了数以亿计的非洲病人。就像是孔晴宇医生,曹广医生一样,一代又一代的援非医疗队员发扬着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也架起了中非友好的桥梁,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形象。那最后我们以中国驻几内亚大使的一段话来作为我们节目的结尾。

  (采访录音)

  中国驻几内亚大使:医疗队做出的工作或做出的贡献大大推动了中国和非洲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赢得了下至普通百姓,上至总统的广泛赞誉,被誉为白衣天使,最受欢迎的人,他们是中非友好的桥梁。

  北京榜样官方网站:http://bjby.bjwmb.gov.cn,咨询电话65661566。

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榜样 >  往届回顾 >  2015年 >  5月 >  第一周榜单
[敬业奉献]离埃博拉最近的中国人
首都文明网 2015-05-04

曹广

  一、简介

  曹广,男,1972年2月生,北京安贞医院普外科医生。荣获2014年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2014中央电视台“寻找最美医生”集体奖(援非医疗队)

  曹广在非洲国家几内亚援非医疗长达703天,成为13亿中国人中距离埃博拉最近的人。此间与他同时诊治一位埃博拉患者的6位几内亚医护人员先后因感染而牺牲。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曹广为非洲兄弟做了200多台手术,让非洲兄弟对中国医生充满敬意。

  二、主要事迹

离埃博拉最近的中国人

  曹广是北京安贞医院普外科的一名医生。2014年3月他在非洲国家几内亚援非医疗已经一年半,就在此时他接触并诊治了一名特殊的病人。这名病人后来被确诊为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第一位埃博拉患者。不幸的是,与曹广一起诊治这名病人的6位几内亚医护人员先后因感染埃博拉病毒而牺牲,曹广因为密切接触过这名病人,也被隔离。此时,埃博拉病毒开始在非洲蔓延,但中国距离非洲较远,还没有人员感染。而作为援非医疗队一员的曹广,成为了13亿中国人中距离埃博拉最近的人。

在埃博拉疫区的曹广医生

曹广在埃博拉疫区为患者做手术

  面临死亡的威胁曹广没有惧怕。在隔离期间,曹广总是在中国和非洲同事面前展现出一张笑脸。他每天坚持运动,不断向同事传递战胜病毒的信心。最终,曹广战胜了可怕的病毒,隔离期结束他安全走出隔离区。解除隔离的曹广没有顾得上休息,马上投入到非洲抗击埃博拉病毒的医疗最前线,继续为非洲患者诊治疾病。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曹广的妻子于纹也是一名医生。2003年非典,于纹一直在抗击非典一线工作,曹广一直在妻子背后默默支持。而这一次曹广面临埃博拉病毒生死考验时,妻子于纹也给了他极大的支持和帮助。同为医生,于纹深知丈夫肩上的责任与义务。在曹广隔离期间,于纹每天与曹广视频通话,给他鼓励,帮他监测身体数值。曹广解除隔离后主动要求继续在非洲疫区工作,妻子于纹也没有怨言。

远途会诊的路上

生活中的曹广

  703天的援非之路,曹广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为非洲兄弟做了200多台手术。曹广的勇敢、乐观,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崇高医德,赢得了非洲人民的称赞,也让人们对医生这个职业充满了敬意。

  附:

新闻访谈《离埃博拉最近的中国人》

  提 要:死亡人数已经超过2600人,新增病例仍在不断攀升。就在埃博拉疫情在西非持续蔓延,世界愈发感到不安之际,中国医生的面孔出现在了遥远的非洲疫区。他们就是北京市卫计委派出的由安贞医院19名医务人员组成的中国第23批援几内亚医疗队。他们中有人因为直接接触埃博拉病人而被隔离,有人冒着生命危险继续为当地患者做手术。这支中国医疗队的队员被称作是离埃博拉病毒最近的中国人。他们是如何在异乡与致命传染病做斗争的?昨天,这19名医生刚刚回国解除了21天的隔离。今天的《新闻天天谈》,新闻广播主持人李锐邀请到援非医疗队队长孔晴宇和第一个接触埃博拉病人的中国医生曹广做客直播间,带您了解这些离埃博拉最近的中国人。

  主持人:北京时间12点24分,听众朋友您好,我是李锐,欢迎您收听今天的《新闻天天谈》。今天我们来近距离地走近离埃博拉最近的这群中国的白衣天使。首先要欢迎刚刚完成两年援非任务安全归来的孔晴宇队长和曹广医生,二位好。

