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榜样 >  往届回顾 >  2014年 >  10月 >  第二周榜单
[助人为乐]我要加倍回报北京人——记北京市东城区私营个体经济协会理事杜小龙
首都文明网 2014-10-13

  一、简介

  杜小龙,男,1976年生,北京市东城区私营个体经济协会理事。他14岁辍学外出打工,在北京事业小成让他感恩;他收留下岗职工,挽救吸毒人员,义务献血5000余毫升;他还是造血干细胞、眼角膜、遗体捐献志愿者;他资助京郊山区贫困生完成学业、给他们上医疗保险;春节,他为社区困难户送温暖,最大愿望是建一所公益敬老院。

  二、主要事迹

我要加倍回报北京人——记北京市东城区私营个体经济协会理事杜小龙

  2014年春节前夕,杜小龙将100桶食用油、100袋好大米、100袋富强粉和春联、慰问金等,送到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街道100户困难家庭。这是他执行与交道口街道办事处签订的5年协议,每年春节慰问困难家庭和长期帮扶4户孤寡残疾老人。

  14岁离家 独自闯天下

  1976年11月,杜小龙出生在四川广元一处偏远山村,父母勤劳耕作,维持着一家的生活。1990年,杜小龙的父亲去世,14岁的他辍学后,以弱小之身外出打工,奉养多病的母亲。

  杜小龙辗转河北、山西,“什么活都干过,什么苦都吃过,什么人都见过。”最难忘1992年夏,他在山西一家砖厂干活,每天4元工钱,要完成1万块砖坯,累死累活。他背着砖坯进窑,再背砖出窑,几天下来,后背都磨破了,太阳一晒钻心痛。

  1993年冬,杜小龙满怀希望到北京,可两个月没找到工作。白天,他捡吃写字楼的剩饭,晚上跟着拾荒老奶奶,睡在崇文门的地下通道里。此时,母亲也因病重去世,他绝望到了极点。

  正当杜小龙饥寒交迫时,一位在北池子开餐馆的老板看上了他,让他去打杂。为了回报老板的知遇之恩,他每天起早贪黑干活,并提出只要吃住,不要工钱。

  白天,杜小龙刷碗、洗菜、打扫卫生;夜深人静时,他自学烹饪技术,捡拾大厨扔掉的萝卜,学习雕刻。据此,1994年,他在四川成都考取了特三级厨师资质。

  1996年春,杜小龙与一个老乡,在海淀区青龙桥开了个饺子馆。他每天清晨起床,蹬车赶往农贸市场批菜。所有后厨工作,都由他一人承担。然而,一个月后,饺子馆关门了。

  1999年,杜小龙再次遇见好心人。看他诚实可靠,北京的房东将自己的饭馆交给他看管。

  2000年8月,杜小龙第四次在地安门借钱开餐馆,装修完,10万元也花光了。门口修车师傅见他沮丧,纳闷地问他。杜小龙苦笑着说:“明天要开张,口袋里连找零钱都没有。”好心师傅立刻借给200元,这个恩情杜小龙念念不忘。

  2005年,一位餐馆的常客,听朋友讲起杜小龙的经历,在《中华博览》杂志写文章宣传他。这使他倍感温馨,把北京当成了第二故乡。

  伸出援手 爱心报社会

  杜小龙在北京事业有成。于是,他发出自己的光和热。

杜小龙南池子社区送餐服务 

  2000年秋,原北京照相机厂职工周天军下岗了。一天,他坐在地安门桂林米粉店里喝闷酒,被杜小龙看到:“老哥,您遇到什么难事了?”老周说出后,杜小龙当即表示,聘他到店里帮工。

  周天军说:“我下乡插队时失去左手,是残疾人,在饭馆干不了什么活,但工资比一般服务员都高。2004年我家拆迁搬到天通苑,上班远了,我提出不干了。小龙怕我生活没保障,坚决不同意。2005年我母亲住院没钱交押金,小龙得知后,二话没说,向朋友借了4万元给我妈看病。”老周一干就到了现在,靠着这份薪水,孩子完成了大学学业。

