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涛
一、简介
关涛,男,1971年生,中国血友之家罕见病关爱中心理事长。他身残志坚,靠自学获得知识;他参与创办了血友之家网站,并成功将血友病用药纳入国家医保;他让更多公众了解和认知血友病,也让关爱和救助惠及更多家庭。如今,他又开始帮扶偏远、贫困地区的小血友病患者。
二、主要事迹
血友病人的亲善大使——记中国血友病关爱事业发展推动者关涛
血友病为一组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出血性疾病,发病率为万分之一,患者几乎全是男性。目前,全球有40万名血友病患者,我国约占四分之一,有7至10万名。血友病患者的血液中缺少一种凝血因子,以致受伤后,伤口的血液凝固比常人慢,容易失血过多,导致生命危险。
苦难童年 身残志坚
关涛,生于1971年11月1日,是家里唯一男孩。他降生时,全家上至年迈的奶奶,下至2岁的姐姐,无不欢欣鼓舞。
出生7个月,照顾关涛的阿姨,发现他身上总有青紫。后来,父亲一位学医的朋友看到,急忙让去医院检查,他怀疑可能有血液方面的疾病。在北京儿童医院,关涛被诊断为甲型血友病。
上世纪70年代,国内还没有注射凝血因子的疗法。因此,每次出血,关涛要靠输血救命,每次输血,要父母几个月的工资。到一岁时,父母已经没钱给他治病。每次出血,小关涛只能忍着。
人的疼痛分10级,1级是蚊子叮咬,10级是孕妇分娩,而关涛的剧痛是11级。血友病出血部位在身体内部时,血压使出血部位肿得很高。此外,渗出的血液汇集在关节处,会侵蚀骨头,使骨骼和软组织受到损害,最后造成关节僵硬,直至不能活动。
9岁那年,关涛刚上小学3个月,右膝盖磕在桌子上,导致关节大出血,继而在床上躺了一个月。“我妈拿到化验单哭了,因为即使治好了,那条腿也伸不直了。”之后,关涛只能拄着双拐行动。3年后,左腿不堪重负频繁出血,也丧失了活动功能。从此,他只能坐着轮椅,再也没能站起来。
关涛说:“小时候,出血疼,我会哭。但是,长期的疼痛,我学会了忍耐。”漫长的岁月,关涛整夜疼得无法入睡,他常常用被子蒙住头打开手电,靠着亮光分散注意力。“连续疼上数小时,人就会意识模糊,甚至产生幻觉。”关涛说,“在当年的医疗条件下,得了血友病,死亡只是时间问题。”
5岁、7岁、12岁,对于血友病患者,都是一道坎,因为随时都会大出血。每次关涛去医院,医生都会说:“你能活下来就是个奇迹。”
关涛幼年时,他每天最开心的,就是盼着父母下班,姐姐放学。因为不敢轻易出门,怕出血,关涛在家一闷就是一整天。
关涛回忆说:“幸亏上学的那三个月,我的拼音基础比较好,就自己查字典,看书自学。”
除了父母和姐姐,关涛以前大杂院的玩伴们,也会在放学时过来看他。关涛的母亲是一位教师,她培养了关涛的优良品质和坚忍不拔。关涛还向邻居孩子借来书籍,一点点读着、背着、学着;日久,他叫小伙伴或妈妈去图书馆借来更多书籍,一点点增加知识。
建立网站 争取医保
1999年,北京朝阳医院组织10多名血友病人聚会,参加聚会的关涛意识到,痛苦的不是他一个人,有更多病友受尽熬煎。
“那个时候,互联网在中国刚起步,我们就想,能不能建一个网站,让这些同病相怜的人,彼此找到依靠和温暖。”关涛说。
2000年4月,世界血友病日那天,关涛联系到一家媒体,做了一篇呼吁社会关注血友病患者的报道。他们拿着报纸去寻求帮助,事情很顺利,一家企业慷慨解囊,给了9000元资助。
当年5月19日,血友之家网站成立了。最初,网站开辟了4个栏目,血友新闻、血友知识、血友心得和血友人生。在这个平台上,来自各地的血友病患者有了归属感,他们交流畅想,求医问药,互通友谊,互送鼓励。
早在1998年,国内企业已能生产凝血因子药物,这对于血友病患者,无异于福星高照。通过注射凝血因子,他们能像正常人那样学习、工作和生活,远离死亡的阴影。然而,这种药物十分昂贵。
随着血友之家开通,关涛发现:“不论是国内国外,注射凝血因子治疗血友病的方法都一样。但是国内高昂的费用,个人无力承受。”
血友病患者出血时,需输入500—2000单位的凝血因子,需600—2500元,或相应数量的新鲜冷冻血浆,患者每年出血十至几十次不等。如出血时得不到治疗,患者会伴有肢体残疾或夭折。
此外,2006年以前,国家医保只限定企事业单位职工,血友病患者能够享受的属凤毛麟角。
“血友病是罕见病,主管单位不了解很正常,所以要做的,就是让人们知道我们的困难,以及解决方案。”关涛说。
