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奉献]杨才胜:网络化地铁的“信号神医”

来源:首都文明网 撰稿日期:2020-11-20

杨才胜

一、人物介绍

杨才胜,男,1962年3月出生,市地铁通信信号分公司检修部技术研发室主任。

他能借助显微镜在数以万计不足0.2mm的焊盘上拆解焊接、能破解技术壁垒为单位节约三千多万元维修费;他率团队利用微电子技术大大提高测量精度,主持创新和技术革新成果70余项已广泛应用,还带出一批人才。从业40年,杨才胜处理了430余起急难险重的信号故障,确保地铁运营安全。

二、主要事迹

网络化地铁的“信号神医”

杨才胜,男,57岁,中共党员,高级技师,北京地铁通号分公司检修一项目部技术研发室主任,北京市劳动模范。1980年他从北京地铁技校毕业入职北京地铁通号段。当时北京地铁只有苹果园至北京站一条18公里的单一线路,发车间隔大约20分钟。那时信号工的三件宝是:改锥、烙铁、万用表。经过几十年发展变化,而今的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运营521公里、16条线路,日均客流高峰1200万人次。北京地铁信号系统也经历了固定闭塞、自动闭塞、移动闭塞的三代更迭,计算机集群控制成为信号系统的主流。最近4年间北京地铁缩短发车间隔87次,多条线路实现2分钟间隔的国际领先水平。而每缩短一次列车间隔,都是信号系统优化的结果。信号系统是地铁运行的大脑和中枢神经,健康一旦出现问题,北京地铁的正常运转就会出现较大的影响。杨才胜秉承“要做地铁信号最强大脑”的职业追求,成为了专治地铁脑梗、瘫痪等疑难杂症的“信号神医”。地铁业内流传着他的一段段传奇:为5号线“红光带”隔空把脉、破解如天书般的西门子板卡……据此他被媒体称之为:急症专家、技术达人、信号大工匠;他也获得了一系列荣誉:中华技能大奖、北京市劳动模范、首都劳动奖章、国企楷模·北京榜样,首都最美劳动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市级(示范)职工创新工作室”、“市级首席技师工作室”、“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军人。

“远程会诊”,望闻问切治杂症

2010年,一号线四惠东站列车折返时频繁出现紧急制动故障,每次“起紧急”都会造成站台人员聚集,极易发生踩踏事件。杨才胜带领团队查遍四惠东站所有设备参数后均未发现异常,紧急制动故障还在不断发生。恰巧,公司例行全员体检,医生针对杨才胜的心电图提出“背浩特观察”(holter,心电动图)的建议。他突发灵感,人生病可以背“浩特”,列车出问题是不是也可以背个“浩特”呢?于是,他带领徒弟连夜制作了一台“浩特”安装到列车上。奇迹真的发生了,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发现所有异常一致指向远在30公里之外的古城站,这让所有人不能理解。于是他跟车观察,发现列车在驶入古城站前有一个大弯道,在弯道行进过程中列车尾部右后轮转弯半径最大,而就在这个车轮上恰巧安装着测速电机。这个测速电机是通过线缆和接插件进行连接的,途经弯道时接插件因离心力作用极易被拔出,一旦拔出必将发出紧急制动指令。好在它是尾车,尾车是不被授权参与运行的,即便有指令也不会被输出。可是,这条制动指令一直随车到达四惠东站,司机在进行折返操作时尾车变前车,前车被授权,立即输出紧急制动导致故障。通过多次验证后,列车优化了配线装置,四惠东站紧急制动故障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这样诡异的故障,杨才胜经历了许多,有八通线管庄15轨侧线引发列车急停故障、有五号线1 /1700万数据导致的红光带故障,加起来有数百起,然而,全凭借着他高超的技艺一一化解,因此人送美称“专治疑难杂症的地铁神医”。

杨才胜与通号分公司维修二项目部技术人员就一号线轨道电路故障分析讨论并作出指导

杨才胜(左)对地铁八通线管庄站地面信号影响车载信号设备非正常紧急制动故障进行排查

“厅堂坐诊”,视触叩听祛顽症

北京地铁10号线是环北京城最长的线路,在北京路网交通中起着重要作用。10号线的信号系统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的移动闭塞系统(CBTC)。2013年保修期过后,厂商不再提供后续维修服务,以致当年6月至10月有多组列车停驶,严重影响了首都交通路网的正常运行。急难时刻,杨才胜主动请缨,在没有图纸、没有测试环境的情况下,他利用拼接典型电路的方式,在海量信息中寻找对应资料逐一拼接,成功还原了电原理图。他利用设备接口协议,反译核心软件,确保了系统修复后的安全等级。他凭借多年来练就的心手合一、手随心动、一气呵成的技艺,手握一把电烙铁,借助显微镜在数以万计的不足0.2mm的焊盘上拆解、焊接精密元器件,成功修复故障设备,告别了因设备故障导致列车停驶的历史。几个月的时间里杨才胜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冒着时刻被有害气体伤害的可能,连续多个不眠之夜,与时间赛跑,用他的忠诚与技艺成功突破技术壁垒,为“畅通北京,让首都更美好”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板卡的元件非常细小,杨才胜需要借助显微镜