  孔晴宇:大家好,各位听众好。

  曹 广:大家好,我是医疗队曹大夫。

  主持人:同时我们今天直播间还邀请到了去年底特地去非洲几内亚采访,与这些援非医生亲密接触过的《北京晚报》记者贾晓红,晓红你好。

  贾晓红:主持人你好,孔队好,曹大夫好,听众朋友大家好。

  主持人:刚才通过前面的提要您可能了解到,今天我们要聊的话题就是离埃博拉最近的这群中国人。我们先来听一段录音。

  (采访录音)

  孔晴宇:“中国第23批援几内亚医疗队19名队员,克服重重困难,经历生死考验,圆满完成援外任务,全体队员安全顺利返回,向祖国报道!”(掌声)北京市卫计委领导:“祖国欢迎你们,谢谢同志们!”

  主持人:大家听到的这段音频是昨天解除隔离之后孔队在总结会上喊出的第一句话,当时我也在场,印象很深刻。很多人听到孔队这一声呐喊之后,其实都是眼含热泪了。回到祖国结束隔离期,今天孔队和曹广应该是第一天出来透透风了,不用再担心自己可能会感染携带埃博拉病毒,也不会再去担心会传染身边的人了,现在什么样的感觉?

  孔晴宇:接触埃博拉这么长时间以来,确实是随着对埃博拉的了解,对它的危害性也有一个深刻的理解。解除隔离之后,感到非常轻松,感到非常舒畅,也感到非常自由。

  主持人:可以说是一身轻松。但是我想这场埃博拉疫情让全世界人民尤其是身在疫区的你们一点都不轻松。因为接触埃博拉就有可能意味着死亡,这一点我想曹广医生是深有感触。你是这次埃博拉疫情爆发之后第一个被隔离的中国医生,因为你直接接触并诊治了一位埃博拉患者,而与你一起接触这名埃博拉患者的几内亚医生几天之后就去世了,非常的可惜。那您还记得当时那个患者是什么样的状况吗?

  曹 广:这个患者是这样,因为这个患者在我们医院,在我们病房一共就住了两天。第一天进来的时候病人状态还可以,意识也比较清楚,略微有些躁动。但是第二天病人情况就急转直下。那天早上查房之前,护士突然找到办公室就叫我:“医生医生快来,有一个病人不太好。”当时我就去到病房以后,就发现这个病人躁动,在床上就不听使唤了,意识也没有。当时我就下命令,这个病人考虑是一个脑出血,进行CT检查。而且在查体的同时,因为我是查瞳孔,所以发现患者的左眼整个的白眼珠就全都消失了,代替的是血红的眼睛,就跟兔子眼睛似的。而且更让我印象很深的或者是恐惧的就是,在护士给病人翻身的时候,我发现它的左侧臀部的臀大肌注射点,注射器扎的小眼上,像泉水一样往外渗血。整个的病号裤子,包括床单都被浸湿了,护士为此更换床单,所以当时这个患者给我印象是很深的。

  主持人:孔队,这样一个病例出现了,当时在中几友好医院里面有没有引起一些注意,或者是大家有一些担心?

  孔晴宇:出现这个病例之后引起注意了。普外科的盖斯姆主任就把这例病人的情况在我们中几友好医院常规的早晨的大交班中介绍了。我当时听到这个情况也感到异常,但是对于它的病因还是往常见的霍乱、狂热病这类原因上考虑,没有往埃博拉上考虑。引起注意之后,当时由于条件的限制,这个病人造成出血,造成对周围的污染。处理起来,当时没有按照严格的高等级传染病的处理方法,所以造成了这个病人对中几友好医院医务工作者的传染。埃博拉以前在非洲流行过,这一次是第一次在几内亚流行。实事求是地讲,刚开始流行的时候,从几内亚人民到几内亚医生到政府不知道这个疾病是埃博拉。后来病人越来越多,大量的病人快速死亡。3月22号,法国里昂的巴斯德实验室最先报出的结果,发现了造成这次广泛的人员伤亡的流行病的病因是埃博拉病毒。

  主持人:我这儿有一些资料。简单的说,埃博拉病毒是一种以发热、严重腹泻、呕吐为表现症状的高致死率的传染病。这个病毒会通过患者的体液进行传播,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唾液、尿液还有粪便等分泌物,甚至通过飞沫、呕吐物、汗液都能传播。那么有人说,这个埃博拉病毒的致死率高达90%,说它比SRAS还要严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我不知道这样的比喻恰不恰切?