2001年,血友之家组织北京、上海、广州、贵州等地的病友们向各地人大提议案,反映血友病问题。同时,还分别给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政府写信,希望引起对血友病的关怀和重视。
2004年,血友之家连同地方组织负责人,向全国及地方人大提交议案,申请将血友病患者治疗用药纳入医保范围。
2006年,血友之家向高层领导致信反映血友病医疗问题,并通过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在全国两会期间递交了《发展血友病关怀事业建议书》和《关于呼吁加强对血友病人救助力度的建议》,后者得到了卫生部正式答复,为各地出台血友病政策提供了有利依据。
2009年,血友之家参加了罕见病领域相关会议,将带有广泛签名的《关于尽快出台“罕见病”立法及完善相关保障政策的建议》递交两会代表委员,得到很好的反馈。
2011年,为帮助新农村广大新农合血友病患者,血友之家向两会提案《关于卫生部将血友病用药纳入国家医保基本药物目录的建议》,并以联名信形式,向两会代表委员、卫生部提交建议。
关涛与他的血友之家合影
关涛与志愿者在一起
关涛在接受央视采访
经过多年努力,关涛欣慰地说:“目前,几乎所有的血友病患者都可以享受到国家医保,这在10年前想都不敢想,但是我们做到了。”
惠顾全国 任重道远
2012年2月,血友之家正式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为:北京血友之家罕见病关爱中心。同年3月,血友之家成为首都慈善公益组织联合会的团体会员。
从2012年,在关涛带领下的血友之家,四处筹款,救助全国各地困苦、危重血友病患者超过300人,血友之家也被卫生部誉为中国血友病患者的晴雨表。
关涛去参加国际组织活动
关涛在联合国
多年来,经关涛等人的努力,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小血友病患者基本已无残疾,特别是北京地区的小病友,能够获得及时治疗,他们能和健全孩子一样上学,参加体育锻炼。
但是,还有很多偏远、贫困地区的小血友病患者,仍在等待救助。关涛他们身上的担子还很重,可谓任重而道远。
北京榜样官方网站:http://bjby.bjwmb.gov.cn,咨询电话:65661566。
关涛
一、简介
关涛,男,1971年生,中国血友之家罕见病关爱中心理事长。他身残志坚,靠自学获得知识;他参与创办了血友之家网站,并成功将血友病用药纳入国家医保;他让更多公众了解和认知血友病,也让关爱和救助惠及更多家庭。如今,他又开始帮扶偏远、贫困地区的小血友病患者。
二、主要事迹
血友病人的亲善大使——记中国血友病关爱事业发展推动者关涛
血友病为一组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出血性疾病,发病率为万分之一,患者几乎全是男性。目前,全球有40万名血友病患者,我国约占四分之一,有7至10万名。血友病患者的血液中缺少一种凝血因子,以致受伤后,伤口的血液凝固比常人慢,容易失血过多,导致生命危险。
苦难童年 身残志坚
关涛,生于1971年11月1日,是家里唯一男孩。他降生时,全家上至年迈的奶奶,下至2岁的姐姐,无不欢欣鼓舞。
出生7个月,照顾关涛的阿姨,发现他身上总有青紫。后来,父亲一位学医的朋友看到,急忙让去医院检查,他怀疑可能有血液方面的疾病。在北京儿童医院,关涛被诊断为甲型血友病。
上世纪70年代,国内还没有注射凝血因子的疗法。因此,每次出血,关涛要靠输血救命,每次输血,要父母几个月的工资。到一岁时,父母已经没钱给他治病。每次出血,小关涛只能忍着。
人的疼痛分10级,1级是蚊子叮咬,10级是孕妇分娩,而关涛的剧痛是11级。血友病出血部位在身体内部时,血压使出血部位肿得很高。此外,渗出的血液汇集在关节处,会侵蚀骨头,使骨骼和软组织受到损害,最后造成关节僵硬,直至不能活动。
9岁那年,关涛刚上小学3个月,右膝盖磕在桌子上,导致关节大出血,继而在床上躺了一个月。“我妈拿到化验单哭了,因为即使治好了,那条腿也伸不直了。”之后,关涛只能拄着双拐行动。3年后,左腿不堪重负频繁出血,也丧失了活动功能。从此,他只能坐着轮椅,再也没能站起来。
关涛说:“小时候,出血疼,我会哭。但是,长期的疼痛,我学会了忍耐。”漫长的岁月,关涛整夜疼得无法入睡,他常常用被子蒙住头打开手电,靠着亮光分散注意力。“连续疼上数小时,人就会意识模糊,甚至产生幻觉。”关涛说,“在当年的医疗条件下,得了血友病,死亡只是时间问题。”