  2004年,在一次参观义务献血活动中,杜小龙得知医院血库紧张,有许多生命需要抢救。他二话没说,挽起袖子第一个献血,别人献200毫升,他坚持献400毫升。从那以后,他每年参加义务献血,至今已献血5000毫升。

  在参加献血的过程中,杜小龙从红十字会了解到捐献人体器官活动,他又义无反顾地在造血干细胞、角膜和遗体捐献协议上签字。

  2009年的一天,饭馆所在社区的一位大姐找到杜小龙,说弟弟患了肺结核,急需3万元手术费。面对素不相识的大姐,杜小龙毫不犹豫地借给她3万元。事后有朋友说他傻,杜小龙笑笑说:“能帮咱就帮一把,想那么多干啥?”

  40多岁的老吴,1989年下海,经商挣了大钱。没想前几年沾上毒瘾,将百万家产挥霍一空,还数次被强制戒毒,媳妇和他离了婚,父母、兄弟都不理他。老吴说:“我就像瘟神一样,谁见谁躲。”

  在杜小龙帮助下,老吴彻底戒了毒,阖家团圆,还当上饭馆的值班经理。老吴说:“我找回了人生的自信和价值,浪子回头金不换,我还年轻,今后的路还长,无论在那里工作,我都要做好。”

  捐资助学 帮山区学生成才

  从2007年,杜小龙开始为怀柔区雁栖湖镇长元小学10名贫困生捐款。次年,他与长元小学签订协议,成立了“杜小龙奖学金”,每年为5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生每人资助500元,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2010年6月11日,受到杜小龙捐助的三年级学生张思萌,获得北京英语科普剧特等奖。

  每年寒暑假,杜小龙再忙也会抽出两三天,租车把孩子们接到城里,陪他们参观游览。他说,希望孩子们多看看,这样可以增长见识,激发学习动力。

杜小龙捐赠清水中学 

  2011年秋,为了让学生安心学习,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杜小龙资助4万元,为门头沟区清水镇400名中小学生上了医疗保险。

  同年11月9日,清水镇中学初一2班学生王建宇突然昏倒,被送到镇卫生院。经检查,他患了脑血管先天性畸形突发脑出血。转到天坛医院救治,医生说:“要进行开颅手术。”手术费在10万元。

  王建宇家在边远山区的黄塔村,母亲是残疾人,父亲在外打工,月收入才1000多元。多亏有了医疗保险,王建宇的手术费可以报销一半,加上学校垫付了3万元,他家只需要拿2万元。

  清水镇教委表示,由于杜小龙的捐助,当年在校生上医疗保险的比例达到了100%,全镇400名学生从中受益。

杜小龙在怀柔六小与同学们在一起

捐赠后和怀柔六小学生在一起 

  2007年至今,杜小龙累计资助山区贫困学生680人。2014年9月,杜小龙又与交道口黑芝麻胡同小学签订协议,3年赞助学校40部电脑。

  生活节俭 最想建立敬老院

  2010年7月,杜小龙荣幸入选“中国好人榜”,被评为“助人为乐”好人。

  杜小龙虽然慷慨助人,自己的生活却很简单。他不抽烟、不喝酒、不穿名牌服装,吃饭几乎每餐都是面条。到外面吃饭他嫌贵,只有谈生意时,借着请客吃肉。他经常义务献血,但献血后还是吃面条。

  杜小龙说自己就是个“宅男”,没事不出门儿,不旅游。2014年8月,杜小龙终于喜结连理,但他没有买房,爱人至今还住在集体宿舍里。

  问他做这么多公益活动,会不会增加负担时,杜小龙笑着说:“我挣的钱够花了,比当年在砖厂、建筑工地当小工,不知强多少倍。而且我还有其他几家企业,拿出这些钱来不算什么。”

  对于今后,杜小龙最大的愿望是建一所公益性质的敬老院,让生活贫困的老人能在这里安享晚年。

  北京榜样官方网站:http://bjby.bjwmb.gov.cn,咨询电话:65661566。

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榜样 >  往届回顾 >  2014年 >  10月 >  第二周榜单
[助人为乐]我要加倍回报北京人——记北京市东城区私营个体经济协会理事杜小龙
首都文明网 2014-10-13

