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榜样 >  往届回顾 >  2014年 >  9月 >  第五周榜单
[孝老爱亲]如山的父爱——记“外来父亲”张品明
首都文明网 2014-09-29

  一、简介

  张品明,1960年生,河北人,家住顺义区北小营镇仇家店村。

  年过五旬的张品明,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长许多。成为“父亲”二十余年,他以如山般深沉的爱呵护着两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孩子。风霜饥寒,他替孩子挡住;清贫劳累,他一肩担当;仅有初中学历、没有专业技能,凭着打零工赚钱,他用一颗慈爱坚强的心、一双粗糙有力的手,将两个孩子抚养成人。

  二、主要事迹

如山的父爱——记“外来父亲”张品明

  在顺义区北小营镇仇家店村有一位好继父张品明,妻子带着两个孩子与他再婚后因病去世,他靠着自己一颗慈爱坚强的心、一双粗糙有力的手,将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抚养长大,并让他们成家立业,过上安定的生活。十几年来的风风雨雨,留下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外来的继父

  1992年,张品明从河北老家来到顺义区北小营镇打工。在当地一位热心老人的介绍下,他结识了丈夫去世的李秀兰,并在当年年底与其结为连理。李秀兰比张品明大3岁,前夫去世后独自一人带着两个孩子,全家仅靠李秀兰微薄的工资维持生计,家境贫寒。

  张品明与李秀兰结婚时,两个孩子大的11岁,小的刚7岁,张品明顺理成章地成为这两个孩子的继父。当他刚走进家门的时候,映入眼帘的是简易的大门,泥砌的房屋,屋里的家具更是少得可怜。简陋的生活环境让他从心里为这娘仨儿感到难过,同时也在心里暗暗发誓:要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家里的状况,让他们过得更好。

  那时候,妻子李秀兰在服装厂每月的工资只有四五百元。除了日常开销,所剩无几。为了改善家里的生活,张品明早出晚归,同时打几份零工,并把工钱全数用来贴补家用。

好继父张品明一家四口的合影 

  而对于刚进入这个家庭的张品明来说,两个孩子最初的抵触心理也是一道难题。为了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他主动为孩子辅导功课,变着花样做饭菜。渐渐地,两个孩子愿意和他聊天,父子关系亲近起来。有时,李秀兰会很认真地问他,想不想要自己的孩子,每次张品明都毫不犹豫地回答:“他们就是我的孩子,我就是孩子的亲爹”。这位外来的继父,给一家人带来了温暖与快乐,生活虽然拮据,但充满了幸福与希望。

  留下的父亲

  天有不测风云。1995年,李秀兰因病入院,丧失劳动能力,全家生活重担压在张品明一个人身上;后来,李秀兰又被确诊为肝硬化晚期,这让原本就不宽裕的家庭再次陷入困境。为了交医药费,张品明到处借钱,甚至以跪相求。

  2000年,李秀兰因病去世。弥留之际,她对张品明说:“我走后,你能帮我照顾好这两个孩子,把他们拉扯大,教育成人,这是我最大的心愿,希望你答应我。”张品明泪流满面地答应了。他知道他要勇敢地撑起这个重担,让妻子走得安心。

  妻子走时,大儿子19岁,小儿子15岁,都还没有经济能力。家里的积蓄全部用于妻子治病,还欠下四万多元的外债。周围的街坊议论纷纷,觉得这个“外来父亲”可能会一走了之。两个孩子也开始为这个家感到不安。然而,张品明再次毫不犹豫地挑起了所有的担子。

  妻子去世后不久,张品明的老母亲也因病去世,他赶回河北老家,为母亲料理后事。葬礼结束后,因为惦念两个孩子的起居,张品明打算立刻返回北京。家人阻止他:“媳妇都走了,两个孩子又不是你亲生的,你急着回去干嘛?”面对家人的劝阻,张品明只说了五个字:“那是我的家!”