“带徒出诊”,中西结合除大患

2019年6月地铁S1线还未正式交付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然而,信号设备故障却频频发生,多次引发列车安全保护起紧急制动造成乘客摔伤的事故,在社会舆论中造成负面影响。而且,直到11月下旬故障仍然没有减少的迹象,引起市领导高度重视。就在多方无奈之时,设备厂商通过地铁公司求助杨才胜工作室。他带领团队急赴现场,勘查分析数据,最终确认故障源自线路上的电磁干扰。但是,如何消除干扰对于杨才胜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难题。首先,设备还未交付北京地铁。其次,在这之前他从未接触过S1磁浮设备。没有接触过的设备又没有交付使用,还要现场破题,这在所有人的眼里,就是一道无解的难题。然而,杨才胜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掌握的前沿科学技术,利用数据采集结合电路模拟仿真,现场编程,仅用30分钟就搭建起了数据模型。在没有向系统内安装任何元器件的情况下,成功筛查出隐藏在杂乱无章信息中的干扰数据,最终锁定故障、确定了解决方案。设备厂商利用这一方案在15天内修正了设计参数,最终彻底消除了设备故障。

“道岔”是轨道交通的重要转辙装置,而“道岔在线监测”一直是业内难以攻克的难题。杨才胜首次利用光电传感器技术成功破解难题,实现了非接触式在线监测系统,填补了道岔监测的空白。这项发明于2019年获得国家专利。

列车速度编码里程计俗称“速度表”,是为列车提供安全保障最为重要的基础数据,对它的测量一直以来都是采用旋转、动态中的测量。而这种测量方法对“旋转稳定性”要求极高,几乎不可能做到绝对稳定。2019年12月,杨才胜带领团队一改传统做法,利用微电子技术大胆采用“快照抽取法”,将动态测量成功变成静态测量,大大提高了测量精度。目前,此项专利正在申请中。

纵观杨才胜的技术研发历程,从2002年获北京市科技技术三等奖的《地铁ATP车载安全系统LOM模块故障状态记录装置研究》到2007年第三届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优秀奖的《地铁JTC系统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再到现如今利用模拟仿真技术消除设备隐患,无不体现出这位国家级技能大师立足科技前沿的视野襟怀,破解地铁信号难题的研发能力,和勇于变革创新的求索精神。

“健康体检”,神医再续新传奇

杨才胜(右二)带领创新工作室年轻员工进行研究

精密的电子电路维修,每次杨才胜都要带着徒弟们对着自制的图纸反复研究

杨才胜指导徒弟用新版测试箱检测轨道电路模块指标 赵梦溪 摄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当代技术工人只有掌握新技术、练就新技能才能够推动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才能够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梦想。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杨才胜不辱使命,以强烈的责任心、使命感,引领和培养新一代地铁人。杨才胜带徒弟有他的特点,就是教学更加贴近实战项目。每次讲课都以工作室的研发项目为案例,所讲内容不仅涉及电子技术、程序设计,有时还要涉及机械结构,所以仅靠一块黑板根本容纳不下,写笔记也来不及,于是他要求徒弟们在听课时,只干三件事:录音,录像和拍照,然后,根据这些影像资料,让他们自己去理解去发现问题,而有些问题正是他有意设置的,目的就是让徒弟们去探寻产生问题的因果关系,去体验成功的来之不易,去感受失败与成功那种冰火交融的感觉,进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凡涉及到试验结果的,他从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不厌其烦地去引导、去暗示,直至徒弟们能够独立完成项目。经他带出来的徒弟都有相同的特点,就是强烈的责任心、独立系统的思维方式和极强的动手能力。这些年他带出的徒弟已有二十多人,遍布北京地铁所有线路,并在关键技术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杨才胜在创新工作室利用BGA返修台对板卡进行植球操作

杨才胜正在技师工作室检测板卡

从业40年来,凭借“发愤图强、永不服输的钻研精神”、“敢闯敢试、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和“忠于职守、自觉担当的敬业精神”,他干中学,凭着高度责任心和过硬技术本领,处理了430余起急难险重的信号故障,确保了地铁运营安全;他学中钻,凭着不服输、不气馁,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破解了板卡自主维修遇到的技术壁垒,用关键参数法成功复制了价值1250万元的进口设备,他曾经连续7天,伏案修复英国进口、价值16万英镑的测速电机测试台,节约了3250多万元维修经费;他钻中闯,凭着与时俱进、勇攀高峰的拼劲,创新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搭建大数据研判模型,主持设计研发了JTC轨道电路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在内的创新成果31项,提高信号故障处置的预判性和准确性,自主开发AFC纸币模块主控板、钱箱支架板等电子板块10种均已得到推广应用;他献身地铁,凭着对企业的忠诚和对事业的热爱,带出了28名懂技术、有闯劲、敢担当的新一代地铁信号技能人才,由他领军的创新工作室多年来研发出41项技术和革新成果,被广泛应用到北京地铁安全运营当中。

40年的职业生涯,杨才胜始终兢兢业业、努力工作,用精湛技能维护着北京地铁的安全运营;用无私奉献为首都文明窗口树立起新时代高尚的服务形象;用不断创新在科学技术的星河中绽放出夺目的光彩。他是护卫着网络化地铁的“信号神医”。