  一、简介

  杜小龙,男,1976年生,北京市东城区私营个体经济协会理事。他14岁辍学外出打工,在北京事业小成让他感恩;他收留下岗职工,挽救吸毒人员,义务献血5000余毫升;他还是造血干细胞、眼角膜、遗体捐献志愿者;他资助京郊山区贫困生完成学业、给他们上医疗保险;春节,他为社区困难户送温暖,最大愿望是建一所公益敬老院。

  二、主要事迹

我要加倍回报北京人——记北京市东城区私营个体经济协会理事杜小龙

  2014年春节前夕,杜小龙将100桶食用油、100袋好大米、100袋富强粉和春联、慰问金等,送到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街道100户困难家庭。这是他执行与交道口街道办事处签订的5年协议,每年春节慰问困难家庭和长期帮扶4户孤寡残疾老人。

  14岁离家 独自闯天下

  1976年11月,杜小龙出生在四川广元一处偏远山村,父母勤劳耕作,维持着一家的生活。1990年,杜小龙的父亲去世,14岁的他辍学后,以弱小之身外出打工,奉养多病的母亲。

  杜小龙辗转河北、山西,“什么活都干过,什么苦都吃过,什么人都见过。”最难忘1992年夏,他在山西一家砖厂干活,每天4元工钱,要完成1万块砖坯,累死累活。他背着砖坯进窑,再背砖出窑,几天下来,后背都磨破了,太阳一晒钻心痛。

  1993年冬,杜小龙满怀希望到北京,可两个月没找到工作。白天,他捡吃写字楼的剩饭,晚上跟着拾荒老奶奶,睡在崇文门的地下通道里。此时,母亲也因病重去世,他绝望到了极点。

  正当杜小龙饥寒交迫时,一位在北池子开餐馆的老板看上了他,让他去打杂。为了回报老板的知遇之恩,他每天起早贪黑干活,并提出只要吃住,不要工钱。

  白天,杜小龙刷碗、洗菜、打扫卫生;夜深人静时,他自学烹饪技术,捡拾大厨扔掉的萝卜,学习雕刻。据此,1994年,他在四川成都考取了特三级厨师资质。

  1996年春,杜小龙与一个老乡,在海淀区青龙桥开了个饺子馆。他每天清晨起床,蹬车赶往农贸市场批菜。所有后厨工作,都由他一人承担。然而,一个月后,饺子馆关门了。

  1999年,杜小龙再次遇见好心人。看他诚实可靠,北京的房东将自己的饭馆交给他看管。

  2000年8月,杜小龙第四次在地安门借钱开餐馆,装修完,10万元也花光了。门口修车师傅见他沮丧,纳闷地问他。杜小龙苦笑着说:“明天要开张,口袋里连找零钱都没有。”好心师傅立刻借给200元,这个恩情杜小龙念念不忘。

  2005年,一位餐馆的常客,听朋友讲起杜小龙的经历,在《中华博览》杂志写文章宣传他。这使他倍感温馨,把北京当成了第二故乡。

  伸出援手 爱心报社会

  杜小龙在北京事业有成。于是,他发出自己的光和热。

杜小龙南池子社区送餐服务 

  2000年秋,原北京照相机厂职工周天军下岗了。一天,他坐在地安门桂林米粉店里喝闷酒,被杜小龙看到:“老哥,您遇到什么难事了?”老周说出后,杜小龙当即表示,聘他到店里帮工。

  周天军说:“我下乡插队时失去左手,是残疾人,在饭馆干不了什么活,但工资比一般服务员都高。2004年我家拆迁搬到天通苑,上班远了,我提出不干了。小龙怕我生活没保障,坚决不同意。2005年我母亲住院没钱交押金,小龙得知后,二话没说,向朋友借了4万元给我妈看病。”老周一干就到了现在,靠着这份薪水,孩子完成了大学学业。