  孔晴宇:目前的病毒分成几种,级别越高的病毒毒性越大,危害越大。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常见的艾滋病病毒严格的说是二级病毒,对于我们中国影响非常大的SARS是个三级病毒,而埃博拉是经典的四级病毒。它的强度是很强,毒性很大,传播很快,致死率很高。这个病毒在世界范围内,只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的实验室能够对它进行研究和控制,而大部分国家不能对这个病毒进行研究和控制。简单点说吧,就是驾驭不了它。

  主持人:你看我这边有个数字就显示了,截止到今天,疑似感染埃博拉的病例全球一共有5300多例,其中就造成了2600多人的死亡。目前还没有防治埃博拉的药物和疫苗问世。此外,在医护人员感染方面,一共有318名医护的相关人员到目前为止是感染了埃博拉,这其中就有151名医护人员因此而丧生。这么高的致死率,孔队,咱们这支中国援非医生队伍里面就有两名医生直接接触了病例,其中一个就是曹广医生。曹广医生是第一个接触了埃博拉患者的医生,当时您的心里边是不是还有些担心?

  孔晴宇:当然了,开始对这个疾病不了解。随着对这个疾病的了解的深入,我们全队特别是我,就感到曹广医生还有我们内科的吴素平医生,两位都跟埃博拉确诊的病人有过密切的接触,这种被感染的机会就相当的高。而在异国他乡,在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医疗水平很低,而支持药物和方法手段比较缺乏的西非几内亚,一旦感染埃博拉实际是后果不堪设想的。但是对我来说,实事求是地讲,当时没有时间仔细考虑将来会怎么样。我当时的中心思想就是一定要抓紧监护和对症观察我这两位接触的队员,他们有问题我们全队就会出问题,他们要平安我们全队就会顺利。

  主持人:那么说当时对曹广医生的治疗手段只能是隔离。宣布这个隔离的情况的时候是孔队你去宣布的?

  孔晴宇:对,我宣布的时候,我们在几内亚已经一起工作生活一年半了,平时就像兄弟一样。而这种疾病的来临,为了他本人的安全,为了全队的安全,同时也为了社会的安全,对密切接触人做隔离是必须的,是必要的。当时我的心情也是非常矛盾。记得非常清楚,曹广医生正在打乒乓球,我到那儿跟曹广说:“曹大夫,流行埃博拉的事情大家已经清楚了,而咱们医院确定的那一例病人,来自达博拉的那个44岁的黑人病人,肯定是埃博拉。并且和你一起工作的盖斯姆医生已经被确诊,所以你由于工作的关系,由于密切接触的关系必须隔离了。你知道你是13亿中国人中,离埃博拉最近的人。”

  主持人:真的是这样。曹广,当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曹 广:队长跟我宣布隔离命令之前,我也其实是有思想准备的。因为什么呢?都是医生,2003年的中国的非典我也是亲历者,当时也是主治医生,所以对这种恶性流行病的防治程序是很清楚的。所以队长跟我宣布隔离命令的时候,我心里是有思想准备,但是说句实话,并不愿意承认自己要被隔离。因为虽然接触这个病人,但是并不愿意承认这件事情,这是很矛盾的,但是又很无奈。一定要执行这个命令,自己很清楚,一定要执行这个,无条件执行这个命令。

  主持人:隔离期是21天。曹广,你知道在你周围的这18个同事的眼中,你是什么样子吗?咱们先来听一段我昨天采访到的一些录音。

  (采访录音)

  曹广同事(男):普外科的曹广,曹大夫他是中国人里面第一个直接接触埃博拉病人的人,确实是很紧张。像曹大夫当时面对的状况,科里面有几个黑人同事感染了,而且有人牺牲了,所以当时曹大夫心情非常的沉重。这个病本身是一个没有任何治疗方法的病,而且死亡率很高,我们能够采取的唯一的措施其实也就是隔离。

  曹广同事(女):他被隔离了,全队的人都比较担心,挺难受。每天为他送饭,然后见面,他出来运动的时候尽量都安慰他,跟他打招呼。其实他自己也承受了那么大的压力,但是他没有表现出来。我们看到的他都是很乐观,很积极,给我们还是一个笑脸,还是像平时那样乐呵呵的。