  第二天,他就踏上了回家的路。当两个孩子在村口老远看到他时,一路小跑过来,什么也没说,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就这样,他用自己的真心支撑着这个家,让两个孩子没有再次失去亲人,快乐地成长。

  忙碌的老父

  养儿苦,帮儿成家立业更不易。由于家里经济实在困难,孩子们都是初中毕业就离开了校园。为了让他们有自立于社会的能力,张品明想方设法让两个孩子学习技术,并四处托人联系工作。现在两个孩子都有了稳定的收入,自食其力,张品明终于完成了第一个心愿。

  而他并没有就此清闲下来,还是一如既往地同时打好几份零工,舍不得吃穿,攒钱给两个儿子筹备婚事。多年前的一场车祸,张品明的左手受了很重的伤。随着年纪的增长,左手在干活时变得越来越吃力,但他没有因为伤痛误一天工。

好继父张品明

张品明在院里干活

  2005年,张品明借了近万元买下一所老屋,收拾妥当后给大儿子做婚房。大儿子成家后开始独立生活,第二年家里就添了一个胖小子,张品明有了可爱的孙子,当上了爷爷。紧接着,他又马不停蹄地张罗着为小儿子盖房。几年后,在全家人的努力下,终于攒够钱,在大儿子家的院子前面盖起了4间新房。而这时,大儿子的房子又到了不得不翻修的地步——老房子常常漏雨,最后屋顶都塌下来一片,已经没法居住。由于刚盖完房子,家里没有一分钱积蓄。张品明却还是毅然决定要翻盖老大的房子。两个儿子都说:“爸,咱家都没钱了,拿什么盖啊!” 他说:“咱们现在全家四个人赚钱,借钱也要先把房子盖起来,盖完之后咱们可以慢慢还,不能让老大全家住在这样的房子里。你们哥俩能找多少钱是多少钱,剩下的,我来想办法!”这一次,张品明又回老家东拼西凑借钱去了。大儿子经常问张品明钱都是怎么来的,但他从来都不说,只是说:“只要你们都生活得好,我就开心了!”

好继父张品明和孙子一起看书

好继父张品明的爷孙快乐 

  近二十年坎坷,张品明尽心维持着这个破损的家。如今年过半百的他,开始享受天伦之乐。两个孩子工作稳定,视张品明如亲生父亲,十分孝顺;小孙子的一声声“爷爷”,更让张品明感到万分幸福。

  纵然没有血缘关系,但在一家人的心目中,张品明无疑是一座耸立的高山;纵然没有伟岸的身躯,但他的慈爱与坚持,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宽广的蓝天;纵然没有动听的旋律,但他的一言一行,无疑是一首可以经久传颂的歌谣。

  北京榜样官方网站:http://bjby.bjwmb.gov.cn,咨询电话:65661566。

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榜样 >  往届回顾 >  2014年 >  9月 >  第五周榜单
[孝老爱亲]如山的父爱——记“外来父亲”张品明
首都文明网 2014-09-29

  一、简介

  张品明,1960年生,河北人,家住顺义区北小营镇仇家店村。

  年过五旬的张品明,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长许多。成为“父亲”二十余年,他以如山般深沉的爱呵护着两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孩子。风霜饥寒,他替孩子挡住;清贫劳累,他一肩担当;仅有初中学历、没有专业技能,凭着打零工赚钱,他用一颗慈爱坚强的心、一双粗糙有力的手,将两个孩子抚养成人。

  二、主要事迹

如山的父爱——记“外来父亲”张品明

  在顺义区北小营镇仇家店村有一位好继父张品明,妻子带着两个孩子与他再婚后因病去世,他靠着自己一颗慈爱坚强的心、一双粗糙有力的手,将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抚养长大,并让他们成家立业,过上安定的生活。十几年来的风风雨雨,留下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外来的继父

  1992年,张品明从河北老家来到顺义区北小营镇打工。在当地一位热心老人的介绍下,他结识了丈夫去世的李秀兰,并在当年年底与其结为连理。李秀兰比张品明大3岁,前夫去世后独自一人带着两个孩子,全家仅靠李秀兰微薄的工资维持生计,家境贫寒。

  张品明与李秀兰结婚时,两个孩子大的11岁,小的刚7岁,张品明顺理成章地成为这两个孩子的继父。当他刚走进家门的时候,映入眼帘的是简易的大门,泥砌的房屋,屋里的家具更是少得可怜。简陋的生活环境让他从心里为这娘仨儿感到难过,同时也在心里暗暗发誓:要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家里的状况,让他们过得更好。

  那时候,妻子李秀兰在服装厂每月的工资只有四五百元。除了日常开销,所剩无几。为了改善家里的生活,张品明早出晚归,同时打几份零工,并把工钱全数用来贴补家用。

好继父张品明一家四口的合影 

  而对于刚进入这个家庭的张品明来说,两个孩子最初的抵触心理也是一道难题。为了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他主动为孩子辅导功课,变着花样做饭菜。渐渐地,两个孩子愿意和他聊天,父子关系亲近起来。有时,李秀兰会很认真地问他,想不想要自己的孩子,每次张品明都毫不犹豫地回答:“他们就是我的孩子,我就是孩子的亲爹”。这位外来的继父,给一家人带来了温暖与快乐,生活虽然拮据,但充满了幸福与希望。