5岁、7岁、12岁,对于血友病患者,都是一道坎,因为随时都会大出血。每次关涛去医院,医生都会说:“你能活下来就是个奇迹。”
关涛幼年时,他每天最开心的,就是盼着父母下班,姐姐放学。因为不敢轻易出门,怕出血,关涛在家一闷就是一整天。
关涛回忆说:“幸亏上学的那三个月,我的拼音基础比较好,就自己查字典,看书自学。”
除了父母和姐姐,关涛以前大杂院的玩伴们,也会在放学时过来看他。关涛的母亲是一位教师,她培养了关涛的优良品质和坚忍不拔。关涛还向邻居孩子借来书籍,一点点读着、背着、学着;日久,他叫小伙伴或妈妈去图书馆借来更多书籍,一点点增加知识。
建立网站 争取医保
1999年,北京朝阳医院组织10多名血友病人聚会,参加聚会的关涛意识到,痛苦的不是他一个人,有更多病友受尽熬煎。
“那个时候,互联网在中国刚起步,我们就想,能不能建一个网站,让这些同病相怜的人,彼此找到依靠和温暖。”关涛说。
2000年4月,世界血友病日那天,关涛联系到一家媒体,做了一篇呼吁社会关注血友病患者的报道。他们拿着报纸去寻求帮助,事情很顺利,一家企业慷慨解囊,给了9000元资助。
当年5月19日,血友之家网站成立了。最初,网站开辟了4个栏目,血友新闻、血友知识、血友心得和血友人生。在这个平台上,来自各地的血友病患者有了归属感,他们交流畅想,求医问药,互通友谊,互送鼓励。
早在1998年,国内企业已能生产凝血因子药物,这对于血友病患者,无异于福星高照。通过注射凝血因子,他们能像正常人那样学习、工作和生活,远离死亡的阴影。然而,这种药物十分昂贵。
随着血友之家开通,关涛发现:“不论是国内国外,注射凝血因子治疗血友病的方法都一样。但是国内高昂的费用,个人无力承受。”
血友病患者出血时,需输入500—2000单位的凝血因子,需600—2500元,或相应数量的新鲜冷冻血浆,患者每年出血十至几十次不等。如出血时得不到治疗,患者会伴有肢体残疾或夭折。
此外,2006年以前,国家医保只限定企事业单位职工,血友病患者能够享受的属凤毛麟角。
“血友病是罕见病,主管单位不了解很正常,所以要做的,就是让人们知道我们的困难,以及解决方案。”关涛说。
2001年,血友之家组织北京、上海、广州、贵州等地的病友们向各地人大提议案,反映血友病问题。同时,还分别给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政府写信,希望引起对血友病的关怀和重视。
2004年,血友之家连同地方组织负责人,向全国及地方人大提交议案,申请将血友病患者治疗用药纳入医保范围。
2006年,血友之家向高层领导致信反映血友病医疗问题,并通过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在全国两会期间递交了《发展血友病关怀事业建议书》和《关于呼吁加强对血友病人救助力度的建议》,后者得到了卫生部正式答复,为各地出台血友病政策提供了有利依据。
2009年,血友之家参加了罕见病领域相关会议,将带有广泛签名的《关于尽快出台“罕见病”立法及完善相关保障政策的建议》递交两会代表委员,得到很好的反馈。
2011年,为帮助新农村广大新农合血友病患者,血友之家向两会提案《关于卫生部将血友病用药纳入国家医保基本药物目录的建议》,并以联名信形式,向两会代表委员、卫生部提交建议。
关涛与他的血友之家合影
关涛与志愿者在一起
关涛在接受央视采访
经过多年努力,关涛欣慰地说:“目前,几乎所有的血友病患者都可以享受到国家医保,这在10年前想都不敢想,但是我们做到了。”
惠顾全国 任重道远
2012年2月,血友之家正式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为:北京血友之家罕见病关爱中心。同年3月,血友之家成为首都慈善公益组织联合会的团体会员。
从2012年,在关涛带领下的血友之家,四处筹款,救助全国各地困苦、危重血友病患者超过300人,血友之家也被卫生部誉为中国血友病患者的晴雨表。
关涛去参加国际组织活动
关涛在联合国
多年来,经关涛等人的努力,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小血友病患者基本已无残疾,特别是北京地区的小病友,能够获得及时治疗,他们能和健全孩子一样上学,参加体育锻炼。
但是,还有很多偏远、贫困地区的小血友病患者,仍在等待救助。关涛他们身上的担子还很重,可谓任重而道远。
北京榜样官方网站:http://bjby.bjwmb.gov.cn,咨询电话:65661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