  主持人:这是同事眼中当时被隔离的曹广。但是毕竟是同事,长期生活在一起,可能还不够客观。还有一个客观的人在今天的现场,这就是去年底特地去非洲几内亚采访,与这些援非医生亲密接触过的《北京晚报》记者贾晓红。晓红作为记者,在你的眼中,曹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贾晓红:他是一个外表看起来比较粗,但实际上还比较细的人。去年我们去的时候,采访过他。他当时是手被针扎了一下。因为在几内亚艾滋病的感染率非常高,当时大家特别担心,一直以为那个针是不是一个扎过艾滋病人,又扎过他的。后来证实不是。曹广当时在队里也负责队里的采买任务,就是每天都要买菜,所以大家都送他一个外号叫“马达姆曹”。“马达姆”是一个法语,就是夫人的意思。就是说他是一个看起来非常粗犷的男士,但是大家都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马达姆曹”,说明他也是粗中有细。

  主持人:其实是一个外科医生,在这个手术台上做手术。而且还要去买菜,然后还做一些很细致的工作。的确在同事和记者的眼中,曹广是一个乐观的,有积极态度的,而且粗中有细的这么一个医生。但是被隔离,我们知道那种状况下,无论放在谁的身上可能都会有些紧张,有些不一样。当时曹广你怎么排解这21天?怎么度过来的?

  曹 广:其实这21天,我觉得过得还好。

  主持人:还好?这个“好”字背后蕴含着多深的含义?

  曹 广:因为是这样,被隔离的要求肯定是不能在一起。原来我很喜欢打球、打牌这些集体小项目,这些肯定就不能执行了。但是我比较爱运动,白天除了在没人的时候,或者找个没人的地方,我会进行走走路,进行简单地做做自己编的小广播体操,做几节消化消化打发一下时间,然后也活动一下筋骨。到户外活动,在不影响其他队员的情况下也是可以的。

  主持人:我觉得您是说的轻松,但是可能背后远远没有这么轻松。我看孔队是频频点头。其实呢,昨天我也是特地采访到了曹广医生的家人,我们来听听家人是怎么说曹广医生在那段隔离期,他的状况的。

  (采访录音)

  曹广妻子:儿行千里母担忧,整个这个事情,我们就没敢跟他父母说。后来咱们国内报道了,他们才知道。知道的时候已经好几个月了,他父母也是好几天没睡着觉,从机场回来进到家,当时就抱着就哭。

  主持人:你是不是也哭了?

  曹广妻子:我那是肯定的。曹广我觉得他毅力还是很强的,心理素质很高。我还记得他有一次吃饭的时候,跟我们视频,特意给我看他的画面,吃的很香。然后告诉我说,我多吃点,队员们都高兴。因为他吃的多大家就放心了。我觉得他这方面心理素质还真挺好的。孩子也9岁了那时候,最开始的时候也没跟他多说,直到他出了隔离期,我就把这事跟儿子说了。因为我们家孩子很少哭,包括他摔跟头受伤基本上很少哭。但这件事我刚说一开头,眼泪就止不住了,稀里哗啦往下流。

  曹广儿子壮壮:叔叔好。

  主持人:壮壮,你好。你心目中,你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曹广儿子壮壮:在我心目中,我爸爸很伟大,他是一个很有爱心的人。作为一名医生,敢于牺牲自己,我长大了也想成为和爸爸一样特别伟大的人。

  主持人:就这两年爸爸在非洲援非,见不着爸爸了,是不是特别特别想?

  曹广儿子壮壮:想。想着想着心里就特别难受。就是那时候我就老想,爸爸一定能回来的,就是老这么想,每一次难过就这么想。

  主持人:后来爸爸回来了之后?

  曹广儿子壮壮:我是第一个跟爸爸拥抱的,然后跟爸爸说:“爸!”直接扑上去,跟他抱。

  (曹广抽泣)

  主持人:曹广医生现在泪水已经夺眶而出了。刚才我一直在注意你的表情,你一直在刻意地想控制住泪水。曹广,平复一下心情。孔队可以来说一下。

  孔晴宇:曹广由于我们特别熟悉,他的紧张或者是心理的压力,别人不容易看出来,但我是特别容易看出来。我给你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平时曹广的锻炼经常是在晚上,而在隔离期间他为了避免和大家接触的比较密集,他就在中午、下午的时间锻炼。他说自己轻松的编了一套体操,其实不是。他就是带了哑铃在太阳下,负重行走。汗水湿透衣衫,脸都晒得特别黑了。这说明他对于锻炼、对于健康、对于康复的渴望。还有一个,平时他实际上生活还是比较粗线条的。有一天我就找了一个号称是能够增强免疫力的药,晚上我就给他送去了。当然我们俩中间有一定距离,通过中间的物体交接。曹广拿了这个药之后,当着我的面,打开了就吃了两粒。(哭)你说作为这么一个粗放的人,他吃这个药说明他对生活,他对生命多么渴望。所以这两个细节,我就知道,曹广微笑的面孔下,在曹广那种自如的表情下,也深藏着很大的压力,也深藏着对生活的眷恋,对亲人的向往。所以这个考验不光是对他,对我们每个人都是深深的考验。