  留下的父亲

  天有不测风云。1995年,李秀兰因病入院,丧失劳动能力,全家生活重担压在张品明一个人身上;后来,李秀兰又被确诊为肝硬化晚期,这让原本就不宽裕的家庭再次陷入困境。为了交医药费,张品明到处借钱,甚至以跪相求。

  2000年,李秀兰因病去世。弥留之际,她对张品明说:“我走后,你能帮我照顾好这两个孩子,把他们拉扯大,教育成人,这是我最大的心愿,希望你答应我。”张品明泪流满面地答应了。他知道他要勇敢地撑起这个重担,让妻子走得安心。

  妻子走时,大儿子19岁,小儿子15岁,都还没有经济能力。家里的积蓄全部用于妻子治病,还欠下四万多元的外债。周围的街坊议论纷纷,觉得这个“外来父亲”可能会一走了之。两个孩子也开始为这个家感到不安。然而,张品明再次毫不犹豫地挑起了所有的担子。

  妻子去世后不久,张品明的老母亲也因病去世,他赶回河北老家,为母亲料理后事。葬礼结束后,因为惦念两个孩子的起居,张品明打算立刻返回北京。家人阻止他:“媳妇都走了,两个孩子又不是你亲生的,你急着回去干嘛?”面对家人的劝阻,张品明只说了五个字:“那是我的家!”

  第二天,他就踏上了回家的路。当两个孩子在村口老远看到他时,一路小跑过来,什么也没说,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就这样,他用自己的真心支撑着这个家,让两个孩子没有再次失去亲人,快乐地成长。

  忙碌的老父

  养儿苦,帮儿成家立业更不易。由于家里经济实在困难,孩子们都是初中毕业就离开了校园。为了让他们有自立于社会的能力,张品明想方设法让两个孩子学习技术,并四处托人联系工作。现在两个孩子都有了稳定的收入,自食其力,张品明终于完成了第一个心愿。

  而他并没有就此清闲下来,还是一如既往地同时打好几份零工,舍不得吃穿,攒钱给两个儿子筹备婚事。多年前的一场车祸,张品明的左手受了很重的伤。随着年纪的增长,左手在干活时变得越来越吃力,但他没有因为伤痛误一天工。

好继父张品明

张品明在院里干活

  2005年,张品明借了近万元买下一所老屋,收拾妥当后给大儿子做婚房。大儿子成家后开始独立生活,第二年家里就添了一个胖小子,张品明有了可爱的孙子,当上了爷爷。紧接着,他又马不停蹄地张罗着为小儿子盖房。几年后,在全家人的努力下,终于攒够钱,在大儿子家的院子前面盖起了4间新房。而这时,大儿子的房子又到了不得不翻修的地步——老房子常常漏雨,最后屋顶都塌下来一片,已经没法居住。由于刚盖完房子,家里没有一分钱积蓄。张品明却还是毅然决定要翻盖老大的房子。两个儿子都说:“爸,咱家都没钱了,拿什么盖啊!” 他说:“咱们现在全家四个人赚钱,借钱也要先把房子盖起来,盖完之后咱们可以慢慢还,不能让老大全家住在这样的房子里。你们哥俩能找多少钱是多少钱,剩下的,我来想办法!”这一次,张品明又回老家东拼西凑借钱去了。大儿子经常问张品明钱都是怎么来的,但他从来都不说,只是说:“只要你们都生活得好,我就开心了!”

好继父张品明和孙子一起看书

好继父张品明的爷孙快乐 

  近二十年坎坷,张品明尽心维持着这个破损的家。如今年过半百的他,开始享受天伦之乐。两个孩子工作稳定,视张品明如亲生父亲,十分孝顺;小孙子的一声声“爷爷”,更让张品明感到万分幸福。

  纵然没有血缘关系,但在一家人的心目中,张品明无疑是一座耸立的高山;纵然没有伟岸的身躯,但他的慈爱与坚持,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宽广的蓝天;纵然没有动听的旋律,但他的一言一行,无疑是一首可以经久传颂的歌谣。

  北京榜样官方网站:http://bjby.bjwmb.gov.cn,咨询电话:65661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