  2004年,在一次参观义务献血活动中,杜小龙得知医院血库紧张,有许多生命需要抢救。他二话没说,挽起袖子第一个献血,别人献200毫升,他坚持献400毫升。从那以后,他每年参加义务献血,至今已献血5000毫升。

  在参加献血的过程中,杜小龙从红十字会了解到捐献人体器官活动,他又义无反顾地在造血干细胞、角膜和遗体捐献协议上签字。

  2009年的一天,饭馆所在社区的一位大姐找到杜小龙,说弟弟患了肺结核,急需3万元手术费。面对素不相识的大姐,杜小龙毫不犹豫地借给她3万元。事后有朋友说他傻,杜小龙笑笑说:“能帮咱就帮一把,想那么多干啥?”

  40多岁的老吴,1989年下海,经商挣了大钱。没想前几年沾上毒瘾,将百万家产挥霍一空,还数次被强制戒毒,媳妇和他离了婚,父母、兄弟都不理他。老吴说:“我就像瘟神一样,谁见谁躲。”

  在杜小龙帮助下,老吴彻底戒了毒,阖家团圆,还当上饭馆的值班经理。老吴说:“我找回了人生的自信和价值,浪子回头金不换,我还年轻,今后的路还长,无论在那里工作,我都要做好。”

  捐资助学 帮山区学生成才

  从2007年,杜小龙开始为怀柔区雁栖湖镇长元小学10名贫困生捐款。次年,他与长元小学签订协议,成立了“杜小龙奖学金”,每年为5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生每人资助500元,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2010年6月11日,受到杜小龙捐助的三年级学生张思萌,获得北京英语科普剧特等奖。

  每年寒暑假,杜小龙再忙也会抽出两三天,租车把孩子们接到城里,陪他们参观游览。他说,希望孩子们多看看,这样可以增长见识,激发学习动力。

杜小龙捐赠清水中学 

  2011年秋,为了让学生安心学习,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杜小龙资助4万元,为门头沟区清水镇400名中小学生上了医疗保险。

  同年11月9日,清水镇中学初一2班学生王建宇突然昏倒,被送到镇卫生院。经检查,他患了脑血管先天性畸形突发脑出血。转到天坛医院救治,医生说:“要进行开颅手术。”手术费在10万元。

  王建宇家在边远山区的黄塔村,母亲是残疾人,父亲在外打工,月收入才1000多元。多亏有了医疗保险,王建宇的手术费可以报销一半,加上学校垫付了3万元,他家只需要拿2万元。

  清水镇教委表示,由于杜小龙的捐助,当年在校生上医疗保险的比例达到了100%,全镇400名学生从中受益。

杜小龙在怀柔六小与同学们在一起

捐赠后和怀柔六小学生在一起 

  2007年至今,杜小龙累计资助山区贫困学生680人。2014年9月,杜小龙又与交道口黑芝麻胡同小学签订协议,3年赞助学校40部电脑。

  生活节俭 最想建立敬老院

  2010年7月,杜小龙荣幸入选“中国好人榜”,被评为“助人为乐”好人。

  杜小龙虽然慷慨助人,自己的生活却很简单。他不抽烟、不喝酒、不穿名牌服装,吃饭几乎每餐都是面条。到外面吃饭他嫌贵,只有谈生意时,借着请客吃肉。他经常义务献血,但献血后还是吃面条。

  杜小龙说自己就是个“宅男”,没事不出门儿,不旅游。2014年8月,杜小龙终于喜结连理,但他没有买房,爱人至今还住在集体宿舍里。

  问他做这么多公益活动,会不会增加负担时,杜小龙笑着说:“我挣的钱够花了,比当年在砖厂、建筑工地当小工,不知强多少倍。而且我还有其他几家企业,拿出这些钱来不算什么。”

  对于今后,杜小龙最大的愿望是建一所公益性质的敬老院,让生活贫困的老人能在这里安享晚年。

  北京榜样官方网站:http://bjby.bjwmb.gov.cn,咨询电话:65661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