  主持人:孔队给我的印象一直都是硬汉形象示人,没想到今天说到动情处,也是泪水夺眶而出了。曹广,其实我之前也了解到,就是咱们中国的援非医生,因为条件比较艰苦,经常会感染各种疾病,有的人甚至写下了遗书。曹广我想问你,你当时想到过生死吗?

  曹 广:一定会想,但是因为确实也是对这件事情一直看得比较开,就是一直觉得自己问题不会太大,应该是能走过去的,就是这种想法。

  主持人:就是心里面其实还是有这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像刚才您的爱人说的那样,因为你有这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所以免疫力不会下降,这也可能是一个方面。其实我还了解到一个细节,就是曹广医生的爱人余文也是一名医护人员。而且在2003年非典的时候,当时曹广医生报名了,但是没有上到一线,余文医生是在一线工作的,是这样的吗?

  曹 广:确实是这样。那年印象很深。那年因为我是在宣武医院上研究生,作为学生的身份在安贞医院报的名。因为是学生,又是外科医生,就没让我上。同时我夫人在他们医院报名,加上她是内科医生,就去一线了。印象非常深刻,隔离在一个特殊的隔离区里面,前面工作,后面休息,印象非常深刻。

  主持人:所以说,我觉得有家人,尤其是曹广医生的爱人余文医生的支持,特别能理解医护人员在一线的那个状态,面对危险的时候,那种大无畏的精神,所以才能在精神上也给曹广医生鼓励。其实说到这次埃博拉疫情,所幸最后21天隔离期结束之后,曹广医生是安全归来了。但是我们身边还是倒下了很多医务人员。

  孔晴宇:几内亚发生这场埃博拉,我们中几友好医院接受的第一个病人,他直接和间接造成了中几友好医院9名医务工作者被感染,被确诊。

  主持人:9名被确诊。

  孔晴宇:其中6名死亡。这个数字比例相当大。这6名死亡的医生和护士,都是跟我们非常熟悉的,平时在一块工作的。其中两个人在中国学习留学去读学位都接近十年。他们的中文说得都很好,平时是我们非常好的朋友。

  主持人:其实有一位就是跟曹广医生一起诊治第一位埃博拉患者的那位盖斯姆医生。我们来听一段录音。

  (采访录音)

  牺牲的几内亚医生盖斯姆录音:我认为中国医生好棒,我来了中国七年,我们很感谢他们,我们这个是肯定要感谢他们,我们希望他们留一些(医生)给我们,继续教我们。

  曹 广:这个声音很熟悉,就像昨天一样,因为这台手术。

  主持人:这是盖斯姆医生的声音。

  曹 广:对,就像昨天发生的事情一样。因为这台手术不久。(哭)

  主持人:可以说身边的战友就这样倒下了,的确让大家心情都是非常的沉痛,可以让大家感觉到几内亚的医生和咱们医生之间的友谊。而且就是在自己身边,就倒下了,也说明危险有多么迫近你们的身体。晓红作为记者,去年12月份去几内亚做了采访,看到援非医疗工作者,是不是心里面还是有一些担心?

  贾晓红:是的,其实在非洲条件特别艰苦。大家可能不知道,几内亚现在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可以排在前三名这样的地方,当时我们做了很多心理准备,但是到了那边看了那种条件,确实与国内甚至与我们国内落后地区的差距还是很大的。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在吃饭,我们当时去了之后,有一天晚上到大使馆去吃饭,是晚间。吃了一顿饭的时间大概不超过半个小时就停了五次电。我和你这样面对面地说话,然后就停电了。但是你发现所有的人都没有慌乱,因为他们对这种停电已经习以为常了。当时是我到几内亚的第二天,我就已经对停电适应了。因为他们告诉我们,说最多的时候,一天曾经停了四百多次电。

  主持人:那可以想象,如果是在做手术的时候突然停电了,那是什么样的状况?曹广医生碰到过这种状况吗?

  曹 广:这种情况太常见了,因为他们电力供应有问题。手术室停电对咱们中国人来讲是不可思议的,可能对很多人来讲都是不可思议的,对我来说同样一样。我们在手术中,我们常规会备一样东西,手电或者是手机,而且是能照明的手机,在我们护士手里拿着。如果停电的话,会拿手机应付一下。因为手术中可能会有一些特殊情况,你比如说正在处理重要的结扎,或者是重要的操作,这种情况下不能停电。那么一旦停电的话,我们就用这个办法暂时应付一下。

  主持人:那您用备用电源或者手机照射完成过手术吗?

  曹 广:我们拿手电筒完成的唯一一台手术是阑尾炎,因为那天停电的时间还挺长,从头停到尾,所以我跟盖斯姆我们俩就基本上全靠手电筒的光线,把这台手术做完。

  主持人:这个医疗条件有限是一方面,另外在当地其实安全的情况也很危险。我们再来听一下,我昨天采访到的我们援非医疗队的两位医生,他们谈到的情况。

  (采访录音)

  援非医疗队医生(男):比如说骚乱,暴力事件,甚至是伤亡事件,甚至是还有暗杀活动都有发生。尤其晚上,因为我们去上门做保健都是在晚上。回来的时候就遭遇袭击。有反对派的那些人,因为有路障,放的火在路上,一片漆黑。

  援非医疗队医生(女):然后那次是有暴乱分子拦路、砸车,石头就砸在了我坐的副驾后面的位置,真的觉得比较紧张和害怕的。

  主持人:可以说女医生遭遇这样的状况,那就更让人担心了。但是就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咱们援非医疗队依然是在中几友好医院坚守阵地,完成任务。在埃博拉病毒的包围下,也在坚持给病人看病做手术。其实我们也赢得了非洲人民很高的礼遇。我们来听一下咱们医疗队当中的一员,罗丽。她昨天跟我讲了这么一段话。

  (采访录音)

  援非医疗队医生罗丽:几内亚的民众,特别是医院的那些病人,还是奔着中国医生来的。他们当地的医生就是这样说。听说有中国医生在这儿,病人都跑过来看病,找中国医生,还是比较信任的。有一次我们去机场,那个检查行李的时候,一般都会对中国人特别的严格,或者想收一点小费怎么样的。后来有一次去检查我们行李的女士,正好曹广医生看过她女儿的病,当时她认出来了,然后就立刻就说,让你们通过,就是没问题了,立马就放行那种。当地的人对中国人还是挺友好的,作为中国人在那边还是挺自豪的。就是当很多几内亚人在跟你接触的时候,他们会竖起大拇指说中国很棒,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一了,然后已经超越美国了。可能他们不是特别了解现状,但是他们能够这样说,说明是对中国的一种喜欢或者是喜爱,见着中国人也爱说“你好”或者说“再见”这些他们能说的词。所以我们还是很高兴的。就是等你走出去国门之后,才更了解自己的国家。从别人的口中了解到他们对我们国家的反应,当时看到一些民众的反应是这么好的话,作为中国人还是很自豪的。

  主持人:可以说这样的感受无论是孔队还是曹广医生,都感受到了。

  孔晴宇:埃博拉虽然很凶残,虽然很危险,但是我们医疗队有自己的责任,有自己的使命。我们完成了使命,我们中国的下一批医疗队继续我们的使命在工作。

  曹 广:我想说一句,我们的外科盖斯姆主任虽然已经牺牲了,但是我们中几友好医院的外科新来了一个新的主任,同样对中国人非常友好。我也希望在他的带领下,在我们新的中国医疗队的帮助下,把外科发展起来,把我们几内亚的医疗水平再上一层。

  主持人:那可以说51年来,中国先后向非洲51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了两万多名医生,救治了数以亿计的非洲病人。就像是孔晴宇医生,曹广医生一样,一代又一代的援非医疗队员发扬着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也架起了中非友好的桥梁,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形象。那最后我们以中国驻几内亚大使的一段话来作为我们节目的结尾。

  (采访录音)

  中国驻几内亚大使:医疗队做出的工作或做出的贡献大大推动了中国和非洲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赢得了下至普通百姓,上至总统的广泛赞誉,被誉为白衣天使,最受欢迎的人,他们是中非友好的桥梁。

  北京榜样官方网站:http://bjby.bjwmb.gov.cn,咨询电